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起,《看,這裡是貴州》和《聽,這裡是貴州》兩組「到貴州·見不同」系列微紀錄片在天眼新聞等省內主流媒體陸續推出,通過中國著名歌唱家、一級演員閻維文,以及日本著名攝影師RK各自的視角,以音樂和影像的方式分別記錄了他們眼中的貴州。
該系列微紀錄片此前已在海內外新媒體平臺YouTube、微博、騰訊視頻、今日頭條等集中發布,觀看量已超百萬次,此次整合推出,再度掀起觀看熱潮。
「到貴州·見不同」系列微紀錄片,是由省委宣傳部(省政府新聞辦)打造的貴州國際傳播旗艦品牌「LIVE IN GUIZHOU」(這裡是貴州)多語種外宣平臺策劃。紀錄片立足貴州,聚焦中國,放眼世界,以貴州非遺、貴州山水等為載體,發出中國聲音,向世界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遞中國「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的綠色發展理念、體現中國保護人類自然文化遺產的大國擔當。
聽見貴州,閻維文尋聲黔東南
滄桑、質樸、悠揚、融合……閻維文的黔東南之行,走過了郎德上寨、南花苗寨、岜沙苗寨、小黃村、肇興侗寨、黎平天生橋等地,將一路搜尋到的用這些詞語概括,勾勒出他心目中貴州苗侗音樂的輪廓。
閻維文貴州之行的第一站是黔東南州郎德上寨,苗族古歌也是他此行首個要找的苗族音樂。苗家人以攔門酒和敬酒歌迎接這位遠方的客人,歌聲與酒香給閻維文留下苗族熱情好客的第一印象,而在隨後的採風中,苗族古歌傳遞出的滄桑、悠遠與深沉,又讓他看到苗族文化更為厚重且豐富的一面。
雖然已經走遍全國各地,用10餘年開展民歌採集工作,並曾出版過包含貴州民歌《祖國在我心中》情歌系列的獨唱專輯,但如此深入地了解貴州少數民族音樂,對閻維文了來說還尚屬首次,這在黔東南州的第一站讓他充滿新鮮感。
雖然聽不懂古歌歌師所唱的內容,但老人們悠遠、滄桑的歌聲卻讓他明顯感受到古老氣息迎面而來,像是穿越了時間和空間在與他對話。
苗族古歌可謂是苗族古代神話、傳說的大匯總,它的內容包羅萬象,是為了躲避戰亂而不斷遷徙的苗族用來記錄民族歷史的重要方式。當然,在苗族人口佔多數的黔東南,並非只有古歌這一種苗族音樂。
聽過苗族古歌的滄桑,又感受了亻革家情歌的旋律循環反覆、舒展自由,閻維文下一站來到南花苗寨,體驗到木葉演奏、苗嶺飛歌的悠揚,同時也感受到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的融合。
位於黔東南州巴拉河畔的南花苗寨,是著名的苗族風情旅遊景點。在南花苗寨,閻維文一行見到了木葉演奏的神奇魅力,小小一片樹葉也能吹出婉轉動聽的曲子,這是苗族人民的音樂智慧。當地小有名氣的幾位女歌手,也為閻維文演唱了曲調悠揚的苗嶺飛歌,高亢的歌聲能從山的這一頭傳到那一頭,讓閻維文讚嘆不已。
之後的旅途中,閻維文在岜沙苗寨種下一棵樹。生在岜沙苗寨的人,對樹有崇高的敬意,在他們的音樂中也融入了對自然的敬畏,「種樹讓這次採風有了特殊的意義。這棵生命樹會一直牽掛著我,因為這棵樹,我還會回到貴州,回到黔東南。」閻維文說。
著名的侗族大歌之鄉小黃村,則讓閻維文回歸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境界,也看到一代代人在文化傳承中體現出的敬畏之心。之後他還到黎平的天生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石拱橋下就像一個天然形成的音樂廳,侗族姑娘們在這裡演唱洪州琵琶歌,給了他別樣的感受。
