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戰略」虛實待探,美日印澳同盟關係難掩認知差異

2020-12-08 騰訊網

  (印度莫迪政府上臺後開始採取更富有進攻性的對外政策,將「向東看」調整為「向東行動」,在印度-東南亞聯盟行動計劃2016-2020合作框架下,印度會更加關注安全與防務問題。圖/視覺中國)

  《財經》記者 郝洲/文 袁雪/編輯

  由「自由與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構想催生的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四國安全對話將很快展開第二輪。相較於去年11月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召開的四國之間首次外交部司局級官員會議,本次會議有望進一步明確四國面臨的共同威脅與挑戰,並將這種關切投射到具體的印度洋-太平洋(以下簡稱「印太」)事務中。

  3月22日,馬爾地夫的現任總統亞明宣布結束本國長達45天的緊急狀態,但是這場危機成為印度和中國這兩個世界上經濟增速最快的新興國家在印度洋爭奪影響力的縮影。

  一面是親中國的現總統亞明,為快速發展本國經濟,大力引進中國的投資和基建公司將偏遠小島的居民集中到大島安置,再將小島高價出租給旅遊開發商;另一面是背後得到印度支持的前總統納希德,指責現政府貪汙腐敗、非法徵地、忽視民權等等,並煽動街頭抗議。為影響馬爾地夫的政治局勢走向,中印兩國甚至一度在馬爾地夫周邊的海域進行頻繁軍事調動。

  馬爾地夫的政治危機也將被納入美日印澳的四國安全對話的討論範圍,印度媒體援引美國國務院一名高級官員的言論。

  美日印澳四國框架並非新概念。2007年8月,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印度發表《兩洋匯聚》的演講時就稱,「日本和印度聯手,加上美國和澳大利亞,將可以形成一個打破地理疆界的大亞洲。」

  新的變化賦予這個概念新內涵。位於新德裡的政策研究中心戰略學教授布拉瑪·切拉尼總結稱,在過去五年裡,中國經濟實力的持續快速增長以及對外影響力的快速擴張「極大地改變了印太地區的戰略面貌」。川普政府則在首份《國家安全戰略》中稱,印太地區正在形成激烈的「地緣戰略競爭態勢」。

  美日印澳四國認為需要對這一變化做出共同反應,因此在美國轉變態度後,尤其是在美國總統川普在去年11月的亞洲行中大談「印太」概念之後,四國對話機製得以重啟。

  重新評估

  今年1月,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重新連接亞洲項目」主任喬納森·希爾曼向美國國會遞交了一份關於中國五年來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評估報告,其中一條主要觀點是:雖然中國官方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表述是開放性和全球性的,但該倡議依然是以中國為中心的。

  這份報告的數據顯示,在所有參與中國投資項目的承包商中,有89%是中國公司,7.6%是當地公司,3.4%是外國公司;報告進一步提出由中國主導的項目「在初期往往缺乏足夠的透明度」,導致很多希望參加「一帶一路」的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公司缺乏機會並產生質疑。報告還指出,中國還在「收穫政治紅利」,中國向菲律賓和柬埔寨等國提供的基礎設施項目貸款「使這些國家開始重新評估與美國的軍事或外交關係」。

  但是印度對這些變化表示出擔憂,包括以打擊海盜為主的亞丁灣護航、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斯裡蘭卡的漢班託塔港的建設和經營活動,都令印度感到不安。

  盤古智庫印度研究中心顧問馬加力對《財經》記者表示,隨著中國在印度洋海域活動日益增加、反對印度成為核供應國集團成員、建設中巴經濟走廊等等,印度對中國的「敵性認知」進一步加深。

  在印太概念浮現之初,印度國內曾有過激烈討論,並形成三種主要立場:第一種是摒棄不結盟外交傳統並視中國為戰略威脅,轉而同民主國家共同塑造地區經濟與安全架構;第二種是認為這將使印度與美國更緊密地捆綁在一起,無法保持外交的自主性;第三種則強調「印太」概念的經濟訴求,保持印度的不結盟、戰略自主的成分,著力於創造一個穩定的地區環境來發展印度國內經濟。

