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平頂山、三門峽、濟源等城市加入洛陽都市圈的消息勾起了不少人的興趣。
洛陽都市圈是個什麼圈?
這些城市為何要加入這個圈?
這個圈能給這些城市帶來什麼?
特別是,旁落第一方陣多年的平頂山能否藉此彎道超車?
興奮夾雜著疑惑,觀望中也有思考,相信這是這些城市不少居民當下的心態。
河南的十八個省轄市,猶如十八羅漢。幾十年來無不為各自的城市勤勞篤行、只爭朝夕。
曾幾何時,提起車牌號「豫D」,許多平頂山人會自豪得說,我們是河南老四。是的,我們還曾有過更為風光的「特區」招牌。
如今,雖然我們還戴著「豫D」的帽子,相信不少人會長長地慨嘆:「唉!那都是過去的事兒啦……」
當今的平頂山,駕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都嫌太慢了,大平更需要換乘高鐵、飛機,甚至火箭!
而「換乘」,是需要機遇的。
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
重返第一方陣,讓鷹城涅盤重生,離不了大平人的實幹,也需要把握遇到的良機。洛陽都市圈,對於平頂山是一個怎樣機遇?
讓我們以各媒體公布的信息為主線,剝絲抽繭,從八個方面探究一下這個都市圈的來龍去脈以及與平頂山等幾座城市的關聯。
一、有中原城市群,為何還要建都市圈?
2020年10月14日,省長尹弘主持召開了第102次省政府常務會議,這個會議審議通過了《洛陽都市圈發展規劃(2020—2035年)》,當天,許多權威媒體報導了這一重磅消息,《洛陽都市圈亮相,濟源三門峽平頂山「入圈」》《重磅!洛陽都市圈正式亮相,濟源三門峽平頂山已加入「群聊」》……這標誌著洛陽都市圈建設正式全面啟動。
也許有人會問,不是有中原城市群嗎?鄭州都市圈不也正在建嗎?為何又出來個洛陽都市圈?
中原城市群是2016年底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當初劃定的範圍不僅有省內的18個直轄市,也把周邊山西、河北、山東、安徽等幾個省的12個城市「圈」了進來。
中原城市群的建設,讓「群主」鄭州無論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城市面貌,還是產業升級、動能轉換等方面都一路狂奔。特別是GDP,從2010年的4000億竄至2019年的1.1萬億。
這個城市群把「核」給建了起來,但「群」卻變化不太明顯。「群主」越跑越靠前,「群員」顯得跟不上。2017年鄭州市晉升新一線城市後,河南連續幾年沒有二線城市。經濟實力排位老二老三的洛陽和南陽等均是三線城市。群主和群員之間的距離越拉越大,而鄭州卻一城獨大。
想想也是,中原城市群多達30個地級城市,地域半徑超過了200公裡,一個省會城市能有多大的力氣「帶動」群裡的這麼多城市呢?這就好比拿一根筷子去攪動一池子水,即使用勁很大,也不會攪起多大的漩渦。
既然一根筷子攪不起一池子水,那就攪一鍋水,先讓這個鍋裡的水翻騰起來再說。
找到了原因,解決的辦法也就有了,這個辦法就是在城市群裡建都市圈,讓區域的中心城市先把附近的城市帶動起來,使相鄰的幾個城市深度融合,漸漸走向一體化。
都市圈壯大了,自然也就帶動城市群發展了。這也是我國目前大力發展都市圈的原因所在。
因此,鄭州都市圈,洛陽都市圈也就順勢而生了。
省裡的意圖很明確,建立這兩個都市圈,形成河南經濟發展的雙引擎,引領產業升級的雙驅動。
二、「圈主」,為什麼是洛陽?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司馬光的這句詩,把洛陽的歷史地位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歷史的風煙,也讓這座城市經歷了幾番大起大落。洛陽,從曾經的九朝古都已淪落為當今普普通通的三線城市。
鄭州,帶著周邊的開封、焦作、許昌、新鄉四個小兄弟已開始往前跑了。
那麼,其他城市怎麼辦?