「貴州留給我的很多記憶都是獨家的,會終生難忘,認識很多民間的歌者,有年輕歌者,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們都讓我受益匪淺。」閻維文說,聽到很多美妙的聲音,他對黔東南地區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美食有了全方位了解,很受啟發,也思考了很多,未來希望能拿出更多時間,深入到民歌發源地,尋找最好的聲音、最好的民歌。」
看見貴州,RK用鏡頭記錄多彩
44幅貴州主題照片,在海外社交平臺Instagram累計閱讀量達100萬,日本網站Record China以及門戶新聞Livedoor News、BIGLOBE等12家網站也刊載了相關報導,可見RK的此次貴州行收穫頗豐。
首站貴陽在他眼中是「立體」的,「在時間層面上,這裡既有歷史年代留下的歲月痕跡,也有新興都市特有的朝氣與活力;在空間層面上,貴陽獨特的地貌特徵使得整個城市非常立體。給我的拍攝提供了非常多的新奇角度、題材和靈感。」行走在貴陽大街小巷的RK,看到了這個城市不同的側面。
在這裡,RK也融入到貴陽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中。
他來到當地青年開的LOCAL酒吧,為了看一場牙買加華人I Kong和成都雷鬼樂隊JahWahZoo的音樂演出,並在這裡尋找到貴陽的音樂基因;到一家知名的滑板店,和年輕人們一起玩滑板,感受貴陽的青春氣息。「看到貴陽的滑板青年,感覺回到了自己的學生時代。」RK頗為感嘆。
隨後,他便出發前往凱裡。他沒去寬闊的大街感受鱗次櫛比的高樓勝景,也沒有到酒吧去體驗夜生活的時尚風味,而是到更能體現城市生活原味的窄巷裡,試圖尋找到另一種能夠表達少數民族都市裡潛藏著的地域本真。
RK認為,在這樣的巷子裡遊逛,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時光的慢節拍,一切所見,都在表達「慢」的要義:沒有行色匆匆,沒有風風火火,沒有緊張刺激,有的只是黔東南小城一隅的生活圭臬。見到有意思的場景,RK就隨性舉起相機,「咔嚓咔嚓」一通拍攝。
過了凱裡,便順道來到西江千戶苗寨,這裡是著名的旅遊景區,它的任何一面都已被人們拍攝過無數遍。儘管如此,在RK看來,他還是拍到了他想要的照片和新的東西:「把穿著苗族服裝的姑娘置放在閣樓中,坐到一個可以看見街景的位置,用三分之二的構圖來拍攝,就會出一張好的照片。」
記錄完千戶苗寨,RK來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傳說中的鳥籠村」。丹寨卡拉村其實並不在他的行程之內,但拍攝鳥籠製作手藝是他的心願,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就在他打個盹的功夫,載著他的車子臨時改變了路線……
陪同的工作人員只把RK帶到村子,讓他自己去尋找拍攝對象。RK跟田間耕作的農婦打聽,向巷子裡偶遇的村民問詢,直到來到了非遺傳承人王秋家裡。一身少數民族裝扮的王秋,正坐在好大一片編好的鳥籠中編織鳥籠,RK的拍攝很順利。
除了拍照,他還跟村民學起了鳥籠編織手藝。這趟行程之外的意外驚喜,讓RK心中那幅已然成型的關於民間手工藝的畫卷,有了飽滿的內容填充,成為他拍攝的貴州主題圖片中的「神來之筆」。
RK的最後一站,是貴陽市花溪區的夜郎谷。這裡巨大的石頭雕塑對RK而言十分神秘,更讓他深覺震撼。夜郎谷的創造者宋培倫同樣讓他驚訝:「他留著長頭髮,穿著中國傳統樣式的服裝,仙風道骨,像從電影畫面當中走出來的人物一樣。」
