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前,大陳帶領學生們一起回顧和梳理前面學過的知識。
體驗課,Python與人工智慧初體驗。
第1課,輸出語句及賦值語句。
第2課,輸入語句學習。
第3課、第4課,學習條件控制if語句。
第5課、第6課,階段練習及講解。
本節課開始,大陳將帶領學生們一起學習循環語句,計劃用4節課的時間學習for、while語句的使用,同時複習和強化訓練前面學習的變量、賦值、輸入輸出、條件控制等內容。
第7課主要熟悉for 的基本語法格式,特別是range() 函數的3種使用情形。
一、導入新課
科技讀書節作品展示時,小華幫老師列印「第*號作品」的標籤紙,其中*號分別用1-100的數字代替,你能不能幫小華快速輸出這100個標籤?用Python的print語句可以解決嗎?
教師可引導學生從print("第1號作品")開始,再到1-5號作品,再提出如果是100個、1000個......怎麼辦?
學生討論,試驗。
教師展示使用for語句控制的print語句:
for x in range(1,101): print("第",x,"號作品")
二、學習for語句
1、了解for語句使用range()函數的基本語法
for 變量 in range(數字/區間,步長):
程序塊
2、區分range()函數的3種使用情形
第一種,range()裡如果只有1個參數,僅僅是計數循環。教師舉例說明:
for x in range(10):print(x) 0 1 2 3 4 5 6 7 8 9 >>>
學生觀察輸出結果,並自己嘗試修改range()函數中的數字,從而總結出變化規律:range(i)中,i決定了循環的次數,其變化規律是從0~i-1。
第二種,range()裡如果有2個參數,不僅是計數循環,而且規定了計數的區間值。教師舉例說明:
for x in range(0,10):print(x) 1 2 3 4 5 6 7 8 9 10 >>>
學生觀察輸出結果,並自己嘗試修改range()函數中的數字,從而總結出變化規律:range(a,b)中,b>a,並且b-a的差代表了循環次數,a是循環的起始值,b-1是循環的結束值,每次循環的增量是1。
第三種,range()裡如果有3個參數,不僅是計數循環,而且規定了計數的區間值,還確定了計數增量。教師舉例說明:
for x in range(1,11,3):print(x) 1 3 5 7 9 >>>
學生觀察輸出結果,並自己嘗試修改range()函數中的數字,從而總結出變化規律:range(a,b,c)中,c是增量(可以是負數,有時這也叫做'步長'),如果a>b,則步長c為負數,反之c為正數。每次循環的數字均加上c,直到「和」大於或等於b時停止循環。
三、鞏固練習
1、變量i的初值為0,在下列語句中,每執行一次能使變量i的值在1、0兩數值上交替出現的是()。
A. i=i+1 B. i=1-i C. i=-i D. i=i-1
2、閱讀程序寫結果
for i in range(6):print("*")
3、閱讀程序寫結果
for i in range(3,9):print(i)
4、閱讀程序寫結果
for i in range(1,10,2):print(i)
5、編寫程序輸出100以內(不包括100)的偶數。
四、歸納小結
學生分組說收穫、疑惑,教師小結小組及個人表現,並預告下節課內容。
以上是大陳教初中生學Python第7課內容,經歷了前2節課的鞏固練習,學生相對掌握程度要好,但是層次差距還是越來越大,如何分層教學是我們在課堂教學實踐當中要重點研究的,你有什麼好的心得嗎?歡迎你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