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於海)更多時候作為「終點」的廁所,在特定時候看來,亦可能成為起點。12月15日,記者從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了解到,為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瀋陽今年新建、改造農村廁所達11697座,全市79萬多戶農民中已有40多萬戶用上「有棚有蓋,不滲不漏,基本無蛆無臭」的衛生廁所。對於瀋陽農民來說,這無疑是一件大好事——廁所的改良證明生活的進步;廁所變乾淨了,生活舒適度也在提高。
小廁所大問題
「小康不小康,不看廚房看茅房。
」這樸素的語言反映了精神與生活漸漸富裕起來的農民對整潔衛生的如廁環境的渴望。然而,由於傳統觀念、經濟條件及宣傳力度的不足,瀋陽市農村改廁曾經步履維艱。
「在常見的傳染病中,腸道傳染病如痢疾、傷寒、肝炎等佔了70%以上。而與腸道傳染病關係最密切的因素有三個:水、飲食、糞便。」市衛生局人士稱,瀋陽市以前在農村暴發的傳染性流行病,大多數與糞便汙染水源、食物有關。
從2000年開始,瀋陽市開始把農村改廁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今年,市政府將改廁工作納入衛生工作目標責任狀,國家補助資金200.5萬元,市財政配套資金230萬元,各區縣(市)財政配備131.9萬元,共計562.4萬元,為改廁順利進行提供有利的資金保障。同時,在生態區改廁工作中,區級財政又投入493.6萬元,修建了3647座無害化衛生廁所。
在各方的努力下,瀋陽今年共完成國家改廁建設任務8000座,其中,戶外改廁135座,修建「三位一體」沼氣式廁所3100座,整體上樓改廁2388座;此外,又新建了3647座無害化衛生廁所,瀋北新區2400座、棋盤山867座、東陵區380座。
小廁所大科技
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是什麼樣子?市愛衛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衛生廁所是指有牆有頂,廁坑及儲糞池無滲漏,廁內清潔,無蠅蛆,基本無臭的廁所,同時糞便通過特殊結構(如雙甕漏鬥式、三格化糞池式或沼氣池式等),能使糞便中的寄生蟲卵和致病微生物得到有效滅活處理的廁所,或叫做無害化衛生廁所。
瀋陽農村改廁堅持高起點,最初採用三格化糞池式、雙甕漏鬥式、雙坑交替式等無害化衛生廁所。糞便經過化糞池發酵處理後,基本無異味,可直接用作綠肥。從2005年開始,瀋陽利用農村開展沼氣池建設契機,推廣「一池三改」和「四位一體」無害化廁所。「一池三改」就是底下是沼氣池,上面有豬圈、廁所;「四位一體」就是再加上蔬菜大棚。這樣,人的糞便直接進沼氣池,變成沼氣和綠肥,既節能又環保。
此外,瀋陽還在大力推進農村廁所入室工程,僅今年就完成3000餘座。這一成績在全國處於領先,據了解,目前我國農村廁所入室的比例為17.82%。
小廁所大意識
事實上,農村改廁起步並不容易。有些地方只能先從村幹部家的廁所改起,到後來村民們都看見好,於是周圍人家都跟著改。新民市在今年改廁工作中承擔了大量工作任務,全部是難度最大的戶內廁所。經過一番耐心的工作,先後有5個村共1438戶農民安裝了戶內廁所,實現了農村改廁一步到位;于洪區在光輝鄉興隆村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讓農民使用上了室內節水型座便;瀋北新區在最短的時間內高標準地完成了戶內廁所的建設任務。
于洪區光輝鄉興隆村村民趙光達很是感慨,廁所改造之後,我家買的化肥比以前少了,但產量卻比以前好了,種的南瓜以前長5斤,現在長到8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