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代NBA球迷大多如此:因為知道了某個球員——喬丹、鄧肯、科比、艾弗森、鯊魚、勒布朗·詹姆斯、姚明,或者其他星辰散布的明星球員。才開始了解某個球隊,了解NBA,了解NBA的歷史,以及其他時代那些偉大巨星。然後知道了數據,知道了球探,知道了主教練,知道了理療師,知道了交易籌碼、奢侈稅、三分線、聯防規則……當NBA的版圖在你的知識範圍裡日漸宏偉之後,你才多少明白那些巨星的不朽。
1891年,奈史密斯先生發明了籃球。那時候他只不過是想讓學生們嘗試把一個球投進籃筐裡。世界上第一批打籃球的人,也與我們第一次接觸籃球一樣,狂熱,慌亂而又緊張。奈史密斯教授站在一邊,看著學生們爭奪並投進世界上第一個籃球。
後來,一切風起雲湧!
20世紀20年代,籃球在美國普及開來。跟早年足球一樣陣線拉開,二後衛在後場,一中鋒在中場,二前鋒在前場。1932年,亞特·蘭伯特倡導全場攻防,籃球2-2-1落位位置是二後衛外,二前鋒側翼,單中鋒在內測。至此,籃球的基本功能形成出現了:後衛主導運球,傳球,組織,中遠投、側翼前鋒主導內切,攻擊籃筐、中鋒則主掌內線。
1946年NBA(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 全美籃球聯盟)開始正式運營。和所有草創的體育聯盟一樣,開始幾年以前雜蕪。實際上,1946年時,這個聯盟還不叫NBA,而叫BAA(Basketbal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全美籃球協會),最初只有11支球隊參加,分為東西部,常規賽打完打季後賽,東西部決出冠軍在爭奪總冠軍。1949年,BAA吞併了一個叫NBL的聯盟才正經叫做NBA。
直到1954年,NBA都是個亂七八糟的聯盟。1947年,即將統治NBA的巨人喬治·麥肯初次進入湖人更衣室時,戴著厚達6毫米的鏡片,披掛著老式風雪大衣和卷邊帽。不知者還以為是一個阿拉斯加獵戶。和他爭吵了一個職業生涯,一起統治50年代前期NBA的吉姆·波拉德,看了看他,心裡想:怎麼23歲的人看上去這麼老。
相當的歲月,保羅·阿里津——後來的兩屆得分王,50年代最偉大的攻擊手之一——像老北京京劇院的跑龍套一樣,一夜要跑幾個舞廳打籃球,在某個舞廳,地板太滑,為了避免摔跤,他開始像許多臂力不足的姑娘,耍起了跳投,如果不是因為他50年代的兩個得分王頭銜,我們得誠實的說,他起跳投籃雙腿擺動地就像只青蛙。
50年代的NBA,大多球隊還來不及有自己的球館,好多場地都是由冰球館改造。你想像一下:場子裡有水氣,戴眼鏡的球員就苦不堪言了,鏡片上場結起冰霜,阻止球員的發揮。大家也都知道,冰球場上,打架的事情特別多,一言不合就能掄起來。這點惡習,也在NBA流行開來。名宿唐·巴克斯代爾的經歷聽起來恐怖的多了。他說他50年代,開始混NBA時,進更衣室發現,有很多小盒子,做什麼用的?打開一看,裡面全是假牙。五十年代中期,一般NBA球員沒有門牙,如果你肘子上沒有沾過點血,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打過職業籃球。比如吧,喬治·亞德利老爺子說自己臉上縫過80針開外,一輩子搭檔過40個隊友,沒有哪位牙齒完好無損的。60年代初,NBA球員打一架,只罰款25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