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天我們在另一顆行星上定居下來,我們最先培育的很可能是無土栽培的小型矮植株植物,一些可以節約空間,緊密排列的植物。第一批種出的作物很可能是生長周期較短的作物。做出這番推斷的是康奈爾大學的簡·杭特教授,她研究的項目是離地長期生活食品處理和廢物管理體系。
這是什麼意思?意思是第一批太空殖民者一開始只能吃萵苣、蘿蔔、番茄、黃瓜等等蔬菜。一段時間後,太空殖民者可以種植高碳水化合物含量的作物,例如紅薯、大米和大麥。再過一段時間,可以種植高蛋白質含量的黃豆和花生。(有了黃豆,假葷菜也能做了。)
所以,目前看來移民只能做吃素食過活。雖然他們可以飼養昆蟲、豚鼠或是其他小型動物,不過照顧這些動物會增加工作量,而太空移民的工作量已經非常巨大。「人們都知道小型農業效率低下,「人們可能低估了種植和處理供人類食用的食物需要的人數,基本上太空移民人人都要擔當起農民的角色,辛勤工作一天勉強可以收穫足夠自己吃的食物——有點像我們殖民美國的先祖。」
即便他們最後找到辦法不用花去整天時間栽培作物,即便他們成功避免了作物疾病(在無土栽培中作物疾病傳播的非常迅速),移民者還是需要從地球上帶去一些後備食物。在最初的4-6個月內,作物還沒有開始生長,所以早期移民者必須攜帶大量可長時間儲存的加工食物。
高級食品加工技術在此時就能大顯身手了。為此,太空科學家必須研究出保存至少4-5年的食物保存技術。目前,已經可以達到接近一半的水平,例如微波殺菌技術和高壓處理技術讓食物的保存期大幅度延長。
那麼移民應該攜帶怎樣的食物呢?在NASA資助的夏威夷太空探索推斷模擬實驗室裡,杭特和同事向這裡的工作人員們提供了兩種食物:一種是預先處理好的食品,另一種是基本食材需要他們自己加工成食物,杭特想要看看他們對兩種食物的偏好。她發現親自動手製作的食物的厭惡程度大大小於包裝食物,她說:「給你吃很好吃的東西,過不了多久你就厭了。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如給你一些一般般但是你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你都喜歡吃的食物。」(編譯:王大發財;via Pop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