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事攻擊性增強 美日或聯手幹涉東海爭端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隨著日本首相安倍訪美,以及美日兩國外交部長與國防部長2+2會談的召開,美日兩國高層最後敲定新《美日防衛合作指針》框架內容。4月27日,美國和日本在紐約聯合發表新版《美日防衛合作指針》,允許日本武裝力量在全球扮演更具進攻性的角色。

  戰後70年,美日同盟關係撐滿了整整64年。如果說冷戰初期的美日同盟關係尚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同盟」,而只是美主日從的一種產物,那麼近些年來,隨著美國全球戰略的調整,以及日本國家與軍事所謂正常化戰略的急速推進,美日同盟關係也越來越向著平等合作的方向轉變。

  美日修訂「指針」的多重考慮

  《美日防衛合作指針》是框定美日軍事安全合作的一份雙邊文件,迄今已分別於1978年和1997年先後發表過兩份。2015年4月27日,美日兩國在華盛頓正式發表了其同盟歷史上的第三份指針——「15指針」,至此,美日間醞釀了近3年的指針修訂工作宣告完結。

  2012年8月,在民主黨執政後期,美日便已經開始探討修訂指針的相關事宜,後因日本政權更替,修訂工作延遲到2013年1月才正式開始啟動。2013年10月3日,日美2+2會談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將於2014年底前完成指針的修訂工作。2014年10月8日,美日兩國先期發表了關於修訂指針的「中期報告」,藉以投石問路。從最終結果來看,「15指針」的問世延宕了將近5個月,正說明美日兩國在「中期報告」發表後進行了大量的相關政策調整。

  從日美修訂指針的動因來看,無論日美雙方如何宣稱不針對具體第三方,但其中難掩的「中國因素」卻是顯然的事實。

  首先,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背景下,美國拋出「亞太再平衡」戰略,試圖以「空海一體戰」或所謂「全球公域進入與機動」等作戰構想展開「離岸制衡」。作為美國在東亞地區最「忠實」的盟友,日本自然是其首當其衝的合作對象。為此,在對日政策上,美國不僅鼓勵日本積極發展防衛力量,加強西南方諸島軍事部署和有針對性的戰備演訓,還對安倍在防衛政策上的種種出位舉動表示支持或默許。

  其次,日本自2010年GDP總量被中國超越後,對中國的不平衡心態開始明顯表露。中日領土主權之爭既是石原慎太郎等極右翼政客的惡意煽動,實質上也是日本爭奪東亞地區主導權和國家發展利益的由頭。從表面觀察,日本的某些舉動似乎是在迎合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但從深層動因分析,毋寧說是日本的主動作為。「15指針」,對日本的真正意義正在於此。

  「15指針」使日本更具軍事進攻性

  「15指針」共分8節內容,其中,第三節到第七節是核心,分別對日美同盟體制調整、保衛日本安全、地區與全球安全合作、太空與網絡空間合作和日美雙邊合作的範圍、分工、合作方式與行動樣式等進行了詳細規定。總體來看,與「97指針」相比,其主要調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合作空間與領域大幅拓展。「97指針」提出了平時、「日本有事」和「周邊事態」3種合作時機。儘管在「97指針」出臺後,日本政要一再強調所謂「周邊事態」並非地理概念,而是著眼於事態的性質,從而為日本聯手美國幹預地區乃至全球安全事務預留了空間,但實際上其適用範圍大抵沒有超出日本周邊。而「15指針」則開宗明義地指出,美日間的安全與防務合作將突出強調同盟的全球化屬性,並將「日本以外國家遭受武力攻擊」視為保衛日本安全的範圍之內,這顯然是將日本的安全視角延伸至了全球任一角落。此外,在美日安全合作領域方面,從傳統的空中作戰、海上作戰、反潛作戰、反導作戰、後勤支援等到太空網空合作,再到裝備技術與情報合作,可謂全維立體、無所不包。

  二是合作機制與行動樣式更加充實。經過長年的合作探索,美日間已形成了體系化、層級清晰的安全與防務合作協調機制,包括首腦會談、防長會晤、2+2會談及其下設的防衛合作小組委員會和共同計劃研討委員會、政府有關省廳局長會議及其下設的協調機構、日美聯合委員會、日美政策委員會、聯合協調組、日美聯合協調所等。「15指針」提出要構建「無縫、強力、彈性、高效」的同盟協調與聯合應對機制,這或可視作日美未來軍事一體化的總體圖景。在具體行動樣式上,「15指針」較「97指針」明顯豐富了許多。在平時合作中,其行動樣式包括:情報收集、警戒監視與偵察、防空反導、海洋安全維護、裝備設施防護、訓練演習、後勤支援和設施共用等。在日本遭受安全威脅時,其行動樣式包括:撤僑行動、海洋安全維護、難民處置、搜索救護、基地警備、後勤支援、設施共用等。

