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緣何聚群成災?最新研究:「臭味相投」

2020-08-15 新華網客戶端

當黑壓壓的蝗蟲鋪天蓋地般襲來,到底有多可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判斷,1平方公裡的蝗群1天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

這些吃糧不眨眼的蝗蟲是如何聚群成災的?

8月12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飛蝗「群體作惡」的奧秘:

從三三兩兩散居的飛蝗到成千上萬隻大規模聚集的蝗群,習慣獨處的飛蝗之所以放棄「自由生活」,是因為一種來自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氣味。

這種氣味中含有一種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名為4-vinylanisole(4VA,4-乙烯基苯甲醚),它能夠響應飛蝗種群密度的變化,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受其「蠱惑」,「欲罷不能」的飛蝗開始成群結隊地聚集,最終釀成毀滅性的蝗災。

「這些結果使我們第一次真正認識到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發現不僅可以被應用到基礎研究中,同時也非常有希望應用於野外蝗蟲的治理上。」德國馬普化學生態研究所所長比爾漢森表示。

不可忽視的蝗災危害

小小的蝗蟲雖然其貌不揚,但若數以億計的蝗蟲們聚到一起,其破壞力卻是災難性的。

蝗災、旱災、洪災,這是我國歷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我國近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

與主要襲擾我國的飛蝗不同,沙漠蝗雖然僅僅分布在非洲、中東、南歐和南亞地區,但有關其危害的記載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

從2019年到2020年6月,沙漠蝗的爆發從非洲之角蔓延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合國糧農組織判斷,沙漠蝗蝗災波及區域達26萬多公頃,規模為25年一遇,沿途1190萬人的糧食供應受到直接威脅。

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然而我們對蝗災成因的科學認識不足百年。

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發現,飛蝗之所以能成災是因為蝗蟲可以從低密度的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的群居型,他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

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認為散居和群居蝗蟲是兩個不同的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而群居型蝗蟲一旦形成就會導致蝗災發生。

可是喜歡獨居的蝗蟲是如何形成蝗群的,這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又是什麼?

近80年來,對於蝗群如何形成,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假說,比如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

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其中的奧秘和機理又是什麼?無人知曉。

向著未知前進,上世紀七十年代,科學家們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

此後,經過50多年幾代科學家的不斷努力,有幾種化合物被認為可能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信息素被命名為蝗醇、蝗酚等。

然而,這些化合物中沒有一個化合物能符合群聚信息素的所有標準,比如有的在實驗室有效但在野外進行種群驗證時沒效,有的對雌性蝗蟲有效但對雄性蝗蟲無效。

「一個合格的群聚信息素應當沒有性別偏好、不分大小和年齡的。」康樂強調。

鑑定發現蝗災「罪魁禍首」4VA

那麼,蝗蟲們群聚成災的真相是什麼?

2004年,康樂團隊開始了蝗蟲型變基因表達調控和表觀遺傳調控的分子機理研究。

16年磨一劍,如今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誘惑蝗蟲破壞性集群的關鍵化學物質。

通過分析群居型飛蝗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研究團隊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了一種化學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

並通過一系列行為實驗確定了其,無論是對群居型飛蝗還是散居型飛蝗、雌性飛蝗還是雄性飛蝗、飛蝗幼蟲還是飛蝗成蟲,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而且能夠響應蝗蟲種群密度的變化,隨著種群密度增加而增加。

更有趣的是,科學家們還發現僅需4-5隻散居飛蝗聚集,這種群聚信息素便可產生和釋放,繼而促進形成巨大的蝗蟲群。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研究人員在飛蝗觸角上的四種主要感器類型中,發現了4VA特異引起錐形感器的反應。

在蝗蟲的上百個嗅覺受體中,他們發現定位在錐形感器中的嗅覺受體OR35是4VA的特異性受體。當使用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敲除OR35後,飛蝗突變體的觸角與錐形感器神經電生理反應顯著降低,突變體也對4VA的響應行為和吸引力喪失。

那麼4VA在戶外和自然環境中能夠吸引和聚集蝗蟲嗎?