顯然,再找一個「圈主」,也帶著幾個小兄弟往前奔。但把河南的城市扒拉個遍,這個「圈主」非洛陽莫屬。
其實,在中原城市群剛建立的時候,洛陽就被定為這個群的副中心城市。但幾年來僅是戴了頂「副群主」的帽子,並沒有形成自己的「圈子」,樞紐地位、輻射力度、引領作用等還沒有顯現出來。
洛陽是河南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中部六省最強的非省會城市,在全國70個三線城市中,洛陽排名第五。2019年洛陽市的GDP達5034.9億元,比上年增長7.8%,總量幾乎達到了省會鄭州的一半,增速比鄭州還高1.3%。
洛陽的實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工業,洛陽是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重點建設的工業城市,蘇聯援華的156個重點項目中,有7個就布局在洛陽,是全省所有城市中最多的。因此洛陽也被稱為老工業基地。老工業基地奠定的雄厚底子,也造就了當今較強的經濟實力 。
2019年洛陽年營業收入達1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58家,100億以上的企業有10家。截至2019年底,洛陽有11家公司在A股上市,其中,洛陽鉬業營業收入686.77億元,位居全省上市公司榜首。
二是旅遊,洛陽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讓洛陽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5A景區數量全省第一,3A景區數量全國第一,擁有龍門石窟、中國大運河、絲綢之路3項世界文化遺產。
2019年洛陽接待遊客共計有1.42億人次,旅遊業創收1300億。而鄭州2019年接待的遊客才1.306億人次。
相比之下,作為河南第三大經濟體的南陽,是無法與洛陽相比的,而排在全省第十位上下的平頂山,與洛陽的差距更大。
都市圈,也是個地緣經濟圈,洛陽地處豫西,讓豫西幾個城市抱團發展,洛陽也就無可爭議地成為了圈裡的老大。
三、這個圈,「圈「住了哪些城市?
《洛陽都市圈發展規劃(2020—2035年)》的具體內容一直沒有見在媒體上公布,其圈裡的成員、核心區的範圍等具體內容還不十分明朗。
就多家媒體先後報導的信息看,洛陽都市圈大致可劃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深度融合層,二是聯動層。
先說說深度融合層。
洛陽現下轄1市8縣6區,還有2個國家級開發區、2個省級開發區及18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地域總面積1.52萬平方公裡。
既然成為了洛陽都市圈的「圈主」,肩負著輻射整個豫西地區的重任,洛陽肯定已不滿足現有的一畝三分地了。
2018年以來,無論是洛陽市還是省有關部門,先後多次與洛陽周邊的部分城市開會、研討,商議洛陽都市圈事宜。
2020年4月17日,由省發改委主辦、洛陽市政府承辦的《洛陽都市圈發展規劃(2020-2035)》專家評審會在鄭州召開。不僅平頂山市、三門峽市、焦作市、濟源示範區的分管領導參加了會議。而且以上城市下轄的汝州市、義馬市、澠池縣、孟州市的主要負責同志也參加了會議。
據有關媒體刊登的信息,洛陽都市圈深度融合層的大體範圍應該是:以洛陽市全域為基礎,與濟源示範區、汝州市、孟州市、義馬市和澠池縣這幾座城市進行深度融合。
從地理位置來看,這幾個城市雖然在行政區劃上都不歸洛陽所轄,但卻都是洛陽的近鄰,可謂山水相依,人脈相連,雞犬相聞,距洛陽城區在40至80公裡之間。
這幾個城市加入洛陽都市圈,將使洛陽的地域面積增加5500多平方公裡,人口增加280多萬,GDP增加1900多億。這樣的話,洛陽都市圈深度融合層總域面積就會突破2萬平方公裡,人口近1000萬,GDP近7000億。(見下表)
多家媒體刊登的信息表明,這個深度融合層的成員已開始互動了。
(以上數據來源於各城市公布的年度統計公報)
