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6月6日在北京上空觀測到的金星凌日,在凌始內切的瞬間,一隻飛鳥從空中掠過。 6月6日,被稱為2012年最精彩天象的「金星凌日」上演。此次天象在我國各地都可以看到,其中在東部可見到完整凌日過程,西部地區則可見太陽「帶凌而出」。
金星將影子投在太陽圓面上,緩慢地從明亮的日面上經過,這種天象稱為「金星凌日」。由於日面被金星遮擋,因此,「金星凌日」也被看做是一次「小日食」。上一次「金星凌日」是2004年6月8日,下次要等到2117年12月11日,距今105.5年。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新華網北京6月6日電(記者 屈婷)「6:46。我在甘家口。」——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發出第一條微博。
「8:08。我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1航站樓:準備出發去冰城哈爾濱觀測金星凌日!」天文愛好者詹想網上「曬」出了自己的「足跡」。
「9:04。我在泰山火車站,出發去威海。」山東泰安市的孫霈源跟進發布。
這一幕發生在金星凌日「上演」的前一天。中國天文愛好者查好天氣,收拾行囊,從各地出發。飛機、火車、自駕車……或扎堆或獨行,他們背著沉重的行囊,追逐著天空星月的軌跡。
「22:04。我在小雲農家飯莊!抵達觀測地點!」開了一天的車,朱進終於抵達了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這位資深小行星專家、天文學博士總是一雙平底鞋,背著大大的雙肩包,裡面裝著望遠鏡、筆記本、單反照相機和三腳架。這是天文愛好者的「標準配置」。
6月6日,人們在中國境內大部分地區會觀測到百年一遇的罕見天象「金星凌日」。金星的影子如同一顆黑痣在太陽「臉」上划過。奇異的天象引發了中國媒體和民眾探究天文的熱情。
北京天文館科普部主任陳冬妮說,中國天文愛好者人數不超過6000人,活躍並長期堅持的人不足500,「還不及美國天文愛好者俱樂部的數目」。他們活躍在中國各地,大多依靠天文網站、社交網絡和天文社團聯絡,成員來自各行各業。
資深天文愛好者韓越揚是北京科技大學熱能與動力工程的大四學生。在與星空相伴的15年裡,他已記不得遠行過多少次。他說,真正的天文愛好者就像「候鳥」一樣,不管目的地多遠、多荒涼,都要追求觀測條件最好的地點。
韓越揚說:「衡量一個人是不是天文愛好者的標準就是他能不能堅持,而不在於多專業。」由於城市的燈光汙染,天文愛好者所至之處,往往是人煙稀少的郊區、沙漠、戈壁,火車是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夜色則是他們忠誠的旅伴。「一到晚上,氣溫往往會降到零下十幾攝氏度。」惡劣的自然條件和情感的孤獨是天文愛好者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