研究人員將含有4VA的誘芯布置在田間,通過室外草地雙選和誘捕實驗證明4VA對實驗室種群在戶外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進而,他們將誘芯直接布局到蝗蟲野外發生區天津北大港,大範圍的區塊實驗再一次證明4VA不僅能吸引野外種群,而且不受自然環境中蝗蟲背景密度的影響。

「本研究首次從化學分析、行為驗證、神經電生理記錄、嗅覺受體鑑定、基因敲除和野外驗證等多個層面,對飛蝗群居信息素進行了全面而充分的鑑定和驗證,發現和確立了4VA是飛蝗群聚信息素,而過去報導已知的其它化合物都不具備群聚信息素的所有條件。」

在康樂看來,本項研究範式將化學生態學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因此這項研究也被看作是昆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突破。

綠色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

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蝗災的防治主要依賴化學殺蟲劑大規模的噴施,而不合理的化學農藥的使用對食品安全、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中國科學家團隊的最新研究不僅揭示蝗蟲群居的奧秘,更重要的是使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

康樂認為,這項研究將從多個方面改變人們控制蝗災的理念和方法:

比如,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可以在田間長期監測蝗蟲種群動態,為預測預報服務;

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可以設計誘集帶誘集蝗蟲,並在誘集帶集中使用化學農藥或生物製劑將其消滅,從而極大地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根據4VA的結構設計拮抗劑,阻止蝗蟲的聚集;

嗅覺受體OR35的發現,為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4VA反應缺失的突變體成為可能,這種突變體長期釋放到野外就可能在重災區建立起不能群居的蝗蟲種群,既在野外維持了一定數量的蝗蟲,又達到可持續控制的目的,將環境保護與害蟲控制有機地結合起來。

「因此,4VA和它的受體的發現將極大地改變防治蝗蟲的對策和技術。」康樂稱。

在論文的一位匿名審稿人看來,「該研究旨在闡明4VA作為群居信息素在飛蝗群聚過程中的作用,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高技術的、深入的研究。」。

而一位透明審稿人、美國洛克菲勒大學教授萊斯莉·沃斯霍爾則明確表示,「這項工作做出了令人興奮的發現,找到了一個人們長期尋找的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文章包含了令人吃驚的多個層次的研究。」

「這是中國科學家為國際昆蟲學和蝗蟲防治做出的巨大貢獻,這是在經歷50年的漫長探索後,科學家們第一次真正確認了飛蝗的群聚信息素。」

聯合國糧農組織植物生產與保護司司長夏敬源在賀信中表示,「4VA發現將大大提高蝗災的預測和控制水平,為人們開發新的蝗災控制方法提供重要線索。同時,該研究也為沙漠蝗的研究和控制提供了重要參考」。