對於濟源,洛陽應是翹首以盼。
在「入圈」的城市中,濟源當數是最具實力的城市,把濟源拉入圈內,不僅增加了一個重量級的成員,而且也可讓洛陽實現向北跨越黃河發展的願望,戰略意義重大。
對洛陽拋出的橄欖枝,濟源興奮地伸出了雙手去接。
偏居太行山一隅的濟源,交通不暢一直是束縛其發展的短板。濟源向鄭州「靠攏」不行嗎?濟源距鄭州的直線距離僅100來公裡,但由於中間隔著一條黃河,無論是坐火車還是走高速,都得七繞八拐的。尤其是火車,要麼繞道洛陽,要麼繞道焦作,要麼繞道新鄉,但路程都增至200公裡上下,讓這個正廳級的示範區十分窩心。
加入洛陽都市圈,對於濟源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最起碼在交通上可打開一扇直通洛陽的大門。
兩廂情願,一拍即合。兩城的動作自然也就十分迅速。
7月1日,洛陽、濟源兩地旅遊年票實現互通,兩地的居民可以持各自城市的年票遊覽對方的旅遊景區。
9月3日,洛陽—濟源深度融合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正式籤約,兩地從產業項目共建、交通體系共聯、文旅合作共融、公共服務共享、生態環境共保、突發事件共防等6個領域明確了33項務實管用、可操作性強的具體措施,搭建了全面合作平臺。
11月30日,洛陽、濟源兩市固定電話互撥免收長途通話費,改按本地網固定電話通話費標準進行計費。
尤其是兩城籤訂的33項融合措施中,明確了焦濟洛城際鐵路、濟源至洛陽西高速公路、黃河小浪底庫區港口航運、洛陽機場濟源異地航站樓、兩市機動車高速公路免費通行等諸多重大利好。這表明,兩地深度融合發展邁入快車道。
如果說拉濟源「入圈」是洛陽跨過黃河向北發展的關鍵一步,那麼拉汝州「入圈」就是洛陽向南擴張的重要一步棋。
汝州,作為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其經濟實力讓鄭州和洛陽都格外青睞。而其地理位置又正好處在鄭州大都市區和洛陽都市圈的雙重疊合區域,是「擠入」鄭州還是「投懷」洛陽?汝州選擇了後者。
在加入洛陽都市圈的幾個域外城市中,除濟源外,汝州算是最「肥」的縣級市了,2019年的GDP高達475億,不僅超過孟州市100個億,而且比義馬市和澠池縣的總和還多。
汝州在歷史上就很厲害,許多朝代都是一個「地級」城市,周邊的郟縣、襄縣、寶豐、汝陽等五六個縣城多歸其管轄。汝州現在的「強」與歷史的「厚」不無關係。
汝州被劃入「圈」內,不僅因為其「肥」,更是地緣上的近。在地理位置上,汝州位於洛陽東南,距洛陽市區七八十公裡,自駕也就是一個來小時。
而對汝州來說,攜手洛陽,不僅有望讓汝州動能提新、聯動提速、品牌提亮,而且還有望打開汝州的南北大通道,實現高鐵夢。
因此,加入這個都市圈,雙方都是比較積極的。今年以來兩城來往密集,就改擴建國道省道進行直連、打造洛陽-汝州新材料和新型建材產業帶等進行了一系列的商議。
孟州是焦作的下轄市,但與洛陽距離很近,自古就是洛陽古城的北大門,與洛陽有著天然的地緣關係。孟州是一個「不沿邊、不沿海,地上地下無資源」的內陸小城,加入洛陽都市圈,一些居民比孟州的領導還急,發帖諮詢政府「對於洛陽副中心建設,孟州目前做到了什麼?」居民的期盼是,和濟源一樣能開通到龍門高鐵站的班車、能開通到洛陽火車站公交線路、能實現與洛陽的景點一票通……兩城領導已經互訪,具體融合事宜正在商議中。
如果說濟源、汝州是「肥肉型」的增量資源,那麼三門峽下轄的義馬市和澠池縣就屬「骨頭型」的資源了。
義馬人口不足17萬,GDP141億。澠池36萬人,GDP219億。兩個城市加起來也不過算是一個中等縣,而且還面臨煤炭資源枯竭、城市發展轉型的困局。入圈後無疑需要洛陽的扶持和帶動。據了解,這一市一縣與洛陽的對接工作也已開始。
對於這個都市圈,義馬顯得更為積極,早在洛陽都市圈還沒有公布的去年,就發下了《義馬市融入洛陽副中心城市行動意見》的文件。義馬市領導認為,加入洛陽都市圈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機遇。
(洛陽都市圈深度融合層大體示意圖)
四、平頂山,在「圈」裡是什麼角色?
