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樂器,大家可能想到的是鋼琴、吉他、小提琴、長笛……然而,人類的腦洞遠不止於此,在我們身邊還有許多造型奇特、音色詭異、玩法炫酷的奇葩樂器。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兩種奇葩的樂器,以及它們蘊含的科學原理。
小聲告訴大家,其中一個還能在我們北京科學中心找到哦!
萌萌的電音小蝌蚪—otamatone
首先登場的是萌萌的「電音小蝌蚪」。
怎樣,有沒有被它萌到?這個樂器叫otamatone,是一種電子樂器,它以八分音符的形狀為原型設計,又酷似小蝌蚪,深受年輕人喜愛。
otamatone的操作方法有點像二胡,通過按壓杆部的條形壓力感應器就可以發聲,按壓的位置越高,音調越低;按壓的位置越低,音調就越高。
演奏者還能通過調整「小蝌蚪」嘴部的口型來改變音色,使它發出「哇」或「嗚」的聲音。
作為電子樂器,它的聲音不是由人撥動琴弦產生,而是由電路產生。當人按壓條形壓力傳感器的特定部位時,傳感器會把帶有位置信息的信號傳遞給晶片。
晶片接收到位置信息後,會根據人按壓位置的不同一一對應地產生特定頻率的周期性電信號,這個信號的頻率便是按壓位置對應音調的頻率。
然而,由於晶片運行的電壓很低,其自身性能也有限,只能產生十分微弱的信號,以至於它幾乎無法帶動揚聲器振動,這時就需要功率放大器來幫忙。
功率放大器是一種十分實用的晶片,它可以接收低功率的電信號,經過其內部電路的處理,再輸出大功率的信號,而且還能保證放大前後的信號波形、頻率都一致,不會使信號失真、變形。
信號經過功率放大器放大後,來到揚聲器內的線圈,由於信號是周期性的,線圈也會周期性地通過磁場推動揚聲器,使揚聲器按照信號的頻率振動起來。
我們都知道,不同音調的聲音是由於物體以不同頻率振動產生,於是,揚聲器便發出了特定音調的聲音。
演奏者通過以一定節奏按壓條形壓力傳感器上的不同位置,就可以控制otamatone奏出各式各樣的音樂。
otamatone最大的特點便是它那可張可合的「小嘴巴」了,這個小嘴巴的部分實際上是共鳴腔,共鳴腔可以聚攏聲音,使其內部的空氣與實際發聲的部分(揚聲器)一同振動。
在空氣的帶動下,聲音被進一步放大,變得更加洪亮。人的口腔、吉他的木製音箱、二胡底部的音箱,都屬於共鳴腔。
然而,otamatone的共鳴腔與二胡和吉他不同,它可以像人的口腔一樣改變形狀,一旦形狀改變,聲音也會發生變化,就如同人通過口腔形狀變化發出不同的聲音一樣。這也是otamatone廣受大家喜愛的原因之一。
電容器也能當樂器—特雷門琴
下面介紹的這種樂器可不一般,它是世界上第一個電子樂器,由前蘇聯物理學家利夫·特爾門(Lev Termen)教授於1919年發明。同為電子樂器的otamatone見到它,都得叫一聲「前輩」。
特雷門琴最大的特點就是不用接觸就能演奏,只需要在琴附近按照一定姿勢揮舞手掌即可,有點像指揮的動作,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種不用接觸就能演奏的樂器。
在湖南衛視的一期綜藝節目上,歌手周筆暢還曾經演奏過這種樂器,驚豔全場。
怎樣,是不是很酷炫呢?下面就讓小編為大家介紹下特雷門琴的結構和原理吧。
作為一款琴,肯定少不了「琴鍵」啦,圖中那根直直立起的「天線」便是特雷門琴的「琴鍵」。
不過,這個琴鍵既不用人的手去擊打,也不用去撥動,甚至根本不用接觸到它,擺個姿勢就能響。
當演奏者的手靠近這根天線時,琴發出聲音的音調會變高;當手遠離它時,音調會變低。
然而,這還不足以使特雷門琴演奏出優美的樂曲,演奏者還需要用另一隻手控制一側的環形天線。當手靠近環形天線時,音量會變小;當手遠離環形天線時,音量會增大。
這樣,通過一手控制音調,一手控制音量就可以完美地進行演奏了。
作為電子樂器,特雷門琴內部由十分複雜的電路構成,其中包括了音調控制與調節電路(外接直天線)、音量控制電路(外接環形天線)、濾波器和放大器、揚聲器四大部分。
它們分別負責調控音調、調控音量、放大電信號,將放大後的電信號轉換為人們可聽見的聲音。
音調控制與調節電路的作用是產生特定頻率的周期性電信號,具體包括三個部分:音調可變振蕩器(外接直天線)、音調參考振蕩器、混頻器。
其中,最最最核心的部分便是音調可變振蕩器,也就是與直天線相連接的部分。這部分電路可以看作一個LC迴路。
LC迴路是用來產生某一頻率周期性電信號的裝置,由一個電感器(L)和一個電容器(C)組成。
一開始電容器被充上電,它的極板上帶有許多電荷,電荷被釋放,在迴路中定向運動形成電流,電流通過電感後,由於電流的磁效應,會在電感內產生磁場。
但是電容器中的電荷很快就會被釋放完,一旦電荷快釋放完,迴路中的電流就會迅速減小,電感中的磁場也會隨之減小,於是電感的特性開始被凸顯出來。
電感有一個特點,它傾向於維持內部磁場不變,一旦磁場變大、變小或是改變方向,電感內部都會形成一個感應磁場來抗拒這種變化。
物理學告訴我們,電流與磁場永遠是互相呼應,密不可分的,於是,由於感應磁場的存在,電路中也會產生感應電流。
在感應電流的帶動下,電路中的電流不會立即消失,而是維持一段時間,當電荷運動到電容器極板時會積聚在極板上,電容器再次被充上電。
充上電的電容器會再次釋放電荷,如此形成循環。一旦循環形成,就會產生頻率一定的周期性電信號,而且這個頻率與電容器和電感器的特性有關。
特雷門琴調節音調的部分便是LC迴路中電容器的部分,人體、直立天線、內部電路共同構成了一個LC迴路。
演奏者通過改變手與天線的距離,可以改變電容器電容的大小,進而改變LC迴路中周期電信號的頻率。
而這個頻率最終會被音調參考振蕩器、混頻器調製,再經放大器和揚聲器轉變為一定音調的聲音,被我們聽到。
而音量調節的原理和音調調節類似,人體和環形天線構成一個電容器,演奏者通過改變手到環形天線的距離來改變LC迴路中電信號的頻率。
之後,複雜的電路會把這個頻率信號「翻譯」成放大器可識別的音量大小信號。放大器可根據傳來的信號來調整輸出信號功率的大小,功率越大,音量就越大。
了解完特雷門琴的發聲原理後有沒有大吃一驚呢?沒想到外形看起來如此簡約的樂器背後竟然有如此高深、複雜的原理。
在北京科學中心主題館一層臨時展廳裡就有一臺特雷門琴,感興趣的小夥伴不妨來我們的展廳看一看,親自感受下這種電子樂器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