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愛好者用小型天文望遠鏡發現新星雲[圖]

2021-01-07 東方網

  東方網2月27日消息:天文愛好者發現一個新的星雲——麥克尼爾(McNeil)星雲是它的發現者的一個非同尋常的發現。

  在一個擁有極大的基於地面的望遠鏡,聰明的機器人天空掃描儀和強大的軌道天文臺的時代,我們銀河系中只有很少的深空天體逃過專業天文學家的注意。所以,當一個天文愛好者用他的小小的後院望遠鏡發現一個新的星雲時,使人感到極為驚訝。

  傑伊.麥克尼爾是美國肯塔基州人,他熱衷於目視觀察近20年,但只是這兩年才開始拍攝圖像,這是他的第一個發現。1月23日,麥克尼爾在測試他剛買的3英寸(76毫米)口徑的折射式「小望遠鏡」。他幾乎用了兩個小時的時間拍攝反射星雲M78和它周圍的區域。由於白天工作的影響,麥克尼爾在一周之後才有時間處理圖像和了解先前的結果。他沒有期待會有不尋常的東西。但是,他立刻發現在獵戶座這個區域有他從沒有注意到的一個天體。

  之後,麥克尼爾將他的觀察資料寄給洛威爾天文臺的科學家,這位科學家認為這的確是個新的東西,他建議麥克尼爾將資料寄給夏威夷大學的一個研究早期恆星演化的專家Reipurth。Reipurth認為這是一顆年輕恆星,它深埋於自己的誕生雲中。它顯然經歷了爆發,其亮度突然增加照亮了周圍的雲——星雲。麥克尼爾的星雲是反射星雲,在獵戶座的M78星雲附近。

  Reipurth稱這個爆發是一個非常罕見的事件。2月9日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宣布了這一發現。它是紅外光源IRAS 05436-0007爆發後所產生的反射星雲,在可見光上非常黯淡,僅約15等,被稱為「麥克尼爾星雲」,Reipurth表示,這是非常罕見的發現,在星雲濃厚的氣體和塵埃背後隱藏著一顆新誕生的恆星,偶爾爆發的星光透過星雲中的小縫顯露出來。不過這種現象存在的時間也很短暫,也許祇能維持幾個月或幾年而已。

  麥克尼爾是近代第一個發現新星雲的天文愛好者。

  正如Reipurth所言,這個麥克尼爾星雲的行跡詭異,忽隱忽現。John Welch在檢視1966年10月22日Evered Kreimer所拍攝的15分鐘影像時,發現麥克尼爾星雲過去也曾經出現過一次,雖然其亮度比現在還亮,可是卻沒有人發現它。1951年11月29日帕洛瑪天文臺48英寸望遠鏡的紅光巡天影像與1988年10月25日Kim Zussman拍攝90分鐘的影像中都沒有它的蹤跡。

  天文學家說當前最急迫的是需要根據拍攝的圖像跟蹤進一步的爆發。目前大天文臺都已經開始對這個區域進行觀測,期待下個月能對這個「新的」星雲做出更多的解釋。

  誰說業餘小望遠鏡對專業天文研究不能有所貢獻?只用這樣簡單的設備就捕捉到這個星雲,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它給天文愛好者帶來極大的鼓舞。關注星空,鍥而不捨,你也會有收穫。

