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蝗蟲,如何成災?這種食物鏈底部生物到底有何可怕之處?

2020-12-05 科學信仰

蝗災,自古有之,可兒時的我一直對這兩個字充滿了不解,小小的蝗蟲,如何能夠成災呢?

對於孩童而言,蝗蟲不過是稻田、草地裡捉來的玩物,如果捉得多了,甚至還可以成為一種美食。毫無疑問,作為一種以植物為食的昆蟲,蝗蟲顯然處於食物鏈的底部,在食物鏈中屬於最初級的消費者。很多同樣處於食物鏈底部區域的生物都能夠以蝗蟲為食,比如一些肉食性昆蟲和青蛙等等。

這種處於食物鏈最底部的生物本應夾縫中求生存,可現實是它們正在給位於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製造著麻煩,而且這場麻煩還很難收拾。古時候,受知識水平和技術手段的限制,人們拿蝗災沒有辦法,現在,科技的進步早已今非昔比,可要消除蝗災,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蝗蟲的可怕之處:繁殖

位於食物鏈底部的生物之所以能夠將位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搞得焦頭爛額,必然是有過人之處的,而其最大的過人之處就是強大的繁殖能力。一隻蝗蟲很弱小,但是一群蝗蟲就截然不同了。蝗蟲軍團是如何誕生的呢?

蝗蟲是一種繁殖率極高的昆蟲,每隻雌性昆蟲每次可產卵60-120粒不等,在亞熱帶地區,一隻蝗蟲一年可以繁殖三到四代。現在讓我們進行一下粗略的計算,就以最低數據為準吧,一隻蝗蟲一次產卵60粒,一年繁殖三代,那就是1X60X60X60=216000。一隻蝗蟲在一年的時間裡就能夠變成20餘萬隻,而這還是最保守的計算。所以一旦具備了適宜的氣候條件,蝗蟲軍團很快就會組建起來,現在我們明白起源於東非的4000億蝗蟲是從哪蹦出來的了。

什麼是適宜蝗蟲繁殖的氣候條件呢?

自古以來,蝗災都與乾旱相伴,所謂大旱之後必有蝗災就是這麼來的。乾旱和蝗災相伴而至對於以農耕為主的古代社會來說是一種雙重的打擊。之所以二者會相伴而至,是因為乾旱對於蝗蟲的繁殖來說大為有利。

蝗蟲不需要飲水,它對水分的需求主要通過食用植物來滿足,所以乾旱不會影響到蝗蟲的生長。相反,如果植物中的水分含量過高,反而會導致蝗蟲生長延遲,並降低其生育能力。另一方面,乾旱的氣候會導致土壤中的水分下降,適宜蝗蟲大量產卵。蝗蟲產卵具有典型的集中特徵,通常每平方米土中會產下4000多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卵六七十粒。這種集中產卵的特性賦予了蝗蟲第二個可怕之處。

蝗蟲的可怕之處:團結

兒時捉過蝗蟲應該會記得,它們似乎並不是成群結隊的。沒錯,蝗蟲本身並不是群居昆蟲,只要蝗蟲的密度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之下,它們就是獨居的,而且只會安安靜靜地吃草,並沒有什麼可怕之處。

但是,一旦蝗蟲的數量增長,密度達到了一個臨界值,一切就都不一樣了,蝗蟲開始會變得焦躁不安,而且逐漸顯現出攻擊性,注意觀察可以發現,在發生蝗災的時候,蝗蟲之間是會同類相食的。這些狂躁的昆蟲會你追我趕,形成一個集群。再加上蝗蟲集中性產卵的特點,大量蝗蟲的幼蟲會一起誕生、一起生活,所以從小就養成了相互跟隨的習性,於是它們就組成了一個團結一致的昆蟲軍團,依靠強大的遷徙能力席捲一切。

蝗蟲的可怕之處:能吃

蝗蟲雖小,但是食量驚人。一隻蝗蟲根據體型的大小不同,一生可以吃掉100克到一斤的植物不等。根據統計,一億隻蝗蟲一天能夠消耗的植物就可以達到500噸左右。現在這些起源於東非的蝗蟲已經進入了巴基斯坦境內,給當地帶來了難以估計的損失,4000億蝗蟲每天所毀壞的糧食就可以供3.5萬人食用,這是何等驚人的破壞力啊。即使是處於食物鏈底部的生物,一旦取得了數量優勢就不容小覷。