  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對《財經》記者分析認為:「第一種立場在印度國內取得了主導地位。」

  印度莫迪政府上臺後開始採取更富有進攻性的對外政策,將「向東看」調整為「向東行動」。印度外交部負責東亞事務的主管普利提·薩蘭稱,在印度-東南亞聯盟行動計劃2016-2020合作框架下,印度會更加關注安全與防務問題。

  印度也有意圖將自己的觸角進一步伸長。印度的海洋安全戰略提出本國在整個印太地區的利益和接觸都在不斷擴大,其25%的對外貿易航線要通過南海和馬六甲海峽,因此有必要成為該地區「海洋安全的淨提供者」。

  習慣於在大國之間尋求平衡的澳大利亞在2017年外交政策白皮書中也開始宣稱澳大利亞與中國「有不同的利益、價值以及政治法律體系」,這些都可能導致「更多的摩擦」。

  日本則一直是「印太戰略」不遺餘力的推動者。在美日印澳四國框架基本成形後,日本的拉攏重點轉向東南亞國家,安倍晉三的國家安全顧問其浦太郎3月23日在柬埔寨首都金邊稱,「東南亞國家協會對印太戰略至關重要」,東南亞地區的「優質發展和穩定是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戰略的最終目的」。

  行動方向

  川普的前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曾總結在印太地區需要維護的價值觀:海洋和領空的自由通行權、法治、尊重主權、免於脅迫以及對私營企業開放的市場。在美日澳三國的對外聲明中,更多強調的是「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海上安全、自由航行以及國際法」等概念。

  蘭德公司的研究員傑弗裡·霍農指出,四國安全對話的發起是基於共同的價值觀,但是僅有價值觀並不足以成為四國推行具體政策和戰略的堅實基礎,還需要考慮共同利益以及各自的行動能力。

  霍農認為四國合作的核心領域應該是海上安全。首先是加強海洋環境感知,四國均有各自的監測系統,澳大利亞通過南太平洋島國間的合作機構擁有對南太平洋的監測數據,日本向部分東南亞國家贊助了巡邏艇以及通訊設備等,美國在其4億多美元的海洋安全倡議項目下對南海周邊多個國家提供自動識別系統、數據採集系統以及海洋情報的評估和分析網絡等,加上印度在印度洋的信息數據,四國之間可以更好地共享海洋情報。

  其次是保護專屬經濟區,四國可以嘗試共同對侵犯他國專屬經濟區的行為發聲,甚至組建聯合海上執法力量為一些弱小的國家提供保護,如果更進一步,四國可以根據聯合國漁業方面的協定在公海執行檢查任務。

  最後,四國在國際法和國際海洋法的解釋上應保持協調一致。

  還有人提出四國除了在海上安全方面加強合作之外,應該有共同的經濟行動和軍事行動作為補充。經濟方面,四國應該協調各自的對外基礎設施投資計劃,以使一些國家不過分依賴中國的低息貸款和投資。

  在軍事合作層面,美日澳和美日印之間都有不同規模的例行聯合軍演,但還未達成四國共同的聯合軍演。日本和澳大利亞已經是美國的軍事同盟,因此美國和印度之間的軍事合作發展是補齊缺口的關鍵。

  印度在2016年被美國確定為「主要戰略與防務夥伴」,兩國的雙邊軍事互動正在進一步加強。印度海軍司令蘇尼爾·蘭巴上將於3月20日訪問美國,雙方不斷重申在維護印太地區的和平與繁榮上有著「共同利益」,而且進一步探討促進兩國海軍互動的可操作性,例如增加軍演次數以及官員對話機會。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的高級研究員阿麗薩·艾爾絲提出以下幾點美印可以繼續探索的軍事合作領域以加強印度的軍事實力:一是明確印度的優勢方面,使印度保持在核心軍事領域的競爭優勢;二是在海上人道主義救援與減災行動上與印度協調並進行培訓;三是印度需要建設一個更加有效、透明的軍備採購機制,這也有助於印度建設自己的國防工業體系並為「印度製造」打下基礎;最後是在美印兩國都感到舒適的領域籤署聯合防務協議,以促進情報分享和兩軍的互通性。

