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鄭若麟:「我可以,你不可以」的優越感,源自哪裡?)
【文/ 鄭若麟】
這幾天正在發生的事眾所周知:青年畫家烏合麒麟創作了一幅漫畫,揭露、諷刺和批判澳大利亞軍隊在阿富汗的暴行: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該國總理居然因此而暴跳如雷,還要求中國道歉!寧南山先生就此寫了一篇文章,題目為「我可以,你不可以——由澳大利亞事件看西方人的心理」。寧南山在這篇出色的「隨想」中明確地指出,西方從思想上就不認為、不接受中西方應該處於真正公平、平等的地位,而是以烙印在內心深處的對華優越感來指導他們的思維和行動:所以,「我可以,你不可以」……比如:
——我可以擁有5G,你不可以;
——經濟上我超過你可以,你超過我不可以;
——輿論上我指責你侵犯人權可以,你指責我侵犯人權就不可以……
在這種「我可以你不可以」的模式下,烏合麒麟竟敢將畫筆直指澳大利亞軍隊的罪行,當然是莫裡森先生絕對不可能接受的。
寧南山一針見血地所指出的西方這種優越感引起了很多國人的共鳴,包括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不過寧南山先生沒有說明西方的這種優越感——即「我可以、你不可以」的行為模式——是從宇宙的哪個角落裡找來的!
因此我來補充一點:這種優越感來源於西方硬扣在中國頭上的那頂「民主原罪」的大帽子!西方之邏輯如下:民主是世界上「惟一正確的政治體制」,因為民主是選舉體制;中國不是選舉體制,所以中國「與生俱來」就有罪;這種與生俱來的罪源於基督教概念,叫做「原罪」,中國患的就是「選舉原罪」、「民主原罪」;在這頂「民主原罪」帽子的重壓下,中國做什麼、怎麼做都是錯的,都是「不民主」的……而相對於患有「民主原罪」的非選舉體制的中國,「民主選舉」的西方當然也就是做什麼、說什麼都是對的啦!因此便引導出了「我可以、你不可以」的行為模式。
於是,澳大利亞軍隊在阿富汗的暴行,「民主」的澳大利亞媒體可以做、可以說,但「民主原罪」大帽下的中國則不行;西方可以隨意指責中國的「人權問題」,甚至可以不顧事實、憑空胡言(比如工荒唐至極的新疆集中營),但中國則連西方自己報導過的事實都不能說(比如澳大利亞軍隊在阿富汗的暴行)……
這頂「民主原罪」的大帽是非常沉重的。它已經說服了西方世界的多數不了解中國的西方民眾,他們幾乎都接受了中國是一個患有「民主原罪」的國家的觀念。正因為如此,反華在西方輿論界很有市場。中國一個漫畫家通過畫作批評澳大利亞軍隊的暴行,居然遭到如此的反對,而且西方越來越多的國家都在擇邊而站,其中甚至包括我非常了解的、曾因《查理周刊》而鬧出陣陣「言論到底是否應該絕對、完全自由」風波的法國,這充分證明這種針對中國的鬧劇是一幕有著西方共同立場的、有備而來的輿論戰。我們千萬不要輕視這種輿論戰,它正在試圖再次將中國置於被告席上。
這頂大帽子甚至已經被部分接受了西方某種意義上的「精神殖民」的國人戴在了頭上。他們在中國與西方產生分歧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本能地認為,西方是對的,中國是錯的……
這種狀況絕對不能再延續下去了!
