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2日電 (王詩堯)你聽說了嗎?神秘「藍眼淚」在臺灣多地現蹤,已經有「追淚團」奔赴現場,去欣賞這一季節限定的生態奇景。如果你還不知道「美哭」眾人的「藍眼淚」是什麼?那就請繼續往下看——
馬祖「藍眼淚」。(圖:臺灣《中時電子報》/連江縣政府 提供)
揭秘「藍眼淚」——生態奇景其實是生態汙染?
波光粼粼、藍光閃閃,遠遠望去仿佛天空「流」下了藍色的「眼淚」……臺灣馬祖「藍眼淚」被美國媒體CNN選為世界15大自然奇景、美國太空總署NASA還將其列為國際級特殊景觀。
「藍眼淚」到底是什麼?原來,「藍眼淚」是一種夜光藻,每年春夏之交,氣溫上升、陽光照射,海中的營養源增生,以硅藻為食物的渦鞭毛藻得以繁生;這種藻類大量群聚,每當夜幕降臨,隨著海浪的拍打,海面不斷出現藍色的螢光點,特別是在岸邊浪花聚集之處容易看到,形成所謂的「藍眼淚」。
然而,美麗的「藍眼淚」背後,竟是生態汙染?金門縣觀光處長王中聖表示,研究顯示「藍眼淚」是一種生態汙染現象。
馬祖「藍眼淚」(圖:臺灣《中時電子報》/連江縣政府 提供)
臺灣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主任廖志中解釋稱,「藍眼淚」是水質富營養化的證明,在專家眼裡,並不認為這是好事。
一般人會稱藻類是「夜光蟲」。廖志中說,那是一種異營性的生物,介於藻類和生物之間。他分析,水質富營養化,可能和旱季及過多的餵養物有關。
臺灣海洋科技博物館專攻藻類研究的張睿升博士也表示,當海中大量夜光藻聚集,海浪拍打下,海岸邊便形成一條條藍色光帶,原理與「赤潮」相似,都是海水富營養化的結果,「藍眼淚」反映馬祖海域可能受到汙染。不過並無數據顯示夜光藻具有毒性,所以不會對海洋生物或人類造成直接毒害。
4月至6月是「藍眼淚」數量最多的季節,許多人跑到馬祖「追淚」。(圖:臺灣《聯合報》/連江縣府 提供)
想去「追淚」嗎?快到這些地點「打卡」!
據悉,每年3月至9月都可以看到「藍眼淚」,4月至6月數量最多。而2019年臺灣馬祖「藍眼淚」第一波,已於3月底小量現蹤東莒。
3月27日晚,有「追淚團」看到岸礁、碼頭水清澈的地方,有微微發光的「藍眼淚」。 「追淚達人」鄭智新說,南風天、水清澈、水溫16攝氏度左右,在無光害的情況下,馬祖「藍眼淚」小量出現,預告「藍眼淚」季節到了。
不過,雖然「藍眼淚」是馬祖的生態奇景,但是4月初有人發現,高雄市彌陀區舊港裡漁塭,也有「藍眼淚」出現。
高雄市彌陀區舊港裡魚塭的「藍眼淚」奇景。(圖:臺灣「中央社」/舊港派出所 提供)
目睹漁塭「藍眼淚」的民眾表示,當漁塭打水器持續轉動時,就能見到神秘藍光出現,在夜幕低垂無光害時,藍光更顯耀眼,令人稱奇。不僅遊客駐足圍觀,還有攝影專家守候,就為捕捉美好的瞬間。
不過,舊港裡的「藍眼淚」是在漁塭區,沒有明確的路名、路標,遊客多向派出所探問。舊港派出所所長歐建銘表示,漁塭地處偏僻不易尋找,為方便遊客,派出所值班臺設有「藍眼淚路況諮詢服務專區」,並呼籲民眾行駛於窄小的道路務必放慢速度,尤其夜間能見度差,千萬小心、相互禮讓,免於跌進漁塭。