  四國存在認知差異

  表面看上去美日印澳朝著更加緊密的同盟方向在發展,印度還通過自身在孟加拉國的影響力幫助日本房地產建築公司五洋建設和住友集團獲得當地的項目,但是各國對「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感知並不完全一致。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國家安全學院的大衛·布魯斯特對《財經》記者表示,四國之間的合作應該淡化共同防務的概念,過分強調會導致該地區其他國家產生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並有可能引起中國不必要的焦慮。

  在增加地區互聯互通方面,澳大利亞並沒有一個像日本國際協力機構那樣有雄厚資金支持的機構,在進行國際援助和在貸款方面給出替代中國方案上,澳大利亞只能量力而行。

  由於陸地上與中國接壤並存在大面積的爭議領土,印度參與美日印澳四國安全對話的同時也一直小心翼翼避免刺激中國。在第一次四方安全對話之後,各方分別發表了聲明,唯有印度沒有提及「自由航行」、「遵守國際法」等字眼。林民旺指出,印度也一直拒絕澳大利亞加入美印日在孟加拉灣舉行的馬拉巴爾海上軍演。

  印度的戰略家拉賈·莫漢認為,印度無法阻止中國增強在印度洋的存在,只有「加強印度自己的綜合海洋能力,構建與太平洋國家的夥伴關係,必要的時候在沿海地區與中國展開基礎設施建設競爭」。

  即使是美國也對「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有不同的詮釋。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東南亞問題高級研究員約書亞·庫爾蘭奇克認為,川普這一概念是想與亞洲國家分別籤署高質量的雙邊自由貿易條約,而只有那些符合美國價值觀標準的國家才有條件得到「美國的獎賞」。

  最早提出「印太」一詞的印度海軍上校古佩特·庫拉納稱,自己當年提出「印太」的概念是想提醒大家重新思考兩大洋沿岸的亞洲國家是如何緊密聯繫的,並且這一想法的首要目的是通過海洋商業和戰略合作促進地區及全球的穩定,而不是要劃分出敵我。

  (本文首刊於2018年4月2日出版的《財經》雜誌)