  三是美日合作分工更加明晰。「15指針」對於美日兩國在每一種行動樣式中的責任分工都進行了明確,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對日本自主遂行的作戰行動進行了相當清晰的界定。如在日本遭受武力攻擊時,「15指針」就在「作戰構想」中,對制空、反導、制海、地面和跨域等5種行動樣式中的自衛隊作戰任務均明確冠以「自主實施」的行動原則,而美軍則只是「對自衛隊的作戰予以支援,實施彌補自衛隊戰力不足的作戰」。不難發現,上述作戰行動的最大特點便是攻防一體。作為專事「守勢作戰」的自衛隊而言,自主遂行這些作戰行動顯然有悖於「專守防衛」的原則。此外,在「15指針」中,儘管通篇未曾見到集體自衛權的字眼,但在其眾多行動樣式中,特別是在所謂「日本以外國家遭受武力攻擊」和「地區與全球合作」中,日本自衛隊究竟會遂行何種作戰行動,則更是值得世人關注的焦點。

  地區安全形勢或將更趨複雜

  從「15指針」出臺後的日美軍事合作走勢看,其原本應有的「雙邊軍事安排」色彩將進一步淡化,所謂「保衛日本安全」已然異化為日本聯手美國幹預地區乃至全球安全事務。其後續影響應至少有以下幾點:

  一是日本以「軍事正常化」牽引「國家正常化」的進程將得到實質性推進。安倍安全學的核心是以所謂的「積極和平主義」樹立日本在國際安全舞臺的形象。儘管日本已經通過解禁集體自衛權打開了自衛隊對外動武的大門,但若想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自衛隊的全球軍事存在恐怕尚需時日,而藉助美日同盟這一平臺,就會大大拉近與這一目標的距離。儘管「15指針」不具備「對兩國政府在立法、預算和行政上的義務賦予」,但「兩國政府均會依據各自的判斷」將「15指針」所確定的目標「以適當的方式反映在各自的具體政策和措施中」。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日本會以「15指針」為新的臺階,進一步推進其「軍事正常化」步伐。

  二是美日聯手幹預地區安全事務,將會使地區安全形勢變得更加錯綜複雜。「15指針」中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問題是美日平時與日本面臨安全威脅時的安全合作。所謂「海洋安全維護」是一個極其中性的字眼,如何維護,「15指針」只是泛泛地提到兩國共享海洋監視情報、加強聯合訓練和演習等,但美國國務卿克裡在「15指針」發布會上卻傳遞了十分清晰的信息,他稱,「我們對日本安全的承諾是牢不可破的,覆蓋日本所管轄的所有領土。」他還進一步聲稱「美國承認日本對東中國海一些島嶼的主權,且海上安全不應該聽任大國隨心所欲地擺布。」克裡一語道破天機,卻也給地區海上安全形勢投下了重重的陰影。到底是誰在「隨心所欲地擺布」海上安全?美軍是否會以維護所謂「海洋安全」為由插手地區熱點糾紛?對此,我們有理由保持高度關注。

  三是日本今後將會在自主遂行作戰行動的需求牽引下,通過與美國展開太空、網空和裝備技術等領域的合作,進一步釋放其防衛產業的研發與產能優勢,並通過擴大武器裝備出口,降低裝備生產成本,為自衛隊發展高精尖武器裝備、加緊發展外向型武裝力量提供強有力的支撐。聯想到日本曾經有過的軍事擴張劣跡,世界各國理當對這一動向保持高度警覺。

  (作者袁楊 錢華 邵正平 單位:軍事科學院)