來源:經濟日報經點科學工作室

記者:沈慧

相關焦點

  •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
    孫自法 攝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研究員團隊成功揭秘蝗蟲聚群成災機理的重大科研成果論文,已獲最新一期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鑑定發現蝗災「罪魁禍首」4VA中科院13日在北京就這項成果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
  • 蝗蟲為何愛聚群?我國科學家找到關鍵要素
    新華社北京8月13日電(記者董瑞豐)蝗蟲為何容易聚群成災?記者13日在中國科學院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少量群居型蝗蟲聚集,就會釋放出一種獨特的化合物,並在野外吸引和聚集更多蝗蟲。該研究找到並驗證了動物學家長期尋找的蝗蟲群聚信息素。
  • 蝗蟲為何能聚群成災?河北大學康樂院士團隊研究透了,研究成果在權威期刊《自然》發表
    千上萬的蝗蟲聚群而來,所到之處寸草不留,給農業和環境帶來嚴重威脅。河北大學康樂院士團隊,經過科研攻關發現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成功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8月12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康樂領導的研究團隊分析了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出一種能讓群居型蝗蟲發出特異性氣味的化合物4VA,它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之謎
    聊點科技【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之謎】究竟是什麼讓蝗蟲聚群成災?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鑑定出一種由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A),被認為是導致飛蝗聚群的關鍵性群聚信息素之一。該發現使對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康樂介紹,「我推測,其他蝗蟲屬種,比如沙漠蝗,或許它的群聚信息素不是4VA,但這一研究框架同樣適用。」
  • 我國科學家發現「蝗蟲群聚成災」奧秘,「特效藥」開啟防控新思路
    揭秘蝗蟲聚群成災的原因,是各國科學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課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首次發現和確立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該成果已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蝗蟲為何聚群成災?
  •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蝗蟲群聚成災奧秘 綠色控蝗成為可能
    揭秘蝗蟲聚群成災的原因,是各國科學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課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首次發現和確立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從而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蝗蟲為何聚群成災?
  • 蝗蟲為何成災?因為一種可怕的進化策略
    它們只不過吃點綠葉子而已,而且看起來沒什麼防禦力,雞、鴨、鳥,都可以吃它們,隨便跑來一個小孩,都能把它們一腳踩死,所以很多人就弄不懂蝗蟲為何會成災?還有一些人會有腦洞大開的想法,他們說蝗蟲來了中國,只怕是不夠中國人吃的,因為中國本就有一道菜,叫「油炸螞蚱」。
  • 蝗蟲為啥總聚堆?我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示原因
    近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為保護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手段。康樂院士介紹,該研究也使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可以在田間長期監測蝗蟲種群動態,為預測預報服務。「蝗蟲的控制現在主要靠飛機防治,那就大面積去噴施。如果我們有了這樣一個群聚信息素以後,我們就可以在田間用誘芯來監測種群密度。
  • 為什麼有蝗災,卻很少聽說其他昆蟲成災?蝗蟲有什麼特別之處?
    近段時間,起於東非,禍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巨大蝗蟲災害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這些蝗蟲所到之處,莊稼荒蕪,數千萬隻的蝗蟲在一天之內就能吃掉200噸各種各樣的植物,這種蠶食方式讓人驚訝不己,同時也為這種驚人的破壞力感到震驚。有人會很好奇,為什麼一直以來都說有蝗災,但是卻沒有聽過其他的昆蟲成災,究竟蝗蟲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 科學研究要耐得住「冷板凳」
