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日子,反覆閱讀和理解施展老師老師《中國史綱50講》,第43講「中國經濟奇蹟的奧秘」中,施展老師從歷史學的視角來解釋,令人腦洞大開,印象深刻。
一、 腦洞大開的解釋
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直到2013-14年的時候,除個別年份的波動,中國經濟基本上始終保持著8%到10%的快速增長速度。這就被稱為「中國的經濟奇蹟」。
實際有很多解釋:低廉的勞動力、便宜的土地、地方政府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國家政策不斷調整、加入WTO等等。作者認為這些還不夠全面,所以,這篇文章給了我們不同的解釋:
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幾乎在同一時期發生了兩個重要的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西方世界進入到創新經濟時代,帶來了製造業的大規模外包;
另一個變化是中國土地財政的改變——「1994年的財政改革被稱作分稅制改革」,讓中國用一種令人意外的方式,獲得了承接外包的能力,而且這個承接能力遠遠超出其他國家的水平。
但這種情況,不是因果使然,而是產生了「共振」效果。
詳細的解釋我就不論述了,那就是抄襲人家作品了,主要還是談談我的收穫。
二、 個人理解
這個腦洞大開的解釋,讓我們理解事物不止要看「因果、邏輯」,還要關注「共振」效果。
我理解這個「共振」是,同一時間、空間內發生的事情,看似沒有直接關聯、因果關係,往往是一種機會,是一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機會,而且抓住了會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例如:施展老師的《中國史綱50講》我早就買了電子版學習,說實話學完興奮了幾天,但之後就忘了。但最近想寫文章分享一些觀點、看法、感悟,找啊找啊就找到了這本電子書。原來書中很多對事物的看法這麼腦洞大開、另闢新徑、深受啟發,就這樣每篇文章反覆閱讀,理解更加深入。這就是「寫文章」與「買這本電子書」產生的「共振」效果。
如果你有生活、工作上的一些案例,那麼可以分享一下,共同探討。
【我是「餘家百態」,分享我昨天、今天、明天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經歷與感悟,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