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蕭峰心下又是痛惜,又是憤怒,當即大步邁出,左手一划,右手呼的一掌,便向丁春秋擊去,正是降龍十八掌的一招「亢龍有悔」,他出掌之時,與丁春秋相距尚有十五六丈,但說到便到,力自掌生之際,兩個相距已不過七八丈。天下武術之中,任你掌力再強,也決無一掌可擊到五丈以外的」,按照標準足球場來說,幫主在中圈出掌,轉瞬已幹到了大禁區,他穿越的地帶國足基本不在地面傳導,直接後場開大腳。
話說降龍十八掌,這可是第一招,幫主練的時候十八招都練了,用的時候後邊十七式也沒啥用,能扛過第一招的沒幾個。幫主打完人以後有個毛病,趁著對手沒斷氣,會給他介紹一下,「我們這個第二招叫飛龍在天,第三招叫見龍在田……哎,兄弟你別閉眼睛啊」。這哥們有可能是被降龍十八掌各招式的名稱嚇死的,每一招的名字都極富殺傷力,當然那個雙龍取水除外,有點像二龍戲珠的感覺,其實這些名字也並非金庸老先生原創,他也是抄的,而且屬於特別懶那種,都是從《易經》這一本書上抄來的。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高中作文,一寫逆境中的崛起就是《報任安書》,要說這《周易》,也是有蘇妲己的功勞,畢竟文王這逆境就是她精心創造的。在那被囚禁了七年沒有手機、沒有老婆、也沒有霧霾的每一個夜晚,文王夜觀天象,結合河圖洛書推演八卦。其實所謂的亢龍、飛龍、潛龍正是二十八星宿東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一年之中的變化軌跡,當然了,文王只用七年去夜觀天象不可能有如此成就,他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尚書·堯典》中記載「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也就是說從上古時期,國家就設立了「觀星星領導小組辦公室」,《尚書·堯典》已經觀測並計算出一年為366天,而到了到秦時期的《顓頊曆》,已經測定一年為365.25日,精確到了小數點後兩位,到了南朝時期,祖衝之編纂的《大明曆》就已經計算出一年為365.24281481日,這是個狠人,不僅把圓周率計算到了小數點後七位,更是把一回歸年精確到了小數點後八位,與如今推算的回歸年時差僅有46秒。
所以說金庸老先生打出降龍十八掌的一招一式的時候,他借鑑的是中國這片土地上8000年孕育的文明,是8000年不曾中斷的龍脈。《說文解字》對「龍」是這樣注釋的:「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可別小看這樣一句農諺,這可是「觀星星領導小組辦公室」應用大數據的科研成果,二月二那天,構成青龍的二十八星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的「角」星露出地平線,到了秋分,「箕」星潛入地平線,青龍七宿一年在星空中的變化,也就是所謂的飛龍、潛龍的淵源所在。
圖一 河南濮陽西水坡蚌塑龍虎圖
當我們走進國家博物館的時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6500年左右的蚌塑龍虎圖,不論是在今天,還是在混沌未開的上古,「龍」在整個中華文明之中始終佔據著無可比擬的地位,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龍已滲入中華民族始祖崇拜的文化脈絡,貫穿中華文明發展的湯湯長河。但是別看《周易》把龍寫的天花亂墜,其實龍的早期形象,特別是春秋時期以前的形象更是千奇百怪,從已有的考古資料來看,仰韶時期中華大地上存在四大自成體系的原始宗教區:東北地區祀蛇和豬,太行山以西崇魚和鳥,太行山以東敬虎和鱷魚;長江中遊尊鱷魚。所以這一時期出土的龍形象各異,東北的龍豬頭蛇身,以C型龍和玉豬龍為代表(看這個墨玉C型龍是不是和華夏銀行的標誌有幾分神似,其實是華夏銀行剽竊的古人,這個LOGO可是古人5000年前就設計出來的),長江中下遊的龍以西水坡蚌塑龍為代表,基本上就是條會飛的鱷魚,我覺得吧白堊紀、侏羅紀龍的形象更加豐富,有霸王龍、翼龍,嗷嗷叫的那種……
圖二 C型玉龍
夏商時期龍進一步成為了國家形成的標誌,在文化基因上,夏人不僅認為龍是自己的神祖,而且事關自身族群的生死存亡。《歸藏啟筮》云:「鯀(禹之父)死……化為黃龍」,夏人不僅尊龍、養龍,而且專設養龍的官職,其實我特別好奇這個養龍的,他的KPI怎麼算,每年出欄100頭?後來專家考證了,他就是養鱷魚的,養的很有可能就是揚子鱷。2002年二里頭遺址宮殿區墓葬遺址發現了一件用2000餘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的龍形器(大英博物館有一件掠奪自墨西哥的阿茲特克雙頭蛇,看起來與二里頭龍形器幾分神似,不過卻是15世紀左右的產物了,比二里頭晚了3000多年),與早期的龍紋相比,二里頭文化的龍紋更加抽象化、圖案化。
圖三 二里頭遺址出土綠松石龍(上圖) 阿茲特克雙頭蛇(下圖)
