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童年是值得回憶又回不去的時光,在小的時候,跟小夥伴們一起去村裡的河道中抓魚捕蝦成為了最美好的回憶之一,同時不少釣魚人最開始接觸釣魚也是從那個開始的。如今社會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而我們也長大成人,再回收,卻發現那些熟悉的魚兒們卻變得稀少了起來,甚至有些魚兒已經不見了蹤影。今天小編準備來跟大家一起回憶一下,那些在兒時很多並且很常見的魚,如今是否都已經消失不見了。
首先我們來看一種體型較小的魚,我們這兒叫它「大腦殼」,因為它的魚頭是整個身體部位中最大的,並且它的嘴巴在張開之後也是非常的大,小時候我們在河邊用蚯蚓釣魚的時候,這種魚經常一口就能把那種粗壯的蚯蚓都吞進去,然後在那一動也不動。而這種魚在夏季的時候,最喜歡到岸邊淺水的區域活動,雖然我們在釣魚的時候很討厭它,但是把它油炸之後是非常美味的,小時候經常用工具去撈它。而它的學名叫「鰕虎」,聽著是不是還有些霸氣的感覺?
接著再來看一種顏色是黃色的魚,雖然它的體型不是很大,但是我們在小的時候可吃過它不少的苦頭,我們這兒叫它「嘎子魚、吱呀魚」,因為抓住它的時候它總是會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音。這種魚最喜歡藏在石頭縫中,小時候去抓螃蟹的時候也能經常抓到它,不過它的背上卻有著一根帶毒的魚鰭,如果手被刺到的話會讓人感到非常的疼,不過小時候即使被扎了很多次,但還是忍不住要去抓它。後來長大了才知道它的學名叫「黃顙魚」,不過現在戶外已經沒有小時候那麼多了,甚至現在很多地方都在養殖它用於出售,可見它是多麼的受大家喜歡。
然後就是泥鰍了,很多人都會覺得泥鰍並不是魚,但是從魚類的定義上來看,用鰓呼吸,用鰭遊泳的水生動物便屬於魚類的範疇,而泥鰍正好滿足這一點。在小時候,不管是在稻田裡還是河道裡面,其實都有著不少的泥鰍,並且個頭都還挺大的,我們在用蚯蚓作為餌料釣魚的時候,經常都能釣到。那時候住在農村,直接摘幾篇藕葉洗乾淨後把泥鰍包好,放入土灶中便能利用高溫烘熟,然後再散點鹽便是我們最喜歡的美食了。不過如今卻是很難遇到了,連稻田中都很難發現它們的存在了。
還有就是「刀鰍魚」了,這傢伙跟泥鰍長得很像,很多時候都以為它是大泥鰍,不過仔細來看,從外觀上還是存在明顯區別的。比如刀鰍魚的嘴巴位置就會比泥鰍的更為細長,最為關鍵的時候刀鰍魚的背部存在一排魚鰭,而泥鰍卻只有一個。不過刀鰍魚雖然生長周期更長,經常釣到的個頭也並不大,但是相比之下,還是會比泥鰍的體型大上很多。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時候比較討厭的刀鰍魚,如今也變得搶手起來,想要釣到純野生的刀鰍也是日漸困難。
最後就是「鱉」了,在我們小的時候在河道中總是能發現它的身影,經常在魚鉤上掛上豬肝或者小魚再扔到河道中,第二天早上去就能收到「鱉」,不過這樣的場景如今也是停留在了兒時的記憶中,現在想要釣到一隻「鱉」是非常不容易的,更別提是那種純野生的了,那更是難上加難的。如今大部分「鱉」都是靠養殖的,想要在戶外釣到一隻「鱉」,估計只有在那種釣魚資源特別好的地方才有機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