雖說許多媒體報導了濟源、平頂山、三門峽都要加入洛陽都市圈。但仔細分析一下文中的內容會發現,以上幾個城市入圈的深淺程度是不一樣的。
前邊已經提到,洛陽與濟源是深度融合,而平頂山與三門峽卻並非深度融合。
今年9月27日,河南省發改委下發的《支持洛陽市提升開放能級助力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設的若干措施》中,對涉圈城市給予了較明確的定位:「建立健全洛陽都市圈建設工作協調機制,加快推動洛濟深度融合,洛三、洛平聯動發展」。
「深度融合」與「聯動發展」顯然是不一樣的,三門峽和平頂山應當算是深度融合層範圍以外的聯動層。
根據省發改委提出的「建立健全洛陽都市圈建設工作協調機制」的要求,為了推動這個都市圈往前走,省裡有可能出臺相應的協調聯動措施甚至設立相應的協調機構,而且圈裡幾個城市也有望建立聯席會議制度。
自2019年9月平頂山市和洛陽市共同入選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後,兩座城市的「聯動」就明顯多了起來。
先是去年12月省發改委、省科技廳等多家部門聯合下發《河南西部(洛陽—平頂山)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方案(2019—2025年)》,明確要求依託兩座城市之間的交通運輸通道(一帶),打造國家級洛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平頂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個產業轉型升級核心示範園區(二核),升級洛陽5個、平頂山4個產業區為重點園區(九點)。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兩座城市「一帶二核九點」 的產業空間總體布局。
這個布局,就把兩座城市之間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東西——「產業」給聯到了一起。
今年5月25日和26日,洛陽市副市長侯佔國帶領該市相關部門負責人來到平頂山市進行專題對接,雙方以加快河南西部(洛陽-平頂山)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為主題,對著力推動洛陽和平頂山聯動發展進行了深入磋商。
8月5日,平頂山市黨政考察團北上洛陽進行區域聯動發展對接活動。兩市圍繞產業協同發展、交通互聯互通、文旅合作共融、公共服務共享、生態環境共保等5個領域,謀劃梳理了聯動發展的41項措施,並共同表示要儘快把41項聯動發展措施從規劃變為實際行動。這次赴洛陽對接,陣容相當龐大,市四大班子主要領導悉數參加。
10月10日,洛陽市發改委主任帶隊,赴平頂山市進行區域聯動發展工作專項對接。此次對接活動在前期形成的《關於推進洛陽平頂山聯動發展的若干措施》基礎上,達成了進一步的共識。下一步,兩市在修改補充內容後,將上報省中原城市群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實施。
聯動城市,畢竟也是這一都市圈的組成部分,推動都市圈建設的一些紅利,如政策支持、資金扶持、項目推進等,對聯動城市應該有很大的影響和帶動作用。
(洛陽都市圈聯動層示意圖)
五、這個「圈」,能給平頂山帶來什麼?