我們必須對西方的「我可以、你不可以」的行為模式進行反擊,我們必須打碎西方的種種謊言,徹底摘掉西方硬扣在中國頭上的「民主原罪」大帽子,我們必須從此與西方處於完全公正、平等的地位上進行對話,我們才能真正挺直腰杆昂起頭,如烏合麒麟們、寧南山們、趙立堅們、華春瑩們……一樣,大聲地說出這個世界的真相和真理。時間和歷史都在我們這一邊。
相關推薦:
為啥澳大利亞不斷招惹中國?美媒道出一個有趣信息
自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發布的一則譴責澳大利亞軍方在阿富汗濫殺平民的貼文,引起了包括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在內的該國政界的集體崩潰和撒潑後,不少其他西方國家的媒體也開始關注此事。
儘管其中絕大多數西方媒體也都在用狹隘的意識形態偏見去看待此事,幫著澳大利亞一起顛倒黑白和偷換概念,將中方對澳軍侵犯阿富汗人權的抨擊說成是「別有用心的政治宣傳」,但美國《紐約時報》在一篇分析中澳關係為何發展到今天這個極為差勁的地步的文章中,卻透出了一個為啥澳大利亞近些年不斷招惹中國的有趣信息。
原來,根據《紐約時報》以及該報採訪的專家的說法,這澳大利亞之所以近些年不斷在南海、香港、新疆等等一系列中國的領土主權問題上招惹中國,並不是因為美國要求澳大利亞這麼幹,而是澳大利亞為了在美國顯示自己很有價值,在通過主動刺激中國而取悅自己的「老大哥」。
如下圖所示,在這篇分析中澳關係的報導中,《紐約時報》採訪的一位來自澳大利亞雪梨大學的專家就表示,雖然中國常常指控澳大利亞聽命於美國,「但實際上,是澳大利亞在拼命地攛掇美國來進一步加深與澳大利亞的關係」。
「美國在亞洲的存在對於澳大利亞的意義要大於對美國的意義」,這位名叫David Brophy的專家說,「(所以)當澳大利亞發現美國有要撤離(亞洲)的傾向,就像我們在川普當局上臺後看到的那樣,這立刻引起了澳大利亞的焦慮」。
「只等著美國回來還不夠,澳大利亞還要表現得更積極,(告訴美國)自己可以做得更多並有這種意願」。
(截圖來自《紐約時報》的報導)
問題是,宣稱澳大利亞是被迫聽命於美國,而不是自己在主動搖尾乞憐的並不是中國,而恰恰是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自己。
上周,多家澳大利亞媒體就曾報導說,莫裡森在參加英國倫敦一個智庫的活動時就表示他希望美國和中國都能明白澳大利亞既是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也是美國的盟友。
對此,澳大利亞廣播公司這家澳大利亞的半官辦媒體就認為,莫裡森的意思是希望中美不要加劇對立,從而讓澳大利亞在中間難做。儼然一副澳大利亞只是中美爭鬥的「受害者」的姿態。
可從如今《紐約時報》這篇報導中反映的情況來看,莫裡森的這番言論就顯得非常虛偽了。
(截圖來自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的報導)
另外,《紐約時報》還在最新的這篇報導中分析說,恰恰是因為澳大利亞如此迫切地希望取悅美國,所以該國在近些年才會不顧中澳的經貿關係,處處挑釁中國,並頻繁地與中國「打嘴仗」。
(截圖來自《紐約時報》的報導)
但《紐約時報》在寫到此處時卻搞錯了關於中國的一個情況,即該報似乎將中國當成了一個「土大款」,錯誤地認為我們之所以對澳大利亞不滿和進行回擊,是因為既然澳大利亞從中國身上賺了那麼多錢,那麼該國就不該對中國「端起碗吃飯,放下筷子罵娘」。
而實際上,我們不過是想告訴這些三番五次跑到中國面前,蹩腳地冒充「西方紳士」,想對我們頤指氣使的澳大利亞政客:你們的牙還沒刷乾淨呢,那上面還帶著許多被澳大利亞侵害的平民和小國的血肉呢。
(截圖來自英國《衛報》的報導,內容是南太平洋各島國最近聯名寫信譴責澳大利亞莫裡森政府在氣候變化上不作為,導致這些島國不得不面對著氣候危機所帶來的滅國風險)
延伸閱讀:美國安會突然發推插手中澳關係 外國網友評論"翻車"
海外網12月1日電 當地時間12月1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發推稱,「白宮將在本周的招待會上使用澳大利亞葡萄酒」,作為美國的最高軍事決策機構,NSC的言論隨即遭到大批外國網友的批評和嘲諷。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推特當天發文稱,「澳大利亞葡萄酒將在本周的白宮假日招待會上展出。可惜由於北京對澳大利亞葡萄酒商強制徵收關稅,中國的葡萄酒愛好者們將錯過這一機會。」
對於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上述行徑,有網友隨即指出,「上帝啊,你怎麼了?這真的是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推特嗎?在致命的新冠疫情、全球動蕩、中東地緣政治的鬧劇中——這就是你在推特上說的話?」
網友們紛紛諷刺道,「真不知道5300萬不能確保食品安全的美國人,對這條推文有何看法。」「與此同時,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正在食物救濟處排隊等候數小時。」「我以前還一直以為國家安全委員會是做大事的」「這真是國家安全委員會?(說這話)太令人尷尬了」等等。
更有網友犀利指出,「是國家安全委員會一些人讓他們的孩子在推特上發布這條消息,還是某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成員提前開始喝他們的節日慶祝(酒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