  這張照片中靠近右邊的模糊的雲團就是麥克尼爾發現的星雲,它是在美國亞歷桑那州基特峰天文臺,用一架20英寸(508毫米)的望遠鏡拍攝到的。

相關焦點

  • 天文望遠鏡能有多大?
    口徑,是望遠鏡的重要指標。簡單來講,口徑越大,望遠鏡的觀測能力就越強,就能看見越遠、越暗的天體。所以,天文學家就不斷地追求更大的望遠鏡。在歷史上,天文望遠鏡就是在不斷變大。那麼,天文望遠鏡能有多大?緊接著,1609年,天文學家伽利略首次利用望遠鏡觀測了太空,完成了許多天文發現。那個時候的望遠鏡口徑只有幾釐米,比現代天文愛好者的小型天文望遠鏡還要小。
  • 小米有品星特朗天文望遠鏡,組裝操作簡單,為初級天文愛好者打造
    直到有一天自己的三歲孩子問我「爸爸,月亮為什麼那麼亮啊」,突然湧現了種種回憶;心想不能讓她像自己小時候一樣,留下遺憾,於是打算入手一款天文望遠鏡。在我的印象裡天文望遠鏡是一種高大上的設備,安裝調試複雜,只有那些專業的天文愛好者才能使用。
  • 俄用天文望遠鏡繪製宇宙圖
    這臺望遠鏡由俄羅斯科學院空間研究所和隸屬於俄原子能集團的俄聯邦核中心全俄實驗物理科研院共同設計並製造,是俄羅斯首臺反射式望遠鏡,在距地球150萬公裡的拉格朗日L2點附近的一條獨特軌道運行。重要發現此前只是軟X射線範圍內才有較清晰的全天空圖,由德國ROSAT天文臺於30年前繪製。
  • 俄用天文望遠鏡繪製宇宙圖
    這臺望遠鏡由俄羅斯科學院空間研究所和隸屬於俄原子能集團的俄聯邦核中心全俄實驗物理科研院共同設計並製造,是俄羅斯首臺反射式望遠鏡,在距地球150萬公裡的拉格朗日L2點附近的一條獨特軌道運行。重要發現此前只是軟X射線範圍內才有較清晰的全天空圖,由德國ROSAT天文臺於30年前繪製。
  • 天文知識——望遠鏡
    之前說了不少的天文知識,那麼我們平時用肉眼觀測畢竟是有限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藉助於望遠鏡了,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做天文觀測時都會用到哪些望遠鏡,它們是怎麼分類的,望遠鏡的參數應該怎麼去看。先說一下分類,我們日常用於天文觀測的望遠鏡有兩大類:雙筒望遠鏡和天文望遠鏡。一、雙筒望遠鏡雙筒望遠鏡大部分人都見過,所以很難把它和天文觀測聯繫到一起。
  • 天文愛好者自製望遠鏡自稱能「看到木星的雲」
    本報長沙訊  長沙天文愛好者譚巍與朋友花了近兩年時間,於近日終於製成一個重約75公斤的天文望遠鏡。1月9日中午,記者來到雨花區和平小區一居民樓,身為湖南省天文愛好者協會會長的譚巍稱,這架望遠鏡的「精度已達到科研級水平」,「用它可以看清楚木星表面的雲帶」。
  • 珠海天文愛好者自製望遠鏡邀群友「星際旅行」
    珠海天文愛好者自製望遠鏡邀群友「星際旅行」 2015-03-20 11:32:28前天,網名叫V9的磨鏡牛人把剛剛出爐的大口徑牛頓式反射望遠鏡贈予珠海天文愛好者群友觀星賞月。設備剛在群裡一亮相,就炸開了鍋。  「本周末只要天氣轉晴,我們肯定出動觀星,群友正等著給新設備開光呢。」群主「荒漠大哥」告訴記者。  珠海天文愛好者在QQ群上有一個文藝的名字——「聖洛朗的眼淚」,這是英仙座流星雨的別稱。
  • 天文望遠鏡如何選購必讀
    一些地方的大、中、小學都先後建立了小型天文臺、天象廳,天文愛好者的隊伍也日益壯大。對於天文愛好者和從事天文科普教學的老師來說,擁有一架品質優良的科普天文望遠鏡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何選購天文望遠鏡時最重要的兩條參考依據是價格與使用目的,即根據需要購置天文望遠鏡的單位及個人可承受的價格以及使用目的來確定所選購望遠鏡的種類、規格與檔次。本文無法具體討論價格標準,僅從使用目的的角度進行一些比較。
  • 天文專家支招:小型天文望遠鏡賞月有如仙境
    如何更好地與家人一起賞中秋月,天文專家在此為公眾支招。月亮是一個特殊的天體,從地球上觀看,月亮的「表情」非常豐富,朔望之變化,盈虧之消長,上弦下弦之不同,一天一個樣,自古以來就給了人們無限的遐想空間。月亮,尤其是圓月已成為中國人寄託情思的一大重要載體。根據預報,今年農曆八月最圓的月亮將出現在23日(農曆八月十六)17時17分,不過因當時月亮還未升空,公眾無法觀賞。
  • 如何選擇一款入門天文望遠鏡
