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根據中國地震臺的最新消息,就在6月18號的晚上8點49分,紐西蘭當地位於克馬德克群島以南的海域,發生了一次7.3級大地震,由于震源深度只有10千米,說明這次地震不僅震級較大,地殼釋放的能量足夠大,更說明了它是一次破壞力超強的淺源地震(震源深度遠小於70公裡)。
很多人都將地震的破壞力強弱,簡單粗暴地理解成震級數字的大小,但事實並非如此。震級的大小體現的主要是地殼釋放能量的多少,而震源深度則是震源位置到地面的垂直距離。當震級相同的時候,震源深度數值越小,就說明對地面建築物等事物的影響力越大,也更容易對我們的生命安全帶來巨大威脅。
紐西蘭這次發生的7.3級大地震,震中的具體位置是在南緯33.35度,西經177.85度,該區域5公裡以內的範圍都處於平均海拔-8335米的樣子。從歷史地震記錄數據來看,即便從震中向四周擴散200公裡的範圍,最近5年來發生過的有震感(一般是大約3級的地震)的地震次數一共也只有7次,而其中震級最大且破壞力最強的一次就是這次7.3級大地震。
由於紐西蘭距離我們的位置也比較遙遠,雖然中國地震臺正式測定本次地震地震級是7.3 ,但對於當地目前的災後應急措施,以及建築損壞和人員傷亡情況還暫未得知。而美國方面對這次地震地震級測定則達到了7.4級,現在我們對當地唯一能確定的情況就是這次破壞力極大的地震,並沒有引發海嘯這樣的二次災難,對於當地人來說,這大概已是不幸中的萬幸,也避免了救災難度的進一步加大。
到目前為止,人類現有記錄中震源的最大深度是720公裡,這個深度即便是震級較大、釋放能量較強的地震,通常也不會對地表事物造成特別大的風險。簡單來說,地震的震源等級也是有基本劃分依據的,比如,0到60公裡以內的地震都可以被稱為淺源地震,這也是對地表事物威脅最大的震源等級,而中源地震的深度則是60公裡到300公裡,至於300公裡以上的震源深度則被稱為深源地震。
整體而言,目前世界各地發生過的破壞力極大的地震,大多都是淺源地震,比如,發生在1976年的唐山地震,就是震源深度只有8公裡的淺源地震。當然,一場地震對我們的生活會帶來多大的一樣,首先取決於它的破壞力有多大,其次又跟我們地表建築物的抗震等級、發生時間和自救能力有關。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一般發生在睡覺時間範圍內的地震,更容易奪取震中人的生命。
地震被稱為地球、乃至其他部分星球上最常見的自然現象,這是因為全球範圍內平均每天都會發生一萬次左右的地震,因為地殼下的板塊活動從未停止,當擠壓或其他運動積蓄的能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便會釋放出來。之所以我們會對地震如此畏懼,主要是因為大家能夠感受到的地震次數並不多,近年來發生的大地震次數也不少,但人類到現在為止卻還無法做到對地震提前進行預測。
或許很多人並不了解,目前大家手機上的地震預警提示,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地震預報,它所利用的原理不過是地震波之間存在的時間差。當我們的手機收到地震預警信息的時候,地震的震中已經發生地震,我們能夠提前多久收到這個地震的提示,主要取決於我們與震中的距離遠近,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受到的地震預計到達時間會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每次大地震發生之後,都會有人站出來說在地震發生之前就出現過什麼怪異的現象,比如,天空中有地震雲,又或是誰家的動物出現了異常反應。事實上,這些所謂的地震預兆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即便人類目前的科學技術已經進步很多,但依然做不到對地震像天氣一樣提前預報。
其實,這是因為地殼釋放能量本就具有突發性和不確定性,而我們研究每個地區的地震帶分布,以及了解地震的發生原因,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提高建築的抗震能力,以及通過對地震有正確的認知好在地震發生時正確應對。而現在我們收集的地震預警信息提示,也為非震中的人提供了寶貴的逃生時間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