眼下談收益,顯然還為時過早。從長三角、珠三角等成熟的都市圈發展來看,綜合收益往往在許多年後才能看到。
但就可以前瞻的「收益」來說,最明顯的當屬交通的互聯互通,說具體些就是高鐵建設。
建立洛陽都市圈,提升洛陽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力,那麼打造洛陽的交通樞紐地位就成為一項必不可少的基礎工作。
省發改委今年9月27日下發的《支持洛陽市提升開放能級助力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設的若干措施》中,在交通方面明確了許多要「支持」的項目,其中,涉及到平頂山的有以下幾點:
一是「支持洛陽經平頂山至漯河至周口高鐵納入國家相關規劃」。
省發改委這樣表態,當然是省委、省政府的意見,這說明省級層面對這條洛平漯周高鐵已經拍板了。11月20日國家鐵路局也刊登信息,該高鐵已納入《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那麼這條鐵路列入國家「十四五」計劃就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這條高鐵,對於平頂山來說意義非凡,因為這條高鐵可以打通平頂山通往上海、南京、杭州等在內的華東地區一條快速通道,而且這條鐵路由於在漯河又與京廣高鐵相連,這樣又可建立起平頂山通向廣州、深圳甚至香港等南方各大城市的快速通道。
二是「支持呼南高鐵焦作經洛陽至平頂山高鐵建設」。
根據國家鐵路局最近公布的消息,呼南高鐵豫西通道項目已被否定,但卻把一條單獨的「豫西通道」——焦洛平鐵路納入了規劃,並明確指出已納入規劃的「寧洛高鐵中洛陽至平頂山段兼顧豫西通道功能」,顯然,這條「豫西通道」也應該是高鐵,即便是城際鐵路,也照樣可以實現呼南高鐵豫西通道的功能。
三是「支持開展滬洛銀高鐵規劃研究」。
雖然這個「支持」僅是「規劃研究」,離落地還很遠,但如果上海至銀川的高鐵走向經過洛陽,那必定是繞不開洛平漯周高鐵的,一旦規劃實現,無疑讓平頂山又多了條通往大西北的高鐵通道。
假如以上三條高鐵都能實現,加上現有的鄭萬高鐵,平頂山就會成為多條高鐵交會的樞紐站點,直達車次能通往四面八方,這無疑會大大提振鷹城人的信心。
三條高鐵交會平頂山暢想圖
藍色呼南高鐵 橙色豫西通道(實線為入規劃線路)
紅色鄭萬高鐵 綠色是漯平洛周高鐵
六、平頂山人,會不會追夢洛城?
都市圈的興建,會不會讓這座千年帝都再現「洛陽紙貴」的景象?
鷹城人會不會萌生「又逐春風到洛城」的衝動?
