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造成了巨大損失,但在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的Leslie B. Vosshall教授看來,蝗災是一種更古老的「瘟疫」,一種無法用疫苗或藥物治癒的瘟疫,目前正在非洲和中東肆虐。
蝗蟲會破壞植被和作物,威脅著原本自給自足的農民,加劇了糧食不安全。目前對付蝗災唯一有效的武器是在空中噴灑殺蟲劑,但蝗蟲群移動迅速,難以預測,且噴灑會破壞有益昆蟲。
8月12日晚間,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一項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大學、河北大學團隊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該研究揭示了導致蝗蟲群聚的信息素(Aggregation pheromones),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開發控制蝗蟲爆發的新方法。
研究的通訊作為河北大學校長、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康樂院士,以及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行為遺傳學研究組組長王憲輝。
作為分布最廣、最危險的蝗蟲物種之一,飛蝗(Locustia migratoria)對全球農業構成了嚴重威脅。值得注意的是,在蝗蟲從獨居形態向破壞性的群居形態轉變以及大規模群居的形成過程中,聚集信息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此前報導的候選化合物沒有一個滿足蝗蟲聚集信息素的所有標準。
4VA對飛蝗具有很強大的吸引力。
在這項研究中,康樂及其同事發現了群居飛蝗釋放的一種名為4-甲氧基苯乙烯(4VA)的小分子有機化合物。該分子對所有年齡段和性別的飛蝗都有強大的吸引力,如果四五隻散居蝗蟲被安置在一起,它們也會開始產生和釋放這種信息素。而且它還能吸引野外的蝗蟲。
信息素由特定的感覺細胞檢測,這種細胞被稱為錐型感受器(Basiconic sensilla),存在於蝗蟲的觸角中。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還鑑定出信息素與一種名為OR35的特定嗅覺受體結合。
研究團隊報告說,CRISPR-Cas9敲除OR35顯著降低了觸角的電生理反應,也使得4VA行為吸引力損害。也就是說,4VA對缺乏這種受體的工程改造蝗蟲的吸引力較小。
4VA在田間吸引蝗蟲。
最後,研究團隊通過田間誘捕實驗驗證了4VA對實驗種群和野生種群的吸引力。
研究團隊認為,這些發現確定了蝗蟲聚集信息素,並為蝗蟲防治新策略的發展提供了見解。
基於他們的發現,研究團隊強調了幾種值得未來探索的可能場景。例如,如果在野外部署合成版4VA,它有可能被用來引誘蝗蟲進入陷阱,然後將它們殺死。或者,如果釋放一種可以阻斷該分子活性的化學物質,或許能阻止蝗蟲聚集和遷移。
儘管如此,研究團隊仍然強調需要進一步開展研究,才能測試這些和其他相關策略的可行性。
論文連結:https://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610-4
責任編輯:李躍群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