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研讀佛經,但並非是一定要尋求覺悟,我也肯定自己還沒達到能夠步入佛門的門坎的境界,自己的根基如何我還是知道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對於佛法的興趣,也不妨礙我對於佛經裡的一些詞語表達我的一些見解。

人們之所以學佛、信佛,有一個最要的原因就是佛教裡所說的「輪迴」,因為相信有「輪迴」,人們更容易心生善念,因為相信有來世才會有所顧忌,這就是很多宗教的共同特點。
最近讀《金剛經》,想到的也是佛教的輪迴、業力、因果這些問題和概念。所謂的輪迴並沒有太過於複雜的解釋,或許其本質只是因果的鏈條,但不得不承認對於因果的認識才是佛陀最核心的創見。

所謂的因果是確實是環環相扣的,也就是說世上無緣無故之因果,因果在整個鏈條的作用在佛教裡稱之為業力,因此要想擺脫輪迴就必須使鏈條終止、使業力終結,才能從此不再觸發新的鏈條新的因果。
所以常說的命運軌跡其實是有章可循的,是真的有軌變存在,當一個人有勇氣或者運氣跳出原有的軌跡,就意味著他不再是在原有的軌跡上運行,因此便有了新的人生,而這種另外的人生有可能更好或者更壞,這一點我們無法判斷,但可以肯定的是絕對是另外一種人生。

因此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個人經歷過大苦大難、大是大非過後會展現出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模樣和人生,就是這個道理。
從佛法的修為上看,當一個人以正確的修行方式做到這一點,他也就解脫了。
這或許就是修行有必要出家的根本原因之一。出家,是為了斬斷世俗各種關系所帶來的因果,之所以不蓄產業,也同樣是為了不再產生新的因果。

從這個角度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佛教要用「戒、定、慧」來作為最基本的修行方式,也就是「因戒生定、因定生慧」的道理,所以佛和菩薩只能度化人而不能保佑人,因為每個人自己種下的因只能由自己去承受果、了結果,即所謂的「自作自受」,旁人無能為力。

因此佛法裡所說的「輪迴」,其實並不是說真的有一個「我」在其中不停的輪迴,生生世生。也不是有一個恆定不變的靈魂在其中輪迴,而是指「肉身和意識」的轉化導致了原有的因素的被打散以至於分崩離析,而分離後的種種因素又在新的因果鎖鏈的作用下又重新發生了新的聚合,形成了新肉身和意識,但此已非彼。就像一棵樹的死亡,在原來的地方上重新再長出一棵樹,雖然都是樹,但此樹已不是原來的那棵樹。

因此,「輪迴」並非具備有人們常說傳承關係,跟道家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樣,其組合的元素都是一樣,但所形成的「果」卻是隨機、隨性。沒有固定的模式。無法進行理論上的推演或推導出來。
也就是說今生和來世並沒太大的關聯。

因此所謂的「輪迴」並不是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的那樣,存在著一個永世不變的靈魂,在其中不斷的地投胎轉世-----即原有的「因」只會促成不確定的「果」,而不會變成邏輯推斷上的「果」,這些並不能人為的預測。
從這個角度看就會發現,佛陀所關注是解脫之道,而不是幫助世人求平安、求富貴。人們平時所有的求神拜佛也並非總能隨人所願,最多也是求得心安而已。佛他更為關注的是宇宙的終極真理和永生的解脫法門,而不是人們所強調的道德或道德交易。

《楞嚴經》上也有類似的說法:「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其意思應該是說 如果你能夠認識到物質之間相互轉換的本質,即本心不在萬物中,反而萬物在本心中,你就能轉物而成佛了!這個「認識」在佛教中就是明心見性,只有到達這個層次,才不會迷惑於一切法相,就能夠真正步入佛門了!
所以佛教裡所說的「輪迴」並不是人們所說的來世。或者說我們看到的只是風景,悟到的才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