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中期,「棋聖」聶衛平是全中國的英雄人物。1985年到1987年,三屆中日圍棋擂臺賽上,作為中國隊主將的老聶所向披靡,幫助中國隊上演「帽子戲法」。當時的楊慶還是學生,聶衛平的壯舉在他內心深處埋下了一顆圍棋的種子,他也把老聶當成自己的偶像。楊慶愛棋。他上學那會兒還沒有雙休日,一周上六天課,休息那天他就去棋社學棋。「當時的條件不像現在,和小夥伴下棋,就用小方格本子,拿鉛筆,一個空心圈,一個實心圈,下完就用橡皮擦掉。」多年以後,回憶起小時候學棋,楊慶記憶猶新,「非常大的樂趣。」現在,楊慶的樂趣依舊。作為聯眾遊戲的掌門人,他希望把棋和牌做大做強,「向NBA看齊。」
產品 體育產業化產品先行
前年夏天,NBA的快船和熱火來北京打季前賽。
楊慶和同事一起,去五棵松體育館現場看了這場比賽。「他們的比賽從不冷場,觀眾很有參與感。除了詹姆斯這樣的大牌,比賽間隙還有拉拉隊、吉祥物、各種表演,很好看。」在楊慶看來,NBA是體育產業化的最佳代表,「有吸引力、有品牌、有娛樂性,傳播效應非常強。」
體育要想產業化,首先得有比賽產品,「沒有產品就不能把東西呈現出來。即便是服務業,到最後也是需要把服務轉化成產品。」楊慶的聯眾,已經打造了很多產品。比如橋牌世錦賽。
今年10月,橋牌世錦賽在三亞舉行。世界級的比賽,吸引力和品牌影響力都不用多說,很多明星前來參與。聯眾還邀請了「棋聖」聶衛平解說比賽。央視體育頻道直播了比賽,4個小時。贊助商獲得了超額回報,最後的數據也很喜人。另外,像四國軍棋、德州撲克也有專門的比賽產品。「我們不會點到為止,而是會一以貫之地把產品做下去,做大做精。」楊慶說。
接下來,楊慶的目標是擁有更多的比賽產品,「有現成的產品,我們把承辦權拿下來;沒有的產品,那我們就自己來辦,自己做出一個產品。」
明年,聯眾準備舉辦世界麻將大賽。
名品 為明星粉絲「私人定製」
娛樂行業需要造星,楊慶認為,體育產業也需要造星。
「體育必須要有明星效應。你的產品打造出了明星,明星就會有自己的粉絲,粉絲就會轉化為產品的用戶。」
楊慶把話題再次轉回到NBA的比賽上。如果沒有大牌球員,那麼比賽的吸引力和觀賞性都會小很多,比賽質量也得不到保證。「上次去五棵松,就是為了看詹姆斯。」楊慶說。
從生產產品到增加用戶,最後用戶產生出來消費,這才是體育產業化的目的。
楊慶拿今年橋牌世錦賽舉例,橋牌高手通過電視和網絡轉播增強了知名度,有了自己的粉絲群。現在,每周他們都會在固定的時間段上聯眾平臺打兩個小時,很多粉絲都想去和他們打。
「他們一邊打一邊教,互動性非常好。當然和他們對戰的名額有限,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的。」楊慶說,這個時候,那些級別高一些、在線時間長一些的用戶,和明星交手的機會就大一些了。許多粉絲為了得到機會,就得努力提高級別,增加在線時間。
除了將明星移到線上遊戲中與用戶互動,聯眾還將打造一個收費棋牌頻道,為明星的粉絲量身定製服務產品。
「比如聶衛平教你下圍棋,把他職業生涯最經典的比賽放出來,然後一步一步給你講解。30分鐘一集,一共12集。收錢的,你要是喜歡圍棋,喜歡聶衛平,你會不會給?」
楊慶信心很足,「肯定給啊。」
新品 借用橋牌規則打麻將
如何讓棋牌遊戲競技化,這是聯眾正在思考的問題。
很多人對棋牌有誤解,認為這不是運動。「在他們眼裡,跑跑跳跳才是運動。圍棋可能好一點,畢竟有聶衛平在那裡。」這個問題困擾著楊慶,「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胡榮華曾經講過,像全國決賽這樣的級別,他下一盤棋會瘦3公斤。」
橋牌比賽十幾天,每天選手要打十來個小時,到最後水平和經驗已經不是最重要了,精神和體力也要跟上才行。「棋牌運動是智力運動,對身體、腦力要求都很高,既是休閒也是競技。」楊慶說。
棋牌競技化,楊慶認為關鍵是要引入競技賽制。比如橋牌的賽制是同一個隊的隊員分組比賽,但都是打相同的一副牌,以示公平性,把橋牌的賽制放到鬥地主和拖拉機上,「把運氣成分降低,拉高競技性。比如麻將,我們能不能也像圍棋那樣,打積分、搞段位,不僅有中國排名,也有世界排名。」
楊慶有一個設想,在聯眾平臺上,不管是鬥地主還是麻將,開1000桌,採用橋牌的複式競技規則,團隊協同作戰。在線上海選之後,再到線下比拼,決出最後的排名。
「讓所有用戶有參與感,並且整個比賽還有娛樂性,還有個性豐滿的明星級人物和戲劇性人物互動。說白了,這和NBA、FIFA的比賽產品是一樣的,都是體育競技產品,相比之下,我們的用戶體驗還更好。」楊慶說。
楊慶和聯眾要做棋牌競技化的領頭羊,但他也明白這條路很長,任重道遠,「體育產業的春天第一次來了,這是一個好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