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國國務卿約翰·克裡,你真懂「傾聽」嗎?
美國國務卿約翰·克裡美國東部時間13日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與學生座談,就全球熱點話題中的美國外交政策進行闡述。座談會上,他大談「傾聽」之道,稱「成功的外交在於傾聽對方,尤其是要學會傾聽與己方有爭執的(外國)領導人的聲音」。
作為美國政府外交事務的掌門人,這位「成功外交家」的「外交偈語」在現場贏得掌聲陣陣。不過,明眼人可以看出,「外交傾聽」只不過是克裡講演時的噱頭,只不過是用來打動感性學生的巧言,因為在接下來有關熱點話題的表述中,幾乎看不到「美國傾聽」的影子,美國的一些外交政策依舊是那樣「我行我素、旁若無人」。
【敘利亞】
在談到敘利亞問題時,克裡繼續把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描述成「吸引外籍武裝人員的磁鐵」,繼續把美國描述成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核心領導,繼續認為俄羅斯對巴沙爾政權的支持「將摧毀敘利亞」,繼續如數家珍地列舉美國在中東難民問題中的「功勞」。
但現實是,所有這些話題,都有與美國不同的聲音。
例如,俄羅斯認為,正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敘利亞反對派的支持使敘利亞陷入內戰,致使極端勢力乘虛而入。
例如,在中東難民潮問題上,如果透過各地戰亂的表象去探究難民潮的根源,如果追究新世紀以來中東地區多場戰爭的諸多後遺症,美國難辭其咎。
例如,在空襲敘利亞極端勢力目標問題上,美國究竟是在一心一意反恐,還是在反恐的同時夾帶「政治私貨」,搞「戰略博弈」,克裡應當心知肚明。
【氣候變化】
提到氣候變化問題,克裡竟然認為,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立場是「站在所有人的對立面」。
事實是,美國不能代表所有人,美國也沒有充分傾聽與中國立場相同的國家。
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分歧始終存在,而在這兩大力量的博弈中,發展中國家正努力爭取更多談判主導權,尤其是中國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去年的利馬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國和巴西、南非、印度組成「基礎四國」,以負責任大國的態度,致力於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在堅持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下,推動南南合作機制。聯合國環境開發署副執行主任易卜拉欣·蒂亞烏曾就中國在氣候變化談判中的作用評價:中國等發展中大國不但自己制定了減排目標,同時也願意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給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了彌足珍貴的力量。
【不許棄權】
雖然克裡在演講中說,當今世界極其複雜,與他成長的冷戰時期兩極分化已大相逕庭,但他對國際形勢的描述,似乎仍然帶有非此即彼的兩極觀點:美國及其盟友在一端,中俄等對手在另一端。
演講時談到巴以問題,克裡問聽眾:「在場有多少人支持巴以『兩國方案』,請舉手。好的,很多人。但也有一些人沒有舉手。那麼有多少人反對『兩國方案』,好吧,沒有人舉手,你們棄權了。你們不該棄權,你們到了哈佛就不能棄權。」
雖然是個玩笑,但支持與不支持,舉手與不舉手,其中應當有很多觀點,值得傾聽。不是所有事情都是選邊站那麼簡單。(劉學)(新華社特稿)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