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平常的生活,有時會聽到一些警告的話,像「敢在太歲頭上動土,你是活膩歪了」等等,這自然不是一句讓人心生滿意的話語,脾氣不好的人心頭一氣,本來沒什麼事也都會鬧出一些事情來,而在俗語中也有:「太歲頭上動土,大運壓三年」的說法,啥意思?老祖宗的大智慧。
東漢哲學家王充在《論衡·難歲篇》講到:「移徒法日:『徒抵太歲兇,伏太歲亦兇』。」這裡的太歲說的是天上的星辰,同時也是民間信奉的天神,在史料中記載,太歲是古人假定的一個天體,太歲與木星(也就是歲星)運動速度相同,不過方向相反。
西漢末年,天文歷算家劉歆博覽上古資料,整理出歲星(木星)在天區停留的十二個位置,將其稱為「十二次」,分別是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便將十二次用以對應各地域。
十二次是將黃道附近的一周天按自西向東的方向平均劃分為十二等分,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時針方向而行,叫十二辰,黃道指的是地球繞太陽公轉,古人看到太陽慢慢在星空背景上移動,移動一圈正好是一年,再回到原位繼續移動,古人將太陽這樣「走」的路線稱之為「黃道」。
星紀對應的地域是吳越(揚州),於辰在醜;玄枵對應的地域是齊(青州),於辰在子;諏訾對應的地域是衛(并州),於辰在亥;降婁對應的地域是魯(徐州),於辰在戌;大梁對應的地域是趙(冀州),於辰在酉;實沈對應的地域是魏(益州),於辰在申。
鶉首對應的是秦(雍州),於辰在未;鶉火對應的地域是周(三河),於辰在午;鶉尾對應的地域是楚(荊州),於辰在已;壽星對應的地域是鄭(兗州),於辰在辰;大火對應的地域是宋(豫州),於辰在卯;析木對應的地域是燕(幽州),於辰在寅。
太歲方向相反,太歲到哪個區域時,對應的方位地下會有一塊肉狀的東西,古人將其稱為是「太歲的化身」,在這個方位上動土,就會驚動太歲,也就有「太歲頭上動土」的說法,太歲作為奉祀的神祇之一,古人認為驚動太歲也會帶來不幸,大運壓三年,因而是非常忌諱的,實則講的是違背自然規律,「逆天而行」。
實際上「太歲化身」確有其物,不過它既不是動物,也不是植物,是生命進化過程中的原生質生物,它有著原生物的特點,也有著真菌特點,《本草綱目》中稱「肉芝」,《山海經》也有「太歲化身」的記載:視肉、聚肉、肉芝。
現在「太歲頭上動土」有以卵擊石的說法,隱含譏諷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