相關焦點

  • 川普願與菅義偉合作加強美日關係,日媒:後者外交能力待觀察
    菅義偉據日本共同社報導,美國白宮周三表示,美國總統川普願意與新任首相菅義偉合作,以加強兩國關係在日本前任首相安倍晉三的任期內,美日關係得到了加強。白宮在一份聲明中稱:「川普總統準備繼續追求他和前首相安倍晉三共同打造的自由開放的印太願景,包括進一步加強美日同盟,推進我們的共同目標。」聲明說:「美國和日本的關係從未像現在這樣牢固,川普總統期待與菅義偉首相合作,使之更加牢固。」
  • 拜登語出驚人攪動中日關係,美日加緊勾連,配方變了但套路沒變
    日本依舊是美國錨定印太的重心,美日聯盟在未來將繼續得到加強,「配方」也許會換,但美對華政策的大方向依舊是「遏制」的主旋律。拜登對日本釋放信號據日本共同社報導,近日日本首相菅義偉和拜登進行了正式通話,拜登表示釣魚島適用於《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
  • 加入「印太戰略」?蔡英文就像一隻「金絲雀」
    美國總統川普上臺以來,中美關係正在發生結構性的變化。2017年底,美國出臺《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正式把中國定義為「修正主義國家」,列為美國第一競爭對手,中國的發展成為美國的國家安全課題,「遏制」中國發展成為美國對華戰略的主調。美國一方面企圖以「貿易戰」打垮中國經濟,一方面企圖編織「印太戰略」網困住中國。中美競爭早已超越兩國關係,成為世界的共同課題。
  • 菅義偉時代美日關係將開啟自動導航?川普失去了最好的「基友」
    日美關係開啟自動導航美日同盟關係的建立已經60年,日本作為美國亞太政策的基石,美國作為日本最重要的盟友,這段關係早已制度化。日本首相在過去20年換了10位,平均每兩年換一位。而美日同盟關係早已經受住了日本政治制度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無論日本政府如何更迭,美日同盟關係都是日本外交關係中最為重要的一個。
  • 冷戰時期美日關係嬗變的主要軌跡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對日本實行了單獨佔領,並將日本改造成其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前哨,「舊金山體制」確立了日本半佔領、半獨立的地位。日本一方面追隨美國,另一方面謀求與美國的平等關係。隨著雙方經濟實力的變化,美日關係也進行了相應調整。20世紀80年代,美國進一步強化了與日本的同盟關係。
  • 趙學功:冷戰時期美日關係嬗變的主要軌跡
    隨著雙方經濟實力的變化, 美日關係也進行了相應調整。20世紀80年代, 美國進一步強化了與日本的同盟關係。冷戰時期美日關係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合作與衝突並存。特別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 雙方的貿易爭端不斷, 但這種爭端並未影響到雙方同盟關係的發展。冷戰時期, 日本是美國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重要戰略前哨。
  • 再度強化美日關係?菅義偉會見蓬佩奧,雙方擬就諸多事項達成共識
    據NHK報導,兩人前後會見時長約十五分鐘,具體的內容細節雖然還未公布,但是可以得知主題為「深化日美同盟合作」以及「一同以『 實現更加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構想』 來實現更加緊密的合作計劃」。除此之外菅義偉在上世紀的朝鮮對日本人進行綁架的「拉致問題」上繼續向美國尋求幫助。
  • 日本軍事攻擊性增強 美日或聯手幹涉東海爭端
    4月27日,美國和日本在紐約聯合發表新版《美日防衛合作指針》,允許日本武裝力量在全球扮演更具進攻性的角色。  戰後70年,美日同盟關係撐滿了整整64年。如果說冷戰初期的美日同盟關係尚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同盟」,而只是美主日從的一種產物,那麼近些年來,隨著美國全球戰略的調整,以及日本國家與軍事所謂正常化戰略的急速推進,美日同盟關係也越來越向著平等合作的方向轉變。
  • 張家棟:印度正釋放一個戰略探空氣球
    該演習本為美印雙邊軍事演習,於2015年擴展為美印日三邊海軍演習。有評論認為,如果澳大利亞真的參加今年的馬拉巴爾演習,將意味著該演習與「四國集團」的重疊,有成為四國集團軍事支柱的可能性。這也意味著「四國集團」機制上升為外交部長對話機制以後,向軍事化方向邁出新的一步。事實上,早在2007年,澳大利亞就參加了馬拉巴爾海軍演習。當年,馬拉巴爾演習分為兩個階段。
  • 【域外述評】《法國印太防務戰略》報告評析