此外,近年金門「藍眼淚」也倍受關注。金門縣水產試驗所說,其實「藍眼淚」一直都存在,只是以前金門處於軍事管制地區,民眾無法接近海邊,沒人注意到。
不同於馬祖大多只能遠距離欣賞「藍眼淚」,金門縣攝影學會理事長許進西說,金門因地形關係,更容易近距離觀察「藍眼淚」,甚至可以把它捧在手心上、踩在腳下。
「藍眼淚」奇景。(圖:臺灣《中時電子報》/連江縣政府 提供)
get美照不容易 手機拍照失敗率高
雖說「藍眼淚」可遇不可求,要避免光害,還要搭配海流、潮汐、風向等因素,就算好發季節到馬祖也不一定看得到。但是想要拍到一張滿意的「藍眼淚」照片,也是一項技術活。
馬祖北海坑道工作人員表示,「藍眼淚」現象存在馬祖許久,但一直到近幾年才廣為流傳開來,成為觀光聖地,原因是以前拍不出來「藍眼淚」壯觀的畫面,所以難以推廣。
經過在地攝影家多年來不斷嘗試各種相機設定,研究出拍攝「藍眼淚」的成功心法,後來照片通過網絡,讓全臺灣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看到這種奇景,馬祖「藍眼淚」的盛名才得以傳播。
「藍眼淚」生態奇景。(圖:臺灣《中時電子報》/連江縣政府 提供)
不過,很多人到馬祖看「藍眼淚」,卻拍不出網絡上瘋傳的美照,其實照片中呈現的大片「藍眼淚」需要相機長時間曝光,一般的手機很難拍成功。
專業人士建議,想要拍攝美照的民眾,最好準備單眼相機及腳架等器材,因為夜間拍攝不易、馬祖風又大,用腳架拍攝更穩定。而相機設定最重要的是把光圈開到最大,大約是F2.8至F5.6左右,另外至少要曝光30秒以上,否則拍不出來。
三義鄉西湖渡假村忘憂谷的藍海如夢似幻,有陸地版「藍眼淚」的稱號。(圖:臺灣《聯合報》/三義鄉西湖渡假村 提供)
季節限定美景不止「藍眼淚」:螢火蟲、綠石槽……
4月初,苗慄縣螢火蟲先頭部隊提前現蹤,開啟一個多月的螢火蟲季,尤其是有陸地版「藍眼淚」稱號的三義鄉西湖渡假村忘憂谷「藍海」如夢似幻,賞螢活動將於4月13日到5月12日登場。
苗慄縣山區接近水源的地方,4、5月間普遍都有螢火蟲蹤跡,多處賞螢勝地在爆發期螢火蟲鋪天蓋地,點點螢光包圍有如置身銀河,美不勝收,又有療愈作用。
新北市石門老梅綠石槽。(圖:臺灣《聯合報》/臺灣「觀光局北觀處」 提供)
此外,另一個季節限定美景就是「綠石槽」。從3月下旬起,金門烈嶼「南山頭綠石槽」成為不少人追逐拍照的景點。
烈嶼生態觀察家洪清璋表示,在烈嶼東南方青岐南山頭海岸,有雄偉的玄武巖海岸景觀。玄武巖為黑綠色的巖石,風化後巖石中的鐵釋出氧化而成三價鐵染色;且氧化鐵又隨含水量的不同,使得表面呈現黃色、紅色、褐色等不同顏色,有多層次的美感。
金門知名攝影師許小西建議,拍攝綠石槽的最佳時機是在潮汐最低前後,石槽才會露出。
除了烈嶼「南山頭綠石槽」,新北市石門區老梅裡的「綠石槽」也已經「綠」了。每年4月石槽就長滿一大片綠色的海藻,5月後,海藻就會在夏日陽光曝曬下消失。這段短暫而美麗「季節限定」,吸引來自各地的專業攝影師及遊客捕捉美景,也有很多人前去拍攝婚紗照。
需要注意的是,綠石槽在遊客的踩踏下已面臨生存危機,遊客在沙灘上觀賞時,儘量不要踩到綠石槽,尤其綠石槽上方相當溼滑,踩踏萬一滑倒受傷,就得不償失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