在當下人口大流動、舉家大遷徙的形勢下,尤其是絕大多數二三線城市零門檻入戶的「搶人」政策下,人往高處走,這是一個普遍的人口流動規律。
但擁有「虹吸」效應的城市是很多的,像一線超大城市、二線省會城市及長三角、珠三角經濟發達城市等。
一個城市能夠產生多強的「虹吸」效應,一要看其產業能否提供較高的薪水和足夠的就業崗位;二要看其教育、醫療、科技、商業等各類資源的吸引力有多大。
雖然平頂山將成為洛陽都市圈的聯動城市,但對於人口流動來說,任何都市圈都不具有行政的強制性,完全是靠城市自身的磁性。就全國城市而言,人們往哪裡去是自由的,哪個城市的就業機會多、給出的薪資高,人們就去哪裡碰運氣。
洛陽對平頂山人的吸引力有多大?需要先看看兩座城市的差別有多大。(見下表)
洛陽市、平頂山市部分經濟指標比較
(2019年)
(以上數據來源兩城市公布的年度統計公報及相關資料)
從上表可明顯看出,兩座城市的體量的確是不一樣的,洛陽的地盤大、人口多、GDP高、政府財政收入多,特別是上市企業比平頂山多好幾倍。
但對於人口流動來說,人們最關心的並不只是這些。
筆者對國內10多個城市的GDP、居民人均收入、三甲醫院、本科以上院校等進行了比較(見下表)。
(由於掌握資料有限,表中數據難免有誤差,實際數據以官方公布的為準)
首先就省內城市來看,無論是人均收入還是教育醫療等各類資源,相比鄭州,洛陽有著較大的差距。
洛陽的人均收入比平頂山高出了12.8%,鄭州比平頂山高出了49.6%。
鄭州和洛陽,與平頂山距離大致都在150公裡左右,但平頂山與鄭州之間目前有鄭萬高鐵加持,去鄭州更快更順暢。
在三甲醫院、本科及以上高校等資源上,鄭州相比洛陽,更是具有壓倒性優勢。
放在全國範圍內,洛陽對平頂山人的吸引力就更微弱了。就表中列舉的十幾座城市來說,比平頂山人均收入高出100%以上的城市有7座,其中地市級城市4座,縣級市1座,這座縣級市崑山的人均收入就比平頂山高出近150%。
跑到洛陽打工跟平頂山拿錢差不多,而到經濟發達的城市打工卻能拿到比洛陽多了一倍的鈔票。
對平頂山人來說,該走的已經走了,想走的也遲早留不住,但顯然不一定是去洛陽。
過去是「洛陽牡丹甲天下」,而如今「他鄉牡丹花更佳」,這就是現實。
其實,從官方公布的洛陽2019年的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來看,這座古城與平頂山一樣也是人口外流城市,也是被其他城市「虹吸」的犧牲品。對於洛陽人來說,難免有「洛陽城裡春光好, 洛陽才子他鄉老」的感慨。
只不過,洛陽成為都市圈「圈主」後,人口的外流現象應該會相應減弱。
七、汝州,會「飛」走嗎?
對於汝州來說,洛陽不僅是老上級,而且兩座城市還有著較深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關聯度。
新中國成立後,汝州先是歸許昌管轄,5年後歸洛陽管轄,這一管就是32年。雖然後來平頂山也管了30多年,但大多年份都是代管,因為汝州從1988年起就是省直轄的計劃單列縣級市了,2014年以後還實行了幾年的省直管體制。
(由於掌握資料有限,表中部分數據可能有誤差,實際情況以官方公布的為準)
那麼,汝州加入了洛陽都市圈後,會不會被划走呢?
就眼下來看,這個可能性是不大的。
都市圈規劃並非是一個放大的行政區規劃。其本質上是一個經濟圈,而不是一個行政圈。
都市圈的根本邏輯是,在不觸動城市行政管制界線的前提下,通過城市之間市場力量的作用,促使人口、資金、物資、產業、信息等經濟資源和要素達到合理流動和配置,以實現單個城市難以達到的綜合經濟和社會效益。
也就是說,都市圈內城市與城市的關係,本質上是一種合作關係,而不是合併關係。
如果動了「合作」這個底線,建立都市圈的矛盾可就大了。比如鄭州都市圈,雖然鄭州與周邊的開封、焦作、許昌、新鄉4個城市正在緊鑼密鼓的深度融合、力求一體化發展,但如果把四個城市都劃到鄭州市的行政管轄範圍內,那就不叫鄭州都市圈了,而是鄭州兼併圈了。
再比如深圳,這座一線城市的經濟總量已經超越廣州和香港,然而其面積大約僅是廣州的四分之一,狹小的面積大大制約了深圳的經濟社會發展,近年來不少企業由於無地擴張而遷出深圳。因此,不少人認為深圳極有可能「兼併」周邊幾個市縣,以便於其擴容升級,更快地發展。
但是,當建設深圳都市圈的政策落地後,這個響噹噹的都市圈,其圈內的東莞、惠州等城市與深圳仍是一種深度融合或聯動的合作關係,而並非人們想像的劃出幾個城市「並」入深圳。
