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灣鎮汙水處理廠的中水池
門前是平平整整的柏油路,院子裡是亮亮堂堂的平頂房,而變化最大的是家裡的衛生間——潔白的地磚、乾淨的座便器,清清爽爽,沒有一點味兒。這讓金昌市金川區雙灣鎮新糧地村村民高澤民全家都覺得「終於不用羨慕城裡人了」!金昌市金川區大力推行的「廁所革命」,讓這裡的村民也用上了一按就淨的環保抽水馬桶。「方便」,對他們來說,不再是一件難心事兒、難堪事兒。
廁所在當地曾經是個湊合事的地方
「一個坑,兩塊磚,三尺牆,圍四邊,捂鼻子,踮腳尖,蚊蠅飛,臭燻天。」這首順口溜是對過去農村廁所髒亂差的真實寫照。高澤明說,多年前,鎮上村民家中都是旱廁,「蹲個茅坑出來一身廁所味兒是很正常的」。他說,廁所在當地曾經是個湊合事的地方,沒有誰說專門蓋間廁所,村民們都是在豬圈、羊圈等飼養牲畜的圈裡隨便圍個柵欄作為遮擋。「我們當地人稱之為『灰圈』,上完廁所之後就用燒完土炕和爐灶裡的草木灰蓋上,但是『灰圈』一遇到下雨天就進不去人了,味道也很衝。」
生活條件好了一些後,「灰圈」就被雙坑交替式茅坑代替,這種茅廁改用黃土填埋,好多農戶也加蓋了廁頂,雖說不至於下雨天沒法上廁所,但是定期清糞拉土卻是個大麻煩,而且和「灰圈」一樣,「冬天上廁所凍屁股,夏天又燻死人!」高澤明有些不好意思地說。
十多年前,村上開始推行沼氣廁所,高澤民家也建起了標配的沼氣廁所。比起從前的旱廁來說,沼氣池平時完全封閉,廁所乾淨了很多,也不再有燻人的味道,產生的沼氣還可以當作再生能源來利用。但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大麻煩,高澤民說:「沼氣廁所需要每年清理一次沼液,沼液的味道很刺鼻,而且量又大,一開始,家家都找車用泵清理,僱人用車輛拉運,可大多數人清理過一次之後,就都嫌髒嫌累不願意攬這種活了。很難找到車來清理,我們只能自己用桶子一桶一桶地往外掏,每次打完沼液就得好好洗一次澡才行,不然身上那股味道很久都散不掉。」
沼氣好用難打理,慢慢地,一些村民開始自建水衝式廁所。當時沒有下水系統,村民們只好自挖滲井,汙物汙水直接排入井中,自然分解後再滲透到土壤中。雖然自家問題是解決了,但對環境卻形成了潛在的破壞。
建起了自己的汙水處理廠
自2018年以來,雙灣鎮大力推行「廁所革命」,鎮上出資建起了統一的下水系統,並同時建起了自己的汙水處理廠。目前,新糧地村、陳家溝村、九個井村已經完成了下水系統的對接,3個村的800多戶家庭用上了水衝式廁所,考慮到每戶村民家中的馬桶到大管網的距離較長,時間長可能會出現堵塞的情況,鎮上給每戶村民在下水出戶處設置了三格式化糞池,這個小小的化糞池,可以先對每家廁所汙水進行初步的過濾處理,然後再排入到汙水處理廠,這樣不僅對汙水進行了初步處理,還能減少堵塞情況,即便以後有堵塞發生,也更加容易清淘。
雙灣鎮汙水處理廠的設計處理量是每天500立方米,村民的生活汙水經過處理之後變成可以循環利用的中水,並用於村鎮建設中的綠化帶灌溉。這個小小的汙水處理廠看上去更像一個小花園,周圍綠樹掩映,鮮花盛開的綠化帶,西邊還有一個小小的荷塘,片片浮萍墨綠青翠,朵朵蓮花含苞待放,而實際上,這個荷塘也是汙水處理的一個環節,初步處理的中水在這裡經過進一步的生物處理後,就可以再次利用了。
「現在,我們汙水處理廠,每天的汙水處理量是150立方米,一年可以節約5萬多立方米的水資源,目前鎮上所有的綠化帶都是中水澆灌的,這樣,既乾淨了家家戶戶,又保護了生態環境,又美化了鄉鎮村社,你說好不好?!」說起這個一舉多得的好方法,雙灣鎮副鎮長姚吉文滿臉的驕傲與自豪。
讓我們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廁所雖小,卻關乎著農村的生態保護;如廁事微,卻關乎著農民的生活品質。雙灣鎮經過「廁所革命」的三級跳,村民的幸福指數直線攀升,高澤民說現在的生活「真是越來越美了,以前想都不敢想!」
今年9月份,雙灣鎮的「廁所革命」將普及到全鎮各個村社,按照計劃,全鎮1800戶農民將全部用上環保水衝式廁所,而產生的所有汙水也全部淨化處理,姚吉文說:「讓我們的老百姓如廁更加方便衛生,讓我們雙灣鎮越來越美麗,也讓我們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蔡寧禎金露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