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乳石,是上萬年因為碳酸鈣巖石層的腐蝕,地球的重力往下滴落,日久天長,就形成了各種千奇百怪形態的鐘乳石柱。鐘乳石所在的洞穴叫「溶洞」。
我去過很多地方的溶洞,大大小小,千姿百態,各不相同。很多人一提到溶洞,就會腦補一下打著五彩斑斕的燈光,各種形態的鐘乳石,眼花繚亂。其實很多大型的溶洞,燈光卻很少,只保留了照明的燈,可以看清楚鐘乳石本來的面目。
織金洞是中國名列前茅的溶洞,其大、奇、深、幽讓遊客們連連稱讚。貴州因為地形原因,多碳酸鈣薄巖石層,這就導致,貴州很多城市都有溶洞的存在,這些溶洞或存在山體之中,或存在樓房地基底下,或者在馬路下,這就是為什麼貴州路面時常塌陷的緣故。
進入織金洞,首先被碩大廣闊的洞口給吸引了。沿著臺階而下,來到底下平臺,抬頭看入口,猶如碩大的巨人的頭部,兩隻眼睛放著光芒,猶如一隻大蛤蟆,一口氣吞了整個山河。你看它像什麼就像什麼,就如鐘乳石的千姿百態一樣,官方有它的一套叫法,我們眼中看到的又是另外一個形態。
織金洞妙就妙在沒有亂七八糟的五彩燈,該打燈光的地方少不了,不該有燈光的絕不打光。這就讓原生態的鐘乳石呈現在遊客面前,恰到好處的燈光,把整個織金洞的鐘乳石變成一個夢幻的國度,來到這裡,就像置身於海底世界,有成群的鐘乳石魚兒、也有散發著危險氣息的「紅色水母」,還有大型的船隻等等,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織金洞這個名字的歷史沒有太多研究,原先叫做「打雞洞」,這裡有兩個野史,第一個是洞邊住著一家叫「達吉」的人家,由於彝語譯漢音的原因誤傳為「打雞洞」,後人以訛傳訛,最後就只知道「打雞洞」。
還有一種說法是當地苗族過節時喜歡鬥雞,當地人稱之為「打雞彩」,因此就把這個洞稱為 「打雞洞」。
織金洞內的小型景觀非常多,一步一景,堪稱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漫步在織金洞內,潮溼的空氣伴隨著200萬年的鐘乳石,不由得會想,如果居住在洞裡會是什麼體驗呢?
織金洞的垂直高度最高有150米,相當於50層的高樓,不過大部分都在60-80米的高度,即使是深入地下幾十米,但也沒有發生氧氣不足的情況,這一點我很費解,溶洞內相對來說是封閉狀態的,沒有任何植被覆蓋,空氣相對不流通,洞內有大量的碳酸氫鈉,會分解成二氧化碳。但置身洞中,不但沒有感到呼吸不順暢,反而覺得空氣很清新。
大概是有人工造氧或者通風孔吧。
就震撼來說,織金洞是中國所有溶洞排名第一的,面積巨大,洞內景觀複雜,千奇百怪的鐘乳石,每一個大廳都有各自不重複的精緻。
遊覽整個織金洞需要3個小時。目光所及之處,皆是壯觀的景色。或是石筍亭亭玉立,或是佛陀,百般神聖;或是水母,或是樹林,千變萬化,魔幻萬千。
在遊覽織金洞的時候,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溶洞都是現代人發現?古代人就很少有遊覽的?
1980年4月,織金縣組織的旅遊資源勘察隊發現此洞。現在看來,織金洞發現的歷史不長,也只有僅僅40年,但織金洞形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億萬年前。
貴州山多,在古代是蠻荒之地,即使像李白、徐霞客喜歡遊山玩水,也不曾深入研究。「一裡之內無平地」,所以織金洞在古代是沒有記載的。一是交通不便,即使是發現了整個洞穴,大概也不可能深入進去;二是,溶洞內部烏漆麻黑,鐘乳石形態各異,張牙舞爪,古代人迷信,更不會進入了。
現在我們看到的鐘乳石洞穴都是經過後期加工,鋪上臺階,不好走的路剷平,留下來的路線都是精心策划過的,所以,我們才得以欣賞到這億萬年形成的溶洞。
不過,織金洞內的鐘乳石一部分已經「失去了生命」,不再生長,變成了巖石;還有很小一部分仍在生長,這也是奇觀。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對貴州織金洞評價甚高,稱:「如果一生只想看一個溶洞,則非織金洞莫屬 ! 」
貴州織金洞並且贏得「黃山 歸來不看嶽,織金洞外無洞天」的讚譽。
如此評價之高的織金洞,有什麼理由不去看一下呢?
遊覽完織金洞,相隔5公裡還有織金大峽谷,壯觀之勢不次於織金洞!
我是火棍,帶你去遊覽中國大好江山,歡迎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您的點讚就是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