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氪近日獲悉,「必要」商城近日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手機驗光」技術,這項技術的目的在於幫助用戶不用去眼鏡店即可自助驗光,進而繞開線下眼鏡店,實現線上眼鏡購買的閉環。現階段,這項技術主要支持近視類眼鏡的驗光,適用於 iOS 系統和市面上主流 Android 機型,據了解,該技術目前正在申請專利。
嚴格意義上,必要商城的這項新技術驗的是用戶已經在佩戴的眼鏡而非裸眼,其基本原理在於通過光對於鏡片的折射,計算出現有眼鏡的度數。
在配鏡中過程中,屈光度數、散光、軸位和瞳距是四大核心數據,根據官方介紹,必要的這項新技術可以通過三個步驟獲取這四項數據。因為主打個人獨立驗光,因此具體到操作層面也比較簡單,用戶只需要現階段正在佩戴的眼鏡、手機以及一面鏡子就可以完成操作。具體為:
將眼鏡貼近鏡面,打開商城的一個特殊的二維碼,用手機對焦,成像,即完成度數、散光的測試。
將手機放在下巴處,在鏡子前成像,即完成測瞳距。
驗光步驟
此外,這些核心數據也會在驗光結束後以生成驗光單的形式儲存在必要商場的後臺,用戶在之後的眼鏡消費中可以隨時查看其驗光記錄明確數據信息。
在驗光的精確度方面,目前業界上對於驗光準確度的要求是度數小於等於25度,瞳距小於等於1mm,散光小於等於25度,軸位小於等於1度。根據官方介紹,必要商城的這項技術在前期測試中能夠做到將誤差控制在合理區間內。
現階段,手機驗光的入口設置在 App 內,考慮到國內目前尚沒有類似技術出現,因此這一新技術也會為必要商城帶來新的用戶流量增長。
高客單價、低頻次是關於眼鏡消費的一個共識,大部分成年人的眼鏡度數相對穩定,因此,更換眼鏡的時間通常以年為單位進行計算。不過,個性化消費帶來的一個趨勢在於,即便是光學眼鏡也已經成為了配飾的一個重要分類,因此,用戶的消費頻次有提升的潛能,線上渠道是解決高客單價的一個途徑,但對於光學眼鏡的佩戴者而言,驗光仍舊是繞不開線下眼鏡門店的一個壁壘。
眼鏡是現階段商城在售的產品中銷量位列第二的品類,2016年,「必要」的眼鏡銷售量約為 60 萬副,商城人均眼鏡消費量為 3~4 副。藉助 C2M 的模式,消減了渠道成本之後,在必要平臺上購買一副眼鏡(包括鏡架和鏡片)的費用在 300 元左右,低於線下門店的配鏡費用。畢勝認為,既然高客單價的問題既然已經能夠解決,那麼通過這項技術,用戶能夠在家驗光、手機驗光之後,繞開線下眼鏡零售門店也並非難題了。
圖片來自必要App
上月,眼鏡電商 Warby Parker 推出了自己的在線驗光服務,該項服務通過新推出的 Prescription Check APP 完成,此外,Opternative 在 2014 年也已經開始提供付費驗光和處方服務,二者的驗光原理類似,測試的為用戶裸眼,需要藉助手機、信用卡、電腦共同完成驗光。
根據北京大學發布的《國民視覺健康白皮書》,到2020年,中國5歲以上人口近視患病率將增長到 51% 左右,患病人口將達7億,近視發生率高意味著中國的眼鏡消費潛力大,不過,根據年初博士眼鏡發布的招股書,2013年中國眼鏡零售行業市場規模為561.185億元,低於美國和日本,以2013年末人口總數來算,人均消費水平則只有 41.24 元,美國人均眼鏡消費為88.25美元,日本為78.60美元,而中國僅為41.2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