面對蝗災,全人類必須要團結一致,我國已經派遣了工作組為巴基斯坦提供幫助以及技術支持,至於我國,由於有喜馬拉雅山脈的阻隔,蝗蟲入侵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小的,不過也要密切關注蝗災的發展。我國已經多年沒有發生過蝗災,這都要歸功於我國的生態學家馬世駿,他通過多年的研究,採用化學方法和改造飛蝗發生地相結合的方法,最終取得了滅蝗的成功。#百家探索#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蝗災,卻很少聽說其他昆蟲成災?蝗蟲有什麼特別之處?
    近段時間,起於東非,禍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巨大蝗蟲災害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這些蝗蟲所到之處,莊稼荒蕪,數千萬隻的蝗蟲在一天之內就能吃掉200噸各種各樣的植物,這種蠶食方式讓人驚訝不己,同時也為這種驚人的破壞力感到震驚。有人會很好奇,為什麼一直以來都說有蝗災,但是卻沒有聽過其他的昆蟲成災,究竟蝗蟲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 為什麼有蝗災,卻很少聽說其它昆蟲成災的?蝗蟲有什麼特別之處
    每3000萬到5000萬隻蝗蟲可以覆蓋150公裡,一天吃掉200噸各種植物,而人類作為以耕種為主要謀生方式的物種,對這些區域的人民打擊可謂空前巨大。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吃草的蟲子那麼多,卻很少聽說有像蝗蟲一樣達到「遮天蔽日,神明震怒」的規模。
  • 蝗蟲為何成災?因為一種可怕的進化策略
    它們只不過吃點綠葉子而已,而且看起來沒什麼防禦力,雞、鴨、鳥,都可以吃它們,隨便跑來一個小孩,都能把它們一腳踩死,所以很多人就弄不懂蝗蟲為何會成災?還有一些人會有腦洞大開的想法,他們說蝗蟲來了中國,只怕是不夠中國人吃的,因為中國本就有一道菜,叫「油炸螞蚱」。
  • 蝗蟲緣何聚群成災?最新研究:「臭味相投」
    當黑壓壓的蝗蟲鋪天蓋地般襲來,到底有多可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判斷,1平方公裡的蝗群1天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這些吃糧不眨眼的蝗蟲是如何聚群成災的?這種氣味中含有一種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名為4-vinylanisole(4VA,4-乙烯基苯甲醚),它能夠響應飛蝗種群密度的變化,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受其「蠱惑」,「欲罷不能」的飛蝗開始成群結隊地聚集,最終釀成毀滅性的蝗災。「這些結果使我們第一次真正認識到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發現不僅可以被應用到基礎研究中,同時也非常有希望應用於野外蝗蟲的治理上。」
  •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
    康樂院士介紹說,研究團隊2004年開啟蝗蟲型變基因表達調控和表觀遺傳調控的分子機理研究,通過分析飛蝗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一種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4VA。
  • 古畫裡的蝗蟲,要比非洲的蝗蟲可愛
    雲團似的蝗蟲大軍,吃光了沿途的植物。最可怕的是,這個災害不好控制,飛機噴藥都難做到,人們真是束手無策!這麼強大的蝗災,蝗蟲到底是多麼可怕的生物呢?很多遠離農村的人有點不可想像。可是你知道嗎?在國畫中,蝗蟲寶寶們可是一隻只小可愛呢!現代國畫大師齊白石先生,素來以工筆草蟲的工細結合大寫意的老辣功蓋書畫界。你看看他的蝗蟲,形神意趣樣樣齊備。
  • 初中生物知識點梳理之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
    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     食物鏈:     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以及消費者和消費者之間存在著吃與被吃的關係,這種各種生物之間由於食物關係而形成的一種聯繫,叫作食物鏈。例如,兔吃草,狐吃兔,這就是一條食物鏈,可表示為:草→兔→狐。
  • 千姿百態的食物鏈之:食物鏈—食物網—生態平衡
    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不可能與其它的生命物質割裂開而單獨生成和發展。因此,地球某一種生物的增加、減少和消失或滅絕,都會影響到其它生物的增加、減少甚至滅絕。同時,由於人類也是生命世界中的一分子,故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種群的動態變化,或多或少地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例如農業蟲害(如蝗蟲)的爆發會導致作物產量銳減,從而影響人類的糧食安全。
  • 蝗蟲危害很大,如果發生蝗災,要如何防治?
    蝗蟲俗稱螞蚱,是農田中常見的一種昆蟲,蝗蟲主要發生在熱帶、溫帶草原和沙漠地區,蝗蟲的食性雜、食量大,喜食小麥、水稻、穀子、玉米、蔬菜的農作物,食物匱乏時豆類、菸草、蘆葦、果樹、林木及雜草的葉子、嫩莖、花蕾和嫩果等等植物都會受到蝗蟲的危害,蝗蟲每天都要吃掉和自己的體重相當的食物,一旦成災,有可能導致糧食顆粒無收
