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本首相安倍訪美,以及美日兩國外交部長與國防部長2+2會談的召開,美日兩國高層最後敲定新《美日防衛合作指針》框架內容。4月27日,美國和日本在紐約聯合發表新版《美日防衛合作指針》,允許日本武裝力量在全球扮演更具進攻性的角色。
戰後70年,美日同盟關係撐滿了整整64年。如果說冷戰初期的美日同盟關係尚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同盟」,而只是美主日從的一種產物,那麼近些年來,隨著美國全球戰略的調整,以及日本國家與軍事所謂正常化戰略的急速推進,美日同盟關係也越來越向著平等合作的方向轉變。
美日修訂「指針」的多重考慮
《美日防衛合作指針》是框定美日軍事安全合作的一份雙邊文件,迄今已分別於1978年和1997年先後發表過兩份。2015年4月27日,美日兩國在華盛頓正式發表了其同盟歷史上的第三份指針——「15指針」,至此,美日間醞釀了近3年的指針修訂工作宣告完結。
2012年8月,在民主黨執政後期,美日便已經開始探討修訂指針的相關事宜,後因日本政權更替,修訂工作延遲到2013年1月才正式開始啟動。2013年10月3日,日美2+2會談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將於2014年底前完成指針的修訂工作。2014年10月8日,美日兩國先期發表了關於修訂指針的「中期報告」,藉以投石問路。從最終結果來看,「15指針」的問世延宕了將近5個月,正說明美日兩國在「中期報告」發表後進行了大量的相關政策調整。
從日美修訂指針的動因來看,無論日美雙方如何宣稱不針對具體第三方,但其中難掩的「中國因素」卻是顯然的事實。
首先,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背景下,美國拋出「亞太再平衡」戰略,試圖以「空海一體戰」或所謂「全球公域進入與機動」等作戰構想展開「離岸制衡」。作為美國在東亞地區最「忠實」的盟友,日本自然是其首當其衝的合作對象。為此,在對日政策上,美國不僅鼓勵日本積極發展防衛力量,加強西南方諸島軍事部署和有針對性的戰備演訓,還對安倍在防衛政策上的種種出位舉動表示支持或默許。
其次,日本自2010年GDP總量被中國超越後,對中國的不平衡心態開始明顯表露。中日領土主權之爭既是石原慎太郎等極右翼政客的惡意煽動,實質上也是日本爭奪東亞地區主導權和國家發展利益的由頭。從表面觀察,日本的某些舉動似乎是在迎合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但從深層動因分析,毋寧說是日本的主動作為。「15指針」,對日本的真正意義正在於此。
「15指針」使日本更具軍事進攻性
「15指針」共分8節內容,其中,第三節到第七節是核心,分別對日美同盟體制調整、保衛日本安全、地區與全球安全合作、太空與網絡空間合作和日美雙邊合作的範圍、分工、合作方式與行動樣式等進行了詳細規定。總體來看,與「97指針」相比,其主要調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合作空間與領域大幅拓展。「97指針」提出了平時、「日本有事」和「周邊事態」3種合作時機。儘管在「97指針」出臺後,日本政要一再強調所謂「周邊事態」並非地理概念,而是著眼於事態的性質,從而為日本聯手美國幹預地區乃至全球安全事務預留了空間,但實際上其適用範圍大抵沒有超出日本周邊。而「15指針」則開宗明義地指出,美日間的安全與防務合作將突出強調同盟的全球化屬性,並將「日本以外國家遭受武力攻擊」視為保衛日本安全的範圍之內,這顯然是將日本的安全視角延伸至了全球任一角落。此外,在美日安全合作領域方面,從傳統的空中作戰、海上作戰、反潛作戰、反導作戰、後勤支援等到太空網空合作,再到裝備技術與情報合作,可謂全維立體、無所不包。
