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漫長的演化歷史之中,發生過多次生物大滅絕。考古學家對各時期古生物化石的分析顯示,在過去的2.5億年裡,曾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但奇怪的是,這5次生物大滅絕發生的時間卻是有規律可循:它們的時間間隔都是2600萬年左右。有科學家認為,這一規律與一顆看不到的太陽伴星有關,這顆伴星是在太陽系以外的遙遠軌道上繞太陽運行。
太陽系雙星系統假想圖
於是涅墨西斯星被假想出來了。是科學家們猜測的一顆可能存在的太陽的伴星。涅墨西斯星在其與太陽互相公轉的軌道上,每隔約2600萬年到達近日點時,周期性地通過其引力影響,改變奧爾特雲內部彗星和小行星的運行軌道,導致部分彗星和小行星受引力影響進入內太陽系,其中進入內太陽系的少數彗星和小行星受地球引力影響,被地球捕獲,成為近地小行星(註:近地小行星絕大多數來源於小行星帶),部分體積較大的彗星或小行星受地球引力作用,周期性的撞擊地球。地球每一次遭受規模較大的撞擊,都會使內部環境發生劇烈變動,溫度急劇上升,以至生物大規模從地球上滅亡。
小行星撞擊地球
天文學家相信涅墨西斯星的存在,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銀河系中,恆星的數量在1000億-4000億顆之間,其中超過一半的恆星都是雙星系統,這就讓太陽系顯得很特殊,如果證明涅墨西斯星的存在,就表明太陽系也是雙星系統,這樣奧爾特星雲的存在也會變得合理。
雖然沒有明顯的跡象表明這顆伴星是確實存在的。但科學家猜測這顆伴星是發光很弱的紅矮星,其運行軌道很長,呈雪茄形,與地球的最遠距離為2光年,最近的距離為太陽到冥王星距離的1000倍。
有一條線索就是冥王星軌道外的塞德娜星,其軌道偏心率極大,近日點和遠日點分別為76個天文單位和975個天文單位 。其驚人的偏心率可以間接證明涅墨西斯星的存在,當可能存在的涅墨西斯星運行到近日點附近時,塞德娜可能被太陽引力和涅墨西斯星引力同時影響,從而使其公轉軌道和偏心率受到影響。
太陽和涅墨西斯星
數千年以來,人們從未發現過太陽的伴星,關於涅墨西斯星的猜測,未來也會繼續這個話題的討論,也許有一天真的會找到這個天體!目前,天文學家已經啟動「泛星計劃」來尋找涅墨西斯星,相信未來伴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終有一天會揭開涅墨西斯星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