  • 我國科學家發現「蝗蟲群聚成災」奧秘,「特效藥」開啟防控新思路
    揭秘蝗蟲聚群成災的原因,是各國科學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課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首次發現和確立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該成果已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蝗蟲為何聚群成災?
  • 蝗蟲總喜歡成群結隊,所經之處片甲不留,這到底是為什麼?
    在歷史上,對河流地區的人類的農業發展影響最為嚴重的自然災害當屬洪災和旱災,而在這些自然天氣影響之外,還有一種鋪天蓋地令人聞之色變的災害,那就是蝗災。這些繁殖力極強的蟲子喜歡成群結隊,而且所經之處的糧食甚至植物往往片甲不留,這到底是為什麼?
  • 蝗蟲們群聚成災的真相是什麼?
    當黑壓壓的蝗蟲鋪天蓋地般襲來,到底有多可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判斷,1平方公裡蝗群1天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這些「吃糧不眨眼」的蝗蟲是如何聚群成災的?一起聽聽專家怎麼說。這種氣味中含有一種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名為4-vinylanisole(4VA,4-乙烯基苯甲醚),它能夠響應飛蝗種群密度變化,隨著種群密度增加而增加。受其「蠱惑」,「欲罷不能」的飛蝗開始成群結隊聚集,最終釀成毀滅性蝗災。「這些發現使我們第一次真正認識到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不僅可以被應用到基礎研究中,也非常有希望應用於野外蝗蟲治理。」
  •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蝗蟲群聚成災奧秘 綠色控蝗成為可能
    揭秘蝗蟲聚群成災的原因,是各國科學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課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首次發現和確立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從而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蝗蟲為何聚群成災?
  • 鳥類在食物鏈中竟有這樣的作用!
    食物鏈。「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巴。」這是我國人民比較熟悉的一句話。它揭示了生物界能量轉換的過程,是通過向周圍環境取食而實現的。生物間通過食物網絡形成的內在聯繫,這就是科學家定義的食物鏈。比如,食植物的動物取食植物,食肉動物又取食食植物的動物。
  • 為什麼小小蝗蟲能成大災?
    即使逆風飛,都能飛100到120公裡,歷史上甚至有蝗蟲群渡大西洋的記載。作為昆蟲,蝗蟲也是小命一條,極其脆弱,因為昆蟲很容易感染致病真菌,死亡率老高了,再者它們還要面臨鳥類小型食肉動物這種天敵的威脅,所以普通情況下生存不易呢。但若是遇到極端氣候條件,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 冥王星到底有什麼可怕之處?它為什麼被踢出了九大行星的行列?
    冥王星有什麼可怕之處呢? 大氣成分 作為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來說都離不開一樣東西,那就是空氣,確切的說是空氣中的氧氣。但是,冥王星上的氣體幾乎全部為氮氣。這是它的一個可怕之處。 轉動速度和方向 行星都是有自轉的特性的,就像我們地球一樣,它是周而復始的自西向東自轉的,而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是一天。
  • 物聯網(14)-如果蝗災來襲,農業機器人有何發揮之處
    這次在東非地區泛濫的蝗蟲,是沙漠蝗蟲。這也是所有蝗災裡最危險、最令人不安的一種:臭名昭著的生物炸彈,頂級的空中殺手,如同空中轟炸機一樣讓人聞風喪膽。蝗蟲群,用一句遮天蔽日來形容,沒有任何問題。在肯亞東北部,僅僅一個蝗蟲群,就有60公裡長,40公裡寬。
  • 4000億隻蝗蟲席捲印巴,平常單獨活動的蝗蟲是怎麼變成蝗災的
    從非洲跨越紅海一直深入亞洲腹地,2年來蝗蟲大軍一路所向披靡,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事情,蝗蟲大軍能飛躍紅海,沙烏地阿拉伯一路經過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從來沒有一次蝗災影響如此的廣,持續時間如此之長,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次蝗災的形成呢?
  • 4000億隻蝗蟲席捲印巴,平常單獨活動的蝗蟲是怎麼變成蝗災的
    今年成災的蝗蟲屬於沙漠蝗蟲,俗稱蚱蜢,主要分布在非洲以北的沙漠地區,原本在沙漠地區生活的蝗蟲因為食物缺少的原因,數量不多,而且大部分處於散居狀態,這種狀態下的沙漠蝗蟲跟咱們平常所見到的蚱蜢沒什麼區別,膽小,羞怯,長長待在一個地方一動不動,