    看起來人畜無害的蝗蟲為何能夠聚群成災?千百年來,人們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將其歸結為「天災」。通過潛心鑽研,中國科學院院士康樂帶領團隊終於將「兇手」緝拿歸案,獲得了國內外權威專家高度認可。而他們16年如一日致力於蝗蟲成災相關機制研究,為人類糧食安全鍥而不捨地努力,堪稱「板凳甘作十年冷」的典範。
  • 為什麼有蝗災,卻很少聽說其它昆蟲成災的?蝗蟲有什麼特別之處
    每3000萬到5000萬隻蝗蟲可以覆蓋150公裡,一天吃掉200噸各種植物,而人類作為以耕種為主要謀生方式的物種,對這些區域的人民打擊可謂空前巨大。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吃草的蟲子那麼多,卻很少聽說有像蝗蟲一樣達到「遮天蔽日,神明震怒」的規模。
  • 小小蝗蟲,如何成災?這種食物鏈底部生物到底有何可怕之處?
    蝗災,自古有之,可兒時的我一直對這兩個字充滿了不解,小小的蝗蟲,如何能夠成災呢?對於孩童而言,蝗蟲不過是稻田、草地裡捉來的玩物,如果捉得多了,甚至還可以成為一種美食。蝗蟲的可怕之處:繁殖位於食物鏈底部的生物之所以能夠將位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搞得焦頭爛額,必然是有過人之處的,而其最大的過人之處就是強大的繁殖能力。一隻蝗蟲很弱小,但是一群蝗蟲就截然不同了。蝗蟲軍團是如何誕生的呢?
  • 古畫裡的蝗蟲,要比非洲的蝗蟲可愛
    雲團似的蝗蟲大軍,吃光了沿途的植物。最可怕的是,這個災害不好控制,飛機噴藥都難做到,人們真是束手無策!這麼強大的蝗災,蝗蟲到底是多麼可怕的生物呢?很多遠離農村的人有點不可想像。可是你知道嗎?在國畫中,蝗蟲寶寶們可是一隻只小可愛呢!現代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素來以工筆草蟲的工細結合大寫意的老辣功蓋書畫界。你看看他的蝗蟲,形神意趣樣樣齊備。
  • 4000億隻蝗蟲席捲印巴,平常單獨活動的蝗蟲是怎麼變成蝗災的
    今年成災的蝗蟲屬於沙漠蝗蟲,俗稱蚱蜢,主要分布在非洲以北的沙漠地區,原本在沙漠地區生活的蝗蟲因為食物缺少的原因,數量不多,而且大部分處於散居狀態,這種狀態下的沙漠蝗蟲跟咱們平常所見到的蚱蜢沒什麼區別,膽小,羞怯,長長待在一個地方一動不動,就算是碰到同類也會躲避,而且多在夜間活動,對於人類沒有什麼威脅。
  • 4000億隻蝗蟲席捲印巴,平常單獨活動的蝗蟲是怎麼變成蝗災的
    起源2018年5月份的非洲沙漠蝗災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平息的趨勢,聯合國糧食組織甚至發出警告稱蝗蟲可能還會繼續惡化下去,目前蝗蟲大軍已經進入了尼莫爾以南地區。從非洲跨越紅海一直深入亞洲腹地,2年來蝗蟲大軍一路所向披靡,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事情,蝗蟲大軍能飛躍紅海,沙烏地阿拉伯一路經過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從來沒有一次蝗災影響如此的廣,持續時間如此之長,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次蝗災的形成呢?
  • 河北大學康樂院士團隊成功揭示蝗蟲聚群成災奧秘
    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馬利)成千上萬的蝗蟲聚群而來,所到之處寸草不留,給農業和環境帶來嚴重威脅。小小的昆蟲因何而聚?河北大學康樂院士團隊,經過科研攻關發現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成功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8月12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蝗蟲聚群成災的「元兇」找到了!還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
    一隻蝗蟲不過手指大小,但當它們聚集成群,會讓所過處寸草不留。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我國往年鬧蝗災主要也是飛蝗所致。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揭示飛蝗聚群成災的信息素是4VA(4-乙烯基苯甲醚),這可謂是蝗蟲研究的重大進展。
  • 4000億隻蝗蟲襲擊印度 距離中國僅一步之遙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顯示,沙漠蝗蟲是世界上最危險的移棲害蟲。一個普通大小的蝗蟲群可有多達4000萬隻蝗蟲,一天之內就可以傳播150公裡,吃掉3.5萬人的糧食。而據肯亞消息,在該國東北部,僅一個蝗群就長60公裡、寬40公裡。此外,巴基斯坦遭遇了非洲蝗蟲與伊朗蝗蟲雙重入侵的打擊,創下該國27年未見的蝗災。
  • 印度蝗蟲肆虐,小小蝗蟲為何成為人類大敵?
    2020年伊始,在西亞,南亞和東非區域,正在爆發一場規模巨大的蝗災,最開始的時候這波蝗災出現在東非地區,索馬利亞,肯亞等國家,這場蝗災分為許多波,最大的一群蝗蟲數量足足有3000億隻,我們可以用鋪天蓋地來形容,蝗蟲所到之處可以說是寸草不生,很多人因此沒有了食用的糧食。
  • 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示蝗蟲聚集成災原因
    中國日報8月13日電(記者張之豪)《自然》雜誌周三發布的研究成果表示,中國科學家在飛蝗中發現一種叫4VA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就好比是讓蝗蟲「欲罷不能的香水」,會讓本來喜歡獨處的散居蝗蟲躁動起來,開始大面積聚集,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重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