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多先進設備,有的一臺就要上千萬,卻貼著保護膜封存著。」北京中科飛鴻科技公司產品經理楊思川在參觀了幾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實驗室後感到有些無奈。
企業遭遇:先進設備看得見摸不著
「這些設備我們買不起,也無法租用,在實驗室裡閒置著,真是太可惜了!」楊思川惋惜地說。
中科飛鴻是一家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生產設備數量不足、裝備老舊等問題一直制約著企業研發。而躺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實驗室裡沉睡的科研設備,不僅種類齊全,而且技術先進,「比如有些微觀的東西,我們的設備看不到,這裡的不僅能看清楚,還能分析得很透徹」。
「如果企業能用上這些設備,就能研發出更多更好的產品。」楊思川有這個願望,但也明白實現起來很困難,這些科研設備屬於國有資產,是不允許隨意租借或變賣的,「這麼好的資源,我們看得見卻摸不著。」
中科飛鴻的境遇並非特例,它是全國數以萬計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縮影。
院所難處:政策雖鼓勵操作有雷區
面對企業的希望,高校和科研院所也有難處。一位高校實驗室工作人員透露,很多設備是從海外進口的,根據相關法規用於教學科研的儀器設備進口享受免稅政策,但也意味著設備使用必須嚴格限定在「教學科研工作」,不能隨意面向社會開放,否則就違法違規了。
社會有需求,制度有壁壘,怎麼辦?2014年底,國務院印發《關於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做出了推進科研設施與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決定。
但政策往往存在「最後一公裡」難題。「我們的設備很多是對外開放的,但主要在科研院所之間。」清華大學環境模擬與汙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負責人表示,設備開放目前仍處「擦邊球」階段,政策上有鼓勵,但操作起來還有些「雷區」。
與此同時,在現有的高校職稱考評制度下,與企業合作的橫向課題在職稱評定中權重很小,影響了科研人員與企業合作的積極性。
地方探索:搭平臺促進產學研合作
如何讓沉睡的科研設備醒過來?如何讓企業用得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設備?如何實現產學研深層次推進?業內專家認為,由政府牽線構建一個開放共享平臺是一大方向。
在這方面,北京海澱已有不少探索。2006年起,中關村啟動了開放實驗室工程,目前已有近20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實驗室納入其中,企業可以通過平臺「找實驗室」「找專家」「找設備」。中關村開放實驗室既當好「紅娘」,搭建企業與實驗室之間的溝通平臺,又做好「保姆」,對設備開放等相關合作進行補貼。據悉,該工程已經激活了北京地區價值幾十億元的高端科研設備,供示範區企業在合理範圍內使用。
下一步,海澱區將依託自身科教優勢,進一步挖掘和釋放這方面的潛力,對接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巨大需求。海澱區區委書記崔述強表示:「海澱區將在體制機制上加大為中小科技企業服務力度,在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技術服務等方面推出新舉措,不斷激發中小企業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的原發活力,加快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
值得期待的是,根據規劃,國家將用3年左右時間制定統一的評估標準,所有符合條件的科研設施與儀器都要面向社會開放共享。(張曄)
1、凡本網專稿均屬於中國山東網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中國山東網的作者姓名。
2、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山東網)」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核實確認後儘快處理。
3、因使用中國山東網而導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約毀壞、誹謗、版權或智慧財產權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種損失等,中國山東網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4、一切網民在進入中國山東網主頁及各層頁面時視為已經仔細閱讀過《網站聲明》並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