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與「廈門有望入圍自貿區試點」同時被瘋傳的,還有所謂的「廈門自貿區總體方案」。
這一方案,其實並非來自官方,而是來自一名歸國高級經濟師——民盟廈門市委經濟與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龔小瑋。他的這一方案,作為今年兩會上的優秀提案,曾專報給廈門市委、市政府的相關領導。
儘管廈門的自貿區藍圖被指「八字還沒一撇」,但對於自己已經研究了近十年的課題,龔小瑋說,這是一塊巨大的紅利,爭取試點越快越好。
為此,昨日,龔小瑋接受導報記者專訪,暢想、支招「對臺自由貿易園區」藍圖。
暢想 像在香港購物那樣方便
在那個盛產鬱金香的地方,凌晨5點接收來自全世界的訂單,6點就可以向世界各地發貨。
站在阿姆斯特丹機場,龔小瑋感受到了自由貿易區的極大便利。「他們不需要報關就可以直接發貨。試想,如果在保稅區,等上班時間再報關,發貨時間得推遲多久?」龔小瑋說,廈門若設立了對臺自由貿易園區,從廈門發出的貨物也可以像荷蘭的鬱金香那樣,在第一時間發往世界各地。
「從企業層面上說,就像香港那樣,作為一個自由港,可吸引很多世界知名企業。」龔小瑋說,一系列優惠政策,會吸引更多的實力企業進入,「企業可以從中受益,自然都會來了。短期內,稅收可能『減產』,但整體經濟實力卻會因此提升。」
從長遠看,龔小瑋暢想,若廈門全島最終實現自由貿易園區,就像在香港購物那樣便捷、省錢,在廈門就可以買到大多數的免稅商品,「當然,買奶粉也沒有限購的煩惱,廈門也成了一個購物天堂」。
支招 「物」要放開、「錢」可放寬
作為一名經濟學者,龔小瑋去過不少歐美國家,近十年的研究,他對廈門的自貿區藍圖有不少政策建議。「像現在的戴爾,每進一單就去報關,給企業帶來了一定的不便。」龔小瑋說,結合綜合配套改革方案,廈門要力爭自由貿易園區「一線完全放開」,在保證二線管住的前提下,儘可能簡化與貿易有關的程序與障礙,貨物在自貿區與境外之間進出,海關只實行電子報備管理。
在稅收方面上,龔小瑋建議,要力爭貨物從境外進入園區可以給予免稅,而貨物從園區運往境外免徵出口關稅,對園區企業不徵增值稅和消費稅等。同時,爭取讓企業在區內可以任何形式進行儲存、展覽、組裝、製造和加工。
當然,廈門自貿區的最大亮點是「對臺」,可以參照世界主要自由貿易園區過境貨物監管模式,由臺灣啟運經廈門對臺自由貿易園區出境的貨物,兩地海關通過互認單證和海關封志,實施快捷通關。這可讓兩岸企業得到更多實惠,也有利於兩岸經濟的深度合作。
龔小瑋認為,長遠看,寬鬆的金融環境是核心,「要爭取外匯可以自由兌換,資金可自由轉移,企業可以直接用外匯結算」。
對話
這對廈門將是大紅利
龔小瑋對「自貿區」構想情有獨鍾。從2005年,他就一直研究廈門建立自由貿易園區的可行性。
導報記者:自貿區被稱為是保稅區的升級版,兩者最大差別在哪?
龔小瑋:前者是免稅政策,後者是保稅政策。進入自由貿易園區內的企業,建設廠房、倉儲設施所需的基建物資,全部免稅。對境外貨物進入保稅港區,只實行保稅,保稅港區內的企業是要繳納企業所得稅的。
監管機制上,自由貿易園區「一線」完全放開,真正實現「境內關外」,保稅區還未真正實現「境內關外」。
在功能上,自由貿易園區發展至今,已經成為集多種功能於一身的多功能港區,區內可以實現中轉、加工、採購等;而由於多方原因,廈門的保稅港區仍處在出口加工的初級階段。
導報記者:各地爭著要向自貿區升級,政府需要還是市場驅動?
龔小瑋:主要是企業需求,尤其是現在企業困難比較多,這有助企業渡過難關。
對於廈門來說,保稅區遇到了一些瓶頸。保稅港區「境內關外」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區內自由」的政策沒有得到落實,後勁不足。保稅區作為特殊監管區域,保稅倉儲等功能,難以滿足企業需求。
總體來說,這是塊很大的紅利。國家支持廈門深化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對臺貿易自由區」對此具有重大的突破意義,廈門有必要去爭取這一試點。
(廈門晚報)
【責任編輯:陳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