    印度、澳大利亞和日本是法國在印太的主要合作夥伴。一方面,法國將加強與印、澳、日雙邊軍事合作,提高聯合作戰能力。另一方面,法國將探討多邊合作模式。與印度保持特殊的防務關係,並不斷加強戰略和戰役合作;與澳大利亞深化在南太平洋的共同承諾,加強亞洲戰略穩定行動的協調,共同加強公共空間的管理;加強與日本的交流與合作,增加聯合軍事演習的次數。
  • 臺灣倒向美日印澳,與美完善整體防衛,步步走向絕路
    其實,臺灣更想加入美日印澳聯盟,這樣就更有了對抗中國大陸的靠山。今年以來,美印日澳四國合作密集,合辦馬拉巴爾海上軍演、政治會談、貿易合作,無不處處針對中國。臺灣此時跳出來要和這四國共享情報,就是看重了這四國共同對抗中國大陸的態勢。
  • 美日聯合軍演動用5萬大軍,俄羅斯已發出警告
    美軍太平洋艦隊指出,此次演習旨在增強美日戰備能力和互操作性,同時加強雙邊關係,並表明「美國決心支持該地區盟國和夥伴的安全利益 儘管新冠疫情在全球產生了巨大影響,但美日同盟並沒有因此而步履蹣跚,兩國仍然準備戰鬥並取得勝利。 據了解,演習項目中首次增加了網絡、電子戰訓練等內容。
  • 安倍卸任前致電川普,重申美日關係不會變
    據悉,在安倍宣布辭職後,外界就對其如何向美國闡述這個決定以及對未來日本與美國關係的安排十分關注。 同時,就美日之後的發展方向,安倍表示,下一任日本首相將繼續強化美日同盟方針不變,希望美國能夠放心。
  • 外媒關注:印澳將兩國關係提升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參考消息網6月6日報導英媒稱,印澳6月4日籤署軍事後勤支援和防務技術合作協議,兩國採取了諸多措施欲將雙邊關係從「戰略夥伴關係」提升至「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網站6月4日報導,印澳雙方籤署了「後勤相互支援約定」和「科學技術合作實施約定」,以擴大聯合軍演和交往活動的「範圍和複雜程度」,並探索「應對共同安全挑戰的新辦法」。印度消息人士說,「後勤相互支援約定」將使兩國軍隊能夠在對方國家的港口和機場獲得後勤支持、補給以及醫療、維修和保養服務。
  • 化敵為友: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如何重塑美日關係的
    說到美日關係的發展,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美國和日本在二戰中大打出手,為什麼戰後卻能結為盟友?當然,很多人簡單的將這一問題的答案歸結為「共同的利益」。但這樣籠統的回答無助於我們對美日關係和戰後亞太格局形成的研究——共同的利益是什麼,它又是如何引導曾經的對手重新走到一起的呢?這才是我們要去尋找的答案。
  • 美駐日大使卡羅琳將卸任錄視頻稱期待美日關係繼續發展
    即將卸任的她近日錄製視頻向日本政府表達感謝之意,同時表示期待今後美日關係的繼續發展。美國駐日大使卡羅琳·甘迺迪為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的長女,自2013年11月起擔任駐日大使一職,至今已有3年。隨著川普新政府即將上臺,卡羅琳預計於本周卸任。在卸任前的16日,卡羅琳發布了視頻講話。卡羅琳在視頻中提到歐巴馬訪問衝繩與安倍訪問珍珠港一事,向日本政府表達感謝。
  • 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正在脫掉羊皮,向進攻戰略轉型!
    但是,澳大利亞的目標並不滿足於此,在政治上、經濟上向全面亞洲靠攏,並積極響應美國的印太戰略,在多個維度對我進行圍堵 這次戰略的調整,澳大利亞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擴大在印太地區的存在。
  • 岸田文雄參選:中日是領國,美日關係不該因費用而失去信任
    根據路透社報導,於前段時間決定並且宣布參與自民黨總裁選舉的岸田文雄於當地時間9月2日接受路透社記者採訪,並在採訪中對記者提問的中日關係以及日美關係進行了回答。岸田文雄關於中日關係的發言是比較中性的,沒有交惡也沒有交善的意思,但始終強調了中日之間經濟聯繫,他不談政治只談經濟的原因也是怕「言多必失」從而導致與美國關係的僵化,畢竟現在日本就政治態度上是美國的堅實盟友,日本目前還不想得罪自己的靠山。雖然中日關係已經有所緩和,但兩國之間依舊存在不少難以化解的矛盾。
  • 盧昊:日本從國際公共產品視角打造「印太」的動因分析
    日本打造「作為國際公共產品的印太」的動因當前形勢下,日本打造「作為國際公共產品的印太」,努力凸顯自身的「公益角色」及「合作姿態」,有以下具體考慮:一、降低外部阻力,拓展戰略空間由於日本的「印太構想」最初體現出鮮明的地緣政治競爭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