只有當市場「這隻手」難以在城市間形成較強推動力的時候,做強做大城市的動能才會轉換到行政力上面來。比如,山東濟南市就是通過區劃吞併了萊蕪市,實現了城市的規模擴張,但這也會引發其他的矛盾。
八、都市圈,引發的疑慮與期盼
建城市群也好,搞都市圈也罷,目的都是為了拉動經濟快速發展。
加入洛陽都市圈,自然會讓不少鷹城人產生一定的寄託和期盼。
平頂山市正著力打造千億級的中國尼龍城,這個「城」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入駐企業已有86家,不少是標誌性、引領性、示範性的產業項目,有多項技術填補了國內外空白,多個產品的產能已達世界第一。那麼,這個都市圈能否把產業關聯度大、科技含量高的項目往尼龍城裡「傾斜」?能否藉助都市圈的「大勢」把「尼龍城」的產業鏈條大大拉長?能否把紡絲、織布、染整、空包、服裝等下遊產業也在「城」裡紅紅火火地做起來?
打造中原電氣城,是促進平頂山快速轉型升級的又一關鍵舉措,也是我市頗具優勢的一個產業。平頂山擁有全國高壓特高壓領軍企業——平高集團這一雄厚的底子,擁有全球500強企業——伊頓公司的加持,還有大森機電、東森機電、億利安科技等國內幾十家知名電氣企業的加盟入園。那麼,洛陽都市圈如何在中原電氣城邁向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綠色化的徵途上助推一把?怎樣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提供支持?
還有我市的河南躍薪時代公司的電動智慧無人礦山系統、河南真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抗愛滋病和抗新冠病毒新藥等高精尖項目,是否也能藉助這個都市圈而大大發上一把力?
我們也有擔心和疑慮。
當下許多內地城市在產業上有一定的趨同性,比如先進裝備、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不少城市都在大幹快上。都市圈建立後如何避免同業競爭?怎樣實現差異互補?
建設都市圈不是把核心城市搞得更大,而是讓都市周邊的城市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但現實是很多都市的虹吸效應遠遠大於輻射效應,導致周邊城市發展放緩,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即將建設的洛陽都市圈,圈內的兄弟城市大都面臨著缺項目、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等「多缺」狀態。圈內城市為了各自的利益訴求,遇到項目會不會爭搶?見到人才會不會互奪?
都市圈畢竟不同於行政圈,城市之間在合作過程中難免不出現矛盾。都市圈在今後的運作過程中會不會陷入「合而不作」、「齊抓難管」的窘境?
當然,我們的擔憂再多,也不能關閉鷹城的大門。泰戈爾不是說過嗎,「如果你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時,真理也要被關在門外面了。」
把幾個不同行政區的城市捆在一起打拼,是需要磨合的。但磨合的長短,效果的好壞,「圈主」的角色很關鍵。
羊群走路靠頭羊,圈主的示範引領作用至關重要。如何讓兄弟們「圈兒」入得服氣,事兒幹得順氣,遇到矛盾不鬥氣,吃虧受損不生氣……這是考驗「圈主」的胸懷和智慧的時候了。
平頂山,不是一個空洞的城市概念,她承載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500多萬居民的寄託和夢想。一座城市的興衰沉浮,關乎著一城百姓的生活質量。
每個家庭的幸福安穩,每個居民的得失榮辱,都與其生活的城市緊密相連。
不同城市不同的人均收入、不同的就業機會、不同的教育水平、不同的醫療條件等等,就充分說明了一個硬道理,城盛則家興,城富則民強。
洛陽都市圈的建設已箭在弦上,平頂山準備好了嗎?
———— / END / ————
請尊重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