繼夏代之後,商代龍紋在繼承蛇龍、鱷龍等原始龍紋的基礎之上,又具有了鳥、象、鹿、馬等動物的特點,形象上更為怪異神秘、絢爛瑰麗,它涵容化用「百物」特點,奠立了後世龍形象的基本特徵,體現了中華文明協和萬邦、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
圖四 婦好墓玉龍
東漢王充《論衡·龍虛篇》說:世俗畫龍之像,馬首蛇尾,到了成書於三國時期的《廣雅》,對龍進行了更為細緻的分類: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螭龍。也就是說,在三國兩晉時期,龍已經在馬首蛇尾的基礎上,有鱗、有角、有翼。到了北宋時期,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敘圖畫各意」中指出:畫龍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也就是說龍身必須是三等分),分成九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蝦眼),項似蛇,腹似蜃(大蛤,就是花甲粉裡面那個飽含沙子的花蛤),鱗似魚(鯉魚,大鱗,非細鱗,不是胖頭魚那個鱗),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也,自宋推出畫龍的國家標準(GB/T99999)之後,龍的形象就如八股文一樣,傳承千載,幾無變數。
在敘述龍的演變史中,我特意跨過了一個時代,那就是「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大唐。唐代的龍既是承前啟後,又是登峰造極,比之秦漢,形象更為靈動、具體,比之明清,更為孔武、飄逸。上個世紀70年代,西安市何家村和草場坡分別出土赤金走龍六對和鎏金鐵芯銅龍一對,從赤金走龍上看,唐代的龍更接近於獸,四足鼎立,尾與身界限分明,12條小龍如同群龍相邀,奔走山河。鐵芯銅龍更是以曲身飛舞從天而降的姿態,將龍這一現實中並不存在的神靈動物體現的活靈活現,龍頭威猛,龍爪雄勁,大有盛唐吞吐八方之勢。
圖五 赤金走龍(出土於何家村窖藏)
圖六 鎏金鐵芯銅龍
不過雖然龍是權勢、高貴和尊榮的象徵,但是在唐代,龍並未成為皇室的專用,白居易《感鏡》詩云:美人與我別,留鏡在匣中……照罷重惆悵,背有雙盤龍,同樣在洛陽李景由墓曾出土過一件龍紋銅鏡,墓主李景由也只是縣令。到了宋元時期,尤其是元代以後,龍紋才為帝王獨佔,成為了封建王朝皇家的標誌。
《春秋繁露》認為,龍鳳之瑞自應天命,國君如果能夠施惠百姓,就能使天下天平,此時便會有祥瑞出現,以彰顯上天的滿意和鼓勵。這種祥瑞,種類繁多,大體分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5個等級。其中「麟鳳五靈,王者之嘉瑞也」,龍和麒麟、鳳凰、龜、白虎同為五靈之一,是最高等級的祥瑞。《舊唐書》卷四十一曾記載:「貞觀中,汾州青龍現,吐物在空中,有光明如火,墜地,地陷掘之得玄金,廣尺,長七寸」,我深深的認為汾州掉下來的可能是個隕石,不過五靈前三個都是虛幻的,明永樂十二年,就曾經有人進貢瑞獸,臣子紛紛溜須拍馬,最終認定這就是麒麟,永樂說有圖有真相,就讓畫師給畫下來了,今天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這麒麟是啥,他就是一頭長頸鹿!不過祥瑞這東西也有不信的,清乾隆53年,山西「(黃河)河水澄清」,巡撫以祥瑞上報表喜,乾隆一頓訓斥「歷代史策,侈陳符瑞……無關實政」,老爺子一針見血,你以為報個祥瑞就是政績麼,去年黃河還泛濫了呢!歷數盛世與治世,不管天降何等祥瑞,每一次中華民族這條巨龍騰飛於東方之時,背後都是每一個龍的傳人擼起袖子加油幹的盛夏果實,都是每一個龍的傳人點亮夢想的熠熠星光。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出生的時候:「是時雷電晦暝,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唐太宗出生的時候「時有二龍戲於館門之外,三日而去」。這些真龍天子出生的時候必是天降祥瑞,有的法力小點,也是「紅光竟天」(隋煬帝)、「赤光繞室,異香經久不散」(宋太祖)。不光皇帝總和龍扯上一些不清不楚的關係,望子成龍也是每一位家長的殷殷期望,龍也有自己心裡的苦,龍生九子,哪個都沒有成龍,不管將來是負重駝碑,還是立於琴頭,只要能夠堅守初心,甘於平凡,那便是最大的成功。有一次接受廉政教育,參觀監獄,我見監獄大門兩隻神獸正襟危坐,心想監獄為啥弄倆貔貅守門,難不成為了加強教育成果讓我們參觀的都是死刑犯,進來的都出不去了?沒文化很可怕,沒見過龍更可怕,好好的狴犴愣是當成了貔貅……
漢代劉向《新序·雜事五》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姓葉的,特別喜歡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結果有一天跟兄弟們喝完酒,去做大保健,趁著酒勁要了個一條龍服務,結果一條龍來了……「哎哎哎,你別扒我衣服啊!」葉公應該是見過龍,而且被一條龍服務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