    鐵桿天文愛好者選購望遠鏡簡直是一門專業,感興趣的讀者不妨搜搜看,如果讀了一個小時還沒睡著,恭喜你,你很有天分!基本望遠鏡有三類:折射望遠鏡(Refractors),反射望遠鏡(Reflectors),和折反射望遠鏡(複合望遠鏡/Compound)。它們的區別在於鏡子的工作原理,如下圖:畫成藍色的鏡子位於望遠鏡鏡筒的不同部位,利用不同的光學原理收集光線成像。
  • 業餘天文愛好者自製最大後院望遠鏡(組圖)
    這架望遠鏡高度約為10.7米,鏡面直徑約為1. 8米。這或許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由業餘天文愛好者製作的望遠鏡邁克·克萊蒙茨站在直徑約1.8米的主鏡前面,這是他這架巨大反射望遠鏡的核心部分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5日消息,對所有在後院觀測星空的業餘愛好者來說,望遠鏡越大就意味著效果越好
  • 天文愛好者觀測拍攝日偏食
    (學校供圖)6月21日下午,天文奇觀——「超級日環食」在環食帶上精彩上演。雖然湛江此次不在環食帶上,只能看到日偏食,但仍然有眾多天文愛好者提前準備好瞭望遠鏡、專業相機等設備,興致勃勃地觀測和拍攝日偏食。
  • 技術帝自製天文望遠鏡 家門口輕鬆看木星(圖)
    譚魏用自己製作的天文望遠鏡拍下的木星表面。譚魏 供圖  譚魏和他親手打造的天文望遠鏡。  龔貴鋒 李卓 攝影報導  記者 李卓 實習生 龔貴鋒  架起一個長1米、直徑400毫米的「大炮筒」,坐在家門口就能清晰看到木星表面的溝壑縱橫……如果你還在約妹子肉眼看星星,和譚魏比起來就弱爆了——這位80後的天文發燒友自己動手磨鏡片、拼零件,純手工打造了湖南最大的一架天文望遠鏡!昨日,記者在湖南省天文愛好者協會會長譚魏家裡,見識了由他和小夥伴聯手製作的這架天文望遠鏡。
  • 天文望遠鏡選購指南:入門者須知
    也許目前你正在認真考慮購買一臺天文望遠鏡,不論是給自己還是為其他人。所以你必須先要了解以下這份簡要的建議。你很容易就能從天文學書籍或網站上觀賞壯美的圖片,或者是通過小型望遠鏡看到類似的畫面。但不要忘了這些美麗的景色應該是用大型天文臺設備或者是相機的延時曝光才拍到的,這些拍攝手法會將所有的細節和顏色展現出來。然而,這並不是你從你家後院的望遠鏡裡看到的東西。目之所及但是一部好的小型望遠鏡會向你展現一系列令人驚喜和豐富多彩的天體奇觀。
  • 香港天文愛好者拍攝天文奇觀
    香港天文愛好者拍攝天文奇觀 (5/6) "← →"翻頁
  • 天文「發燒友」自製望遠鏡「追星」欲建觀測基地
    【解說】生活在福建泉州晉江市的顏明哲是一名天文「發燒友」,自2014年以來,顏明哲已經用自製望遠鏡清晰拍攝到了月球虹灣、月坑、太陽黑子、木星雲層和大紅斑等天文景觀,在民間天文愛好者中小有名氣。近日,記者驅車來到晉江市安海鎮,了解顏明哲的「追星」故事。
  • 走近天文之三:天文望遠鏡
    1611 年,他改進了伽利略天文望遠鏡的原有設計,將望遠鏡的目鏡由凹透鏡改為一組短焦距的凸透鏡,從而使得天文望遠鏡可以呈現一個倒立的實像,提升了成像質量與目視倍率。由於在目鏡位置新安裝標有刻度的分劃板,使得天文望遠鏡的實際觀測效果大為改觀。這種設計也成為後來許多折射式望遠鏡的基礎光學結構。上海市天文博物館(上海天文臺佘山科普教育基地)所擁有的四十釐米雙筒折射望遠鏡就屬於這種類型(圖1)。
  • 上海天文愛好者發出倡議 搬出自家望遠鏡與鄰居共賞月
    東方網9月16日消息:「中秋夜假如天公作美,請將你的天文望遠鏡搬到家門外,與親朋好友、街坊鄰居、經過的路人分享天文樂趣,共賞中秋明月。」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科學傳播工作室科普主管湯海明代表「天之文」中國天文科普網,目前向國內外天文愛好者發出如是倡議。
  • 天文望遠鏡
    從第一架光學望遠鏡到射電望遠鏡誕生的三百多年中,光學望遠鏡一直是天文觀測最重要的工具,下面就對光學望遠鏡的發展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折射式望遠鏡  1608年,荷蘭眼鏡商人李波爾賽偶然發現用兩塊鏡片可以看清遠處的景物,受此啟發,他製造了人類歷史第一架望遠鏡。
  • 福建:天文「發燒友」自製望遠鏡「追星」 欲建觀測基地
    【解說】生活在福建泉州晉江市的顏明哲是一名天文「發燒友」,自2014年以來,顏明哲已經用自製望遠鏡清晰拍攝到了月球虹灣、月坑、太陽黑子、木星雲層和大紅斑等天文景觀,在民間天文愛好者中小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