相關焦點

  • 趙學功:冷戰時期美日關係嬗變的主要軌跡
    隨著雙方經濟實力的變化, 美日關係也進行了相應調整。20世紀80年代, 美國進一步強化了與日本的同盟關係。冷戰時期美日關係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合作與衝突並存。特別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 雙方的貿易爭端不斷, 但這種爭端並未影響到雙方同盟關係的發展。冷戰時期, 日本是美國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重要戰略前哨。
  • 冷戰時期美日關係嬗變的主要軌跡
    冷戰時期美日關係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合作與衝突並存。特別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雙方的貿易爭端不斷,但這種爭端並未影響到雙方同盟關係的發展。因而,相互合作成為美日關係的主流。隨著日本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美國的相對衰落,雙方的關係也不斷進行調整,並在經貿領域產生了一系列分歧和矛盾。合作與紛爭並存是這一時期美日關係發展的基本特徵。
  • 解析:中日東海油氣田爭端到底在爭什麼
    7月21日,日本內閣會議批准了2015版《防衛白皮書》。日本除了繼續在東海、南海問題上大放厥詞之外,還特別提及了中國東海油氣田的開發,並用「日本已反覆提出抗議,並要求中國停止作業」的字樣進行描述。22日,日本外務省網站特地公布了中國東海油氣田照片,大博媒體眼球。
  • 美日聯合軍演動用5萬大軍,俄羅斯已發出警告
    美軍太平洋艦隊指出,此次演習旨在增強美日戰備能力和互操作性,同時加強雙邊關係,並表明「美國決心支持該地區盟國和夥伴的安全利益 日本自衛隊也有指揮官表示,日本周圍的安全形勢變得越來越嚴峻。這給了其展示日美軍事力量的機會。 儘管新冠疫情在全球產生了巨大影響,但美日同盟並沒有因此而步履蹣跚,兩國仍然準備戰鬥並取得勝利。 據了解,演習項目中首次增加了網絡、電子戰訓練等內容。
  • 東京研發新飛彈瞄準我國心臟,我們無須對日本講仁義
    近期以來,日本方面頻繁尋求與中國進行廣泛接觸,日本防相岸信夫通過視頻會議,呼籲中方建立兩軍風險防控熱線。與此同時,包括菅義偉本人在內日本政府高官,一再強調與中國合作的重要性,並宣稱在維持美日同盟的同時,進一步強化與中國在各個領域上的合作關係。但這僅僅只是日本表面上的一套,菅義偉背後還有另一套,即利用中美激烈博弈的機會,發展遠程飛彈威脅中國。
  • 日專家:日本被中國釘進十字架 可靠琉球反敗為勝
    疑似二炮新型東風16飛彈曝光】【環球軍事社區上線 歡迎各路軍迷入駐!】【環球軍事報導】據美國新美國安全中心「海上戰略」系列2014年9月刊報導,美國宣布實施「亞太再平衡」戰略以來,西太平洋衝突可能的焦點之一,就是中日釣魚島爭端。目前兩國的海上執法力量在海軍的支持下在釣魚島海域展開了常態化的對峙。
  • 為在南海牽制中國,日本要向澳大利亞軍隊提供保護
    印度向澳大利亞發出軍演邀請後,美日印澳這個所謂的「亞洲北約」又有新動作,這次是日本和澳大利亞之間的互動。為了在東海、南海制約中國方面加緊合作,日本甚至同意將澳大利亞作為保護國——有事我罩著你!日澳合作狼子野心展露無遺,除了此次將澳軍納入保護對象外,其實日本近幾年來與澳大利亞的關係愈發密切,並且澳大利亞在與我國無領土爭端,無地區糾紛問題的情況下甘願當美國「小跟班」抗華,從經濟政治,軍事貿易上處處針對我國,並且還加入了美日打著「透明航行」幌子進行的南海軍事演練,對我國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挑釁。
  • 中國陳述東海大陸架劃界案(圖)
    與中國主張在衝繩海溝中國一側應該屬於中國所管轄的大陸架不同,日本主張按等距離中間線的原則與中國分割東海大陸架,不承認衝繩海槽是由中國大陸延伸的東海大陸架的邊緣。2004年6月以來,圍繞東海「春曉」油氣田資源開發,中日兩國間的摩擦不斷升溫,東海海洋劃界爭端日益突出,並和歷史問題、釣魚島問題一起成為中日關係中的敏感問題。
  • 中日釣魚島爭端,存在哪些美國因素,日本妄想強佔的依據是什麼
    大家熟知的是,釣魚島是中國的領土,而日本一直想強行佔為己有。然而釣魚島主權之爭,其中牽扯的各種因素,有很多的讀者不慎了解。首先我們說下釣魚島的基本情況:釣魚島位於,中國臺灣的東北部,由眾多的島礁組成。從海底地貌分析,他屬於中國大陸的自然延伸,位於東海大陸架邊緣。
  • 時隔60年,日本又玩這一套!欲劍指中國,與澳大利亞籤軍事協定
