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大部分人都了解的一個事實是,並非所有鑽石都「生」來平等。事實上,每顆鑽石都獨一無二——鑽石具有各種尺寸、形狀、顏色,並具有不同的內部特徵。
因此,為了評估和討論鑽石的品質,專業人士使用的是由GIA在20世紀50年代創立的鑽石分級系統,該系統確立了描述和分類鑽石的四個重要因素:淨度、顏色、切工和克拉重量。
這個系統,就是「傳說中」的4C。可以說,成品鑽石的價值取決於 4C 的組合。然而,在 1940 年之前,尚無定義鑽石品質的標準術語或因素。
也許大家熟悉4C,但就「4C標準是如何確立的、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這個問題而言,卻要陌生得多。下面小南就來帶大家了解一番~
×××
追溯至 16 世紀,商人使用許多不同且不一致的術語來談論影響鑽石價值的四大要素。
「沒有瑕疵」或「有缺陷」被用來形容淨度;「色澤」或「色調」形容顏色;而諸如「做工好」或「做工不好」等術語則用於形容切工;描述重量的「克拉」是從 16 世紀沿用至今的唯一一個術語。
由於術語不同且不一致,珠寶商難以與顧客交流這些價值要素,或者很難讓顧客記住這些要素。
在 20 世紀初,曾做過零售珠寶商的Robert M. Shipley(羅伯特·M.希普利)承擔了對美國珠寶行業進行專業化的重任。為此,他於 1931 年建立了GIA,向有抱負的珠寶商提供正規的寶石培訓。Shipley還成立了美國寶石協會 (AGS),這個專業公會的成員都是GIA 畢業生。
Shipley將鑽石價值術語統一為顏色、淨度、切工和克拉重量,並稱為 4C 標準,這種助記方法有助於學生和珠寶商學習、記住和解釋確定鑽石價值的因素。
在 Shipley的指導下,術語4C標準通過GIA課程教材和GIA為加入AGS的零售商準備的廣告材料成為了廣泛流通的行話。
教珠寶商學習 4C 標準
雖然無法確切知道 Shipley是何時第一次在GIA開始教授4C標準,因為他早期的教材日期不連貫或者有缺頁,但這些術語在40年代初(戰爭年代)就登上了報紙,出現在學習過GIA課程的珠寶商撰寫的報紙文章中。
RICHARD T. LIDDICOAT(理察·T.·利德寇特)寶石學圖書館和信息中心的 GIA 課程教材中最早提及 4C 標準的是 1949 年的材料。
卡爾斯巴德的 RICHARD T. LIDDICOAT(理察·T.·利德寇特)寶石學圖書館和信息中心歸檔的 GIA 課程教材中最早提及 4C 標準的是 1949 年的材料。文中寫道:「作家[希普利]在首次為 AGS 學生準備廣告材料時,將這些主要屬性描述為顏色、淨度、切工和克拉大小,即鑽石價值的 4C 標準」。
一名GIA學生協助製作了第一張用於GIA課程教材的4C標準圖表,「解釋了如何通過衡量這四個因素來比較鑽石價值。」該術語還出現在1951年印製的AGS小冊子「鑽石」中,並繼續用作GIA和AGS材料的一部分。
通過廣告普及4C標準信息
從1940年開始,GIA與戴比爾斯合作,製作廣告來激發公眾對鑽石的興趣。早在 1941 年就有珠寶商開始在新聞文章中使用 4C 標準術語。
後來,Shipley安排 N. W. Ayer & Son(代表戴比爾斯的美國廣告公司)的講師Gladys Babson-Hannaford週遊全國各地,教珠寶商如何與顧客討論 4C 標準。其中一次旅行始於 1947 年,她建議珠寶商「解釋決定鑽石價值的四個因素」——也就是4個C。
N. W. Ayer & Son 於 1954 年為《The Jewelers』 Circular-Keystone》(即現在的 JCK 雜誌)撰寫了「鑽石專家的秘密」。該文章重點介紹了 4C 標準,所提供的材料似乎是根據 1947 年的討論演變而成。根據文章的副標題可知,它意在作為「珠寶商向消費者群體使用的語言」。
雖然戴比爾斯為涉及 4C 標準的廣告活動提供了幫助,但直到 1962 年,當這個術語已經普遍通用時,戴比爾斯才在其全國性雜誌的廣告活動中採用 4C 標準這一術語。該公司停止使用術語「純度」,並開始使用 Shipley指定的術語「淨度」。
如今,鑽石品質的 4C 標準已成為全球各地用以指代決定鑽石價值的四個要素的通用語。這個簡單的助記方法與GIA制定的分級標準和實踐的結合,意味著可使用通用語言來討論鑽石品質,以便鑽石購買者明確知曉所買之物。
了解了4C標準的簡史,再跟著小南複習一下4C標準的內容吧!