Rk讓宋培倫站在雕塑群中間,自己在遠遠的地方給他拍攝了一組照片。在照片中,宋培倫仿佛與自己的作品融為一體,正應了他創造這宏大藝術的初心——與自然共同完成創造。
「我想有機會我還會再來貴州,拍攝出更多好的照片!」沿著夜郎谷的石階向下走去,RK如是說。
展現貴州,東道主笑迎遠客來
閻維文和RK是這兩部紀錄片的主角,但從他們自身的角度來看,那些尋訪的對象、鏡頭下記錄的面孔,卻又是他們心中真正的主角。對不少貴州人,乃至省外的觀眾而言,這些面孔有一些甚至非常熟悉。
貴州人有著天生的熱情,朋友來了以歌聲歡迎,以美酒相待,這是兩位主角貴州之行的共同感受。
在苗鄉侗寨,閻維文遇到了不少少數民族歌師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郎德歌師陳仁正、毛文寶為閻維文演唱了一首古歌中的祝福歌,隨後他又從一群歌師那裡聽到苗族古歌所記錄的開天闢地的傳說;亻革家歌者楊通英、金秀珍、龍明英的情歌質樸動人;木葉歌演奏家張心雄現場教閻維文演奏木葉,用一片葉子把玩出動人音符;年近80歲的侗族大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潘薩銀花更現場教閻維文唱了一句侗歌:「人不唱歌可惜歌,人不種地無糧吃。」
在南花苗寨,閻維文還見到苗族青年女高音潘小燕(歐蕾),與她一起演唱的木葉歌演奏家餘秋陽,在演唱之前還對共同演出的苗歌非遺文化傳承人梁豔、梁芳打趣說:「緊張,怕自己發揮不好。」實際上,他們共同演繹的苗族飛歌讓閻維文頗為驚豔,餘秋陽個人獨唱的丹寨苗歌《家鄉好地方》更讓閻維文讚嘆不已。
作為南花苗寨這一站「導遊」的,其實是一個重磅級人物——著名牛腿琴演奏家、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傳承人蔣步先。聽完飛歌,蔣步先又向閻維文展示了獨特的牛腿琴彈奏,在由牛腿琴伴奏的侗族歌曲《心心相印》的演唱中,他閉目傾聽,被侗歌營造出來的別樣氛圍深深感染,沉醉其中。
而走在苗嶺山路上時,閻維文被一陣熟悉的歌聲吸引,此人正是曾在《耳畔中國》節目中有突出表現的苗族優秀歌手蝶當久。見到節目中的導師,蝶當久非常激動,他與熊裕玲一起,表演苗族情歌對唱,讓閻維文聽得如痴如醉。
而對於RK來說,貴州的風景讓他沉醉,貴州的人更讓他感受到無比熱情。
在LOCAL酒吧,店主寇邑請RK喝了一杯本地產的朗姆酒,醇厚的香氣讓他有些迫不及待,隨後的酒吧參觀和音樂體驗,更讓他很快融入其中,甚至親自登臺做了一段DJ表演。
在夜郎谷,RK又從宋培倫的身上看到貴州人堅毅、執著的一面。宋培倫介紹,由於自己被從小到大對古堡的好奇心驅使,最終決定創作這樣的大型藝術作品,目的就是為了完成兒時的想像。夜郎谷的巨型雕塑借鑑了貴州儺戲面具的樣式,宋培倫甚至還安排了有戲劇活化石之稱的儺戲演出,邀請RK觀看。
走在青山綠水之間,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天人合一的生態觀,閻維文和RK通過自己的方式,記錄眼中的貴州,貴州人也以天生的質樸與熱情款待來客。這兩組「到貴州·見不同」系列微紀錄片,在見人見事見風景的真實記錄中,更讓人對貴州又多了許多期待與嚮往。
文/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彭芳蓉
文字編輯/陸青劍
視覺編輯/彭芳蓉
編審/李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