    據共同社報導,日本首相菅義偉在與來訪的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會談後,於記者會上宣布,兩國已經就軍事領域的《互惠準入協定》(RAA)基本達成一致。如順利籤署,該協定將成為1960年《駐日美軍地位協定》以來,日本籤署的首個該類型協定。
  • 疑似我軍潛艇出現在日本鹿兒島附近,美國馬上煽風點火
    作者:刺客美國CNN網站發表最新頭條文章,預言「中日島嶼之爭將會成為亞洲下一個軍事爆發點」。對於美國這種唯恐天下不亂的攪屎棍行為,《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在推特中指出,美國的精英們非常希望看到,中國與鄰國之間爆發戰爭。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千萬不要受到煽動,以免掉入美國的陷阱。
  • 在南千島群島的領土爭端上,日本為何不敢直接跟俄羅斯叫板?
    從2010年到現在,俄日關於南千島問題(日本稱北方四島)領土爭端不斷升溫,那麼俄日兩國領土問題群島是怎樣產生的呢?二戰後期,美英兩國積極支援蘇聯參加對日作戰,蘇、美、英三國進行了秘密談判,三國秘密籤訂《雅爾達協定》,該協定規定:「庫頁島南部及其周邊島嶼須交還蘇聯,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
  • 日本疑借領土爭端重振擴張性海洋戰略(組圖)
    都是一衣帶水,日本卻與韓國、俄羅斯和中國三個鄰國都產生了領土爭端,並屢屢導致雙邊關係緊張。  外媒批評日本已成「東北亞地區的麻煩製造者」。(圖片來源:人民網)  領土爭端:俄日的「神經痛點」  日本首相福田首次出訪俄羅斯十分熱鬧,但北方四島爭端毫無突破,顯然也是在預料之中。俄日之間的領土爭端由來已久,向來是俄日關係發展的最大絆腳石。  北方四島歸屬之爭,之所以一直沒有根本性突破,根本上源自北方四島的地緣與資源優勢。
  • 韓媒稱韓中日大陸架劃分或引發三國領土新爭端
    《朝鮮日報》分析稱,三國間的領土爭端可能正向東海海底大陸架擴展。韓國政府當地時間26日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了關於大陸架劃界案的正式資料,韓國最終設定的外大陸架界線與2009年提交的預備資料相比,分別向日本延伸了38 公裡-125公裡,比三年前面積翻了一番。中國本月14日提交的正式資料中,外大陸架界線也更靠近了日本。
  • 中國海軍出海口受美日鉗制 能常用的僅3至4條
    目前的9大出海口中,真正能夠經常利用的僅為3至4條,且與美日印等國艦艇進出大洋的航線相互重疊,監視與被監視、跟蹤甚至惡意挑釁的情況隨時都可能發生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海韜發自北京 作為海洋國家的日本,對於中國海軍的動向一向最為敏感,甚至有些神經質。
  • 海域邊界到底怎麼劃——兼談中日韓東海之爭
    我們對日本主要是堅持大陸架自然延伸原則,邊界到衝繩海槽中線,日本方面則極力反對。    中韓海域劃界的分歧表現在兩個方面:  1、黃海、東海海域劃界問題。中國主張按「自然延伸」原則劃分中韓黃海、東海海域界限。韓國則採取兩面態度,對中國主張以雙方公認的兩岸基線為端點起,按「中間線」劃分兩國海上邊界,對日本則主張按「自然延伸」原則,劃分兩國海域。
  • 中國面臨激烈的海域劃界爭端(組圖)
    免費最經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軍事情報,其他3個海區都需要按1982年制定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與鄰國合理劃分,目前中國面臨著激烈的海域劃界爭端。  在黃海,我國與朝鮮和韓國存在著18萬平方公裡的爭議海區;在東海,我國固有領土釣魚島被日本非法佔領;在南海,對南海提出主權要求的國家達6個之多。由於陸地資源的日益短缺,人們紛紛把目光投向海洋,日本妄圖強佔東海海域,根本的企圖是覬覦東海豐富的石油資源;上個世紀70年代,越南一直承認南沙群島是中國的。然而,南海發現石油後,越南變了臉,瘋狂侵佔我國的島礁,大肆掠奪我國資源。
  • 「印太戰略」虛實待探,美日印澳同盟關係難掩認知差異
    為影響馬爾地夫的政治局勢走向,中印兩國甚至一度在馬爾地夫周邊的海域進行頻繁軍事調動。   馬爾地夫的政治危機也將被納入美日印澳的四國安全對話的討論範圍,印度媒體援引美國國務院一名高級官員的言論。   美日印澳四國框架並非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