顏 色
鑽石顏色無法用肉眼觀察。鑽石的價值根據接近無色的程度而定,越接近無色,其價值越高。珠寶店中的大部分鑽石為無色至接近無色,帶些許黃色或褐色。
GIA 的鑽石成色等級是業內標準。成色等級從字母 D(代表無色)開始,一直排列到字母 Z(淺黃色或褐色,顏色逐漸加深)。每個字母等級都有明確界定的顏色外觀範圍。通過在受控的照明和精確的觀察條件下與比色石進行比對,對鑽石顏色進行分級。
有些鑽石在紫外光線 (UV) 的照射下會發出可見光。雖然肉眼無法看到,但紫外線無處不在。陽光中含有紫外線,螢光燈也能發出紫外線。在適當條件下,您可以在約35%的寶石級鑽石中看到螢光。
藍色是寶石級鑽石最常見的螢光色。在少數情況下,螢光可以是白色、黃色、橙色或許多其他顏色。
強烈的藍色螢光可以使一顆淺黃色的鑽石在陽光的照射下更接近無色。藍色和黃色是互補色,往往可以相互抵消,所以藍色螢光可以掩蓋鑽石的黃色。如果螢光太強,會讓鑽石呈現混濁或「油狀」外觀,從而降低其價值。
淨 度
由於鑽石是在地球高溫高壓的環境下形成的,他們往往具有獨特的胎記,鑽石內部的稱為內含物,在鑽石表面的則稱為表面特徵。
鑽石淨度是指其無內含物和表面特徵的程度。沒有這些胎記的鑽石非常罕見,稀有性會影響鑽石的價值。使用 GIA 國際鑽石分級系統,鑽石會被指定一個淨度等級,即從無瑕級 (FL) 到具有明顯內含物 (I3) 的鑽石。
每顆鑽石都是獨一無二的。在 10 倍放大倍率下,沒有一顆鑽石是絕對完美的,雖然有些接近完美。無瑕級的鑽石非常罕見。大多數珠寶商從未見過。
美國寶石研究院淨度標準分為 11 個等級,大部分鑽石為 VS(輕微內含級)或 SI(微內含級)類別。在確定淨度等級時,GIA 系統將考量大小、類型、位置、顏色或可見度,以及在 10 倍放大倍率下可見的淨度特徵數量。
有時,如果內含物對鑽石具有潛在的危害,它也可以影響等級。但是,這種情況極為少見,通常只適用於內含級 (「I」) 鑽石。
鑽石專業人士最初使用的術語包括:極輕微不完美、輕微不完美、微不完美、不完美。近年來,「不完美」一詞已被「內含」取代。
切 工
切工質量是決定鑽石火彩、閃爍和亮度的因素。一顆特定的鑽石如要具有獨特的魅力和美麗,切工質量最為重要。
針對顏色等級範圍為 D 到 Z 的標準圓型明亮式鑽石,GIA 鑽石切工分級系統基於七個要素的評估。前三個要素涉及外觀,即亮光(鑽石反射的光量總和)、火彩(色散出的七彩光芒)和閃光(移動鑽石時光亮與陰暗區域的分布以及光的閃爍)。其餘四個要素涉及鑽石的設計和工藝,即重量比、堅固性、拋光和對稱性。
考慮到各要素對鑽石的整體切割質量的相對重要性,在 GIA 系統中,各要素單獨評估。基於「極優」到「不良」的相對範圍,每個切工等級都代表一系列的比例組合和正面外觀。很多不同的比例組合均可使鑽石呈現出迷人的魅力。
一般而言,切工的等級越高,鑽石越亮。在螢光燈下,這些鑽石所呈現的亮度分別為:(左到右)高、中、低。
「切工」也可以指成品鑽石的形狀。除標準圓形明亮式以外的所有形狀都稱為花式切磨。 它們有時也被稱為異形或異形鑽石。根據形狀不同,花式形狀也有各自的名稱。其中最著名的花式切磨式樣包括馬眼形、公主方形、梨形、橢圓形、心形和祖母綠式切磨。
克 拉 重 量
克拉是鑽石和其他寶石的標準重量單位,因長角豆而得名。早期的寶石交易者用重量統一的小顆豆角種子作為天平的砝碼來使用。現代公制克拉等於0.2克,於1913年被美國採用,隨後其他國家也相繼開始使用。如今,克拉重量已成為全球通用的單位。
正如一美元分為100美分,一克拉可分為100分。例如,一個50分的鑽石重0.50克拉。不過,即使兩顆鑽石的重量相同,其價值也可能有很大差異。因為鑽石的價值還取決於4C標準中的其他標準:淨度、顏色和切工。大部分鑲嵌在精緻珠寶飾品上的鑽石重量都低於一克拉。
因為即使零點幾克拉也會讓成本產生相當大的差異,所以,準確的鑽石重量至關重要。在鑽石業,重量往往測量到千之一克拉,並計到百分之一克拉。但對1克拉以上的鑽石,用克拉數和百分數來表述。
▼
寶石指南
國內寶石類第一專業平臺
人氣科普
科普|鑑定|礦區前沿|展會|觀點|鑑賞|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