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者接力!點亮QQ圖標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
剛剛從烈日炎炎的崗位上換班下來,志願者們就在休息室裡睡著了。 本報記者 張馳 攝
本報記者朱珉迕 彭德倩 張駿
開園第4天,五四青年節。對園區裡的數千名志願者而言,這個屬於自己的節日,因全新的身份而與眾不同。
身穿綠白相間的志願者服,戲稱自己是「小白菜」的他們,已在世博園裡穿行了3天,有的則更長。幾天來,他們付出辛勞,揮灑汗水,偶爾也會偷偷抹去委屈的眼淚,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卻總是真誠的話語和微笑。
因為他們,世博園裡的嫩綠,成了一抹鮮豔的色彩。
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
城市人館的學習區中,來自天津的志願者小賀連續兩天站在這裡的大書架前。從早上9點到下午4點,她做得最多的便是提醒過往的參觀者,「這裡的書都是模型,請文明參觀,不要觸摸。」
幾乎每一分鐘,她都要重複一遍這樣的話。這還只是人流低谷時的頻率。昨天,她臨時換崗到樓上的展區,提示往來者不要坐在地板上。「培訓師曾要求我們每天要化好妝再上崗,不過在這裡好像沒必要化妝,人家連你的臉都看不清。」小賀笑道。
有時,昏暗的展區裡只有她一名志願者,低峰時段未免寂寞。無獨有偶,不遠處的白蓮涇路4號門,一名來自同濟大學的志願者手裡拿著園區導覽圖,整整兩個小時卻沒有發出一張。「下午這裡人不多,」男孩說,「但不管怎麼說,這個崗位需要人堅守。」
瑣碎,枯燥,單調,是很多志願者共同的體會。他們需要每隔10秒便向來客點頭問好,每隔30秒告訴遊人「請勿觸摸」,或是站在有限的區域裡,把宣傳片翻來覆去看個上百遍。
更多人的工作,已經不是一個「苦」字可形容。午餐時分,從A片區的崗位走到食堂,短短15分鐘路程,復旦大學志願者湯永?得走上40分鐘——那身「白菜服」令他和同伴被無數遊人當作了移動問詢處,常常為答問而耽誤吃飯。在臨踏上回程班車前,姚詩雨和朱夢頡還被遊人攔下詢問中國館的入口處。
「怎麼不累?當然累啊!」早晨5點半起床,到下午4點準備離園,兩個姑娘已經幾乎說不動話,可臉上依然掛著笑。那邊,一位剛下班的志願者已在休息室裡伏案睡著。
「我們不白,也不『菜』」
「孩子,你都曬黑了,我幫你遮一遮。」身邊一位北方大媽把手裡的傘移到她頭頂,並且送來關切的話語,顧天慧才意識到自己曬黑了。在聯合國館附近維持預約機秩序的她很少有機會躲到陰涼處遮陽,在太陽底下一站就是幾小時,原本白皙的皮膚眼看就成了小麥色。
放眼園區,何止一個顧天慧。開園三日恰逢高溫,午後的陽光格外毒辣,不少廣場上的志願者只能接受烈日暴曬。遊人可以打傘,他們只能戴一頂遮陽帽,「小白菜」們自然白不起來了。
但他們對此並不在意。「我們不白,也不『菜』。」有人在自己的網絡空間中寫道。「菜」是「菜鳥」的意思。
他們更希望作為志願者的自己能成為一名「園區達人」,為參觀者們提供準確高效有價值的信息,而不只是付出汗水和辛勞。
於是,每天的辛苦過後,他們還有第二課堂。復旦大學的李倫是世博軸區域的志願者小組長。回程的班車上,他會與同伴們討論一天下來遇到的問題。晚餐時分,他也召集同組的志願者們儘量坐一桌,「大家一起討論些問題,說不定會有好點子。」
到了晚上,復旦志願者們還有一個信息 「秘密通道」——把自己一天服務下來的想法寫在一張匿名小紙條上,交給總負責。小紙條內容各異,說得最多的,是大家在一線服務中總結出來的合理化建議。比如,能否讓70歲以上老人優先領取預約券?能否為殘疾人以及體弱者開出進館「綠色通道」?能否在廣播告知各展館排隊情況前,先放一段特定音樂避免「漏聽」?……這些都通過志願者部門傳遞到相關負責部門手中。
而一批「攻略」,則是志願者們各顯其長後的結晶。楊曉麗把世博園區的各個出入口交通情況、園內交通線路以及開閉館情況收集並列印出來,分給小組同伴研習;一位韓語專業的志願者則為中國館的清明上河圖寫了長長的韓文說明。他們所做的,無一例外,都是「為提供更好的服務。」
「做志願者,值」
在學校,「白菜」們多是自由自在的天之驕子;在家中,他們更是父母呵護的掌上明珠。但在園區,轉換了身份的他們會碰到不曾經歷的考驗。寂寞、辛苦之餘,還有委屈。
「我們無法全能,不能解答所有的問題,引起了一些遊客的不滿……」一位志願者在博客裡這樣記錄。在人流密集處,類似的尷尬時時可見。有的遊客也常給志願者出「偏題」,比如「市區某家酒店在哪裡」。
「我們小組的志願者都被『訓』過。」李倫苦笑說,還有遊人被志願者指出不文明行為後,不但不改正,反而責備他們,「我們怎麼會不委屈?」
但委屈之餘,他們不會像平時那樣鬧脾氣。中國館南廣場志願者季煜道出他們應對的法寶——笑。「微笑著耐心解釋,解釋不通就笑而不語」,他說,堅冰往往就是這樣融化的。
同在中國館的朱夢頡則說,經過烈日炙烤、長時間排隊,遊客情緒焦躁在所難免。她能做的,便是「以一顆真心為他們展示中國館的精妙,讓他們覺得不虛此行」。在她的腦海裡,委屈受過,但記憶最深的還是自己講解完後參觀者道出的那聲「辛苦了」。
「有委屈,很辛苦,卻值得。」這是不少志願者的心聲。如一位志願者在日記中寫的,「白菜廉價而有價值,穿白菜裝的我們不求報酬,可一樣有營養、有素質、有價值。我們這樣用心、這樣賣力,因為現在看到這身綠色,就會有一激靈的感覺,被我們肩負的責任打動一下,這就是志願者的力量吧。」
這力量,自有回報。復旦大學世博軸部片區長徐暢記得,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孩子來到世博軸,看到不遠處辛勤的志願者,轉過頭對孩子說:「看到那些穿著綠色衣服的姐姐了嗎?她們是志願者。如果你和媽媽走散了,可以去找她們,她們會幫助你找到媽媽的。」
話音一落,身邊的志願者們會心一笑,「做志願者,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