二是合作機制與行動樣式更加充實。經過長年的合作探索,美日間已形成了體系化、層級清晰的安全與防務合作協調機制,包括首腦會談、防長會晤、2+2會談及其下設的防衛合作小組委員會和共同計劃研討委員會、政府有關省廳局長會議及其下設的協調機構、日美聯合委員會、日美政策委員會、聯合協調組、日美聯合協調所等。「15指針」提出要構建「無縫、強力、彈性、高效」的同盟協調與聯合應對機制,這或可視作日美未來軍事一體化的總體圖景。在具體行動樣式上,「15指針」較「97指針」明顯豐富了許多。在平時合作中,其行動樣式包括:情報收集、警戒監視與偵察、防空反導、海洋安全維護、裝備設施防護、訓練演習、後勤支援和設施共用等。在日本遭受安全威脅時,其行動樣式包括:撤僑行動、海洋安全維護、難民處置、搜索救護、基地警備、後勤支援、設施共用等。
三是美日合作分工更加明晰。「15指針」對於美日兩國在每一種行動樣式中的責任分工都進行了明確,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對日本自主遂行的作戰行動進行了相當清晰的界定。如在日本遭受武力攻擊時,「15指針」就在「作戰構想」中,對制空、反導、制海、地面和跨域等5種行動樣式中的自衛隊作戰任務均明確冠以「自主實施」的行動原則,而美軍則只是「對自衛隊的作戰予以支援,實施彌補自衛隊戰力不足的作戰」。不難發現,上述作戰行動的最大特點便是攻防一體。作為專事「守勢作戰」的自衛隊而言,自主遂行這些作戰行動顯然有悖於「專守防衛」的原則。此外,在「15指針」中,儘管通篇未曾見到集體自衛權的字眼,但在其眾多行動樣式中,特別是在所謂「日本以外國家遭受武力攻擊」和「地區與全球合作」中,日本自衛隊究竟會遂行何種作戰行動,則更是值得世人關注的焦點。
地區安全形勢或將更趨複雜
從「15指針」出臺後的日美軍事合作走勢看,其原本應有的「雙邊軍事安排」色彩將進一步淡化,所謂「保衛日本安全」已然異化為日本聯手美國幹預地區乃至全球安全事務。其後續影響應至少有以下幾點:
一是日本以「軍事正常化」牽引「國家正常化」的進程將得到實質性推進。安倍安全學的核心是以所謂的「積極和平主義」樹立日本在國際安全舞臺的形象。儘管日本已經通過解禁集體自衛權打開了自衛隊對外動武的大門,但若想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自衛隊的全球軍事存在恐怕尚需時日,而藉助美日同盟這一平臺,就會大大拉近與這一目標的距離。儘管「15指針」不具備「對兩國政府在立法、預算和行政上的義務賦予」,但「兩國政府均會依據各自的判斷」將「15指針」所確定的目標「以適當的方式反映在各自的具體政策和措施中」。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日本會以「15指針」為新的臺階,進一步推進其「軍事正常化」步伐。
二是美日聯手幹預地區安全事務,將會使地區安全形勢變得更加錯綜複雜。「15指針」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問題是美日平時與日本面臨安全威脅時的安全合作。所謂「海洋安全維護」是一個極其中性的字眼,如何維護,「15指針」只是泛泛地提到兩國共享海洋監視情報、加強聯合訓練和演習等,但美國國務卿克裡在「15指針」發布會上卻傳遞了十分清晰的信息,他稱,「我們對日本安全的承諾是牢不可破的,覆蓋日本所管轄的所有領土。」他還進一步聲稱「美國承認日本對東中國海一些島嶼的主權,且海上安全不應該聽任大國隨心所欲地擺布。」克裡一語道破天機,卻也給地區海上安全形勢投下了重重的陰影。到底是誰在「隨心所欲地擺布」海上安全?美軍是否會以維護所謂「海洋安全」為由插手地區熱點糾紛?對此,我們有理由保持高度關注。
三是日本今後將會在自主遂行作戰行動的需求牽引下,通過與美國展開太空、網空和裝備技術等領域的合作,進一步釋放其防衛產業的研發與產能優勢,並通過擴大武器裝備出口,降低裝備生產成本,為自衛隊發展高精尖武器裝備、加緊發展外向型武裝力量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聯想到日本曾經有過的軍事擴張劣跡,世界各國理當對這一動向保持高度警覺。
(作者袁楊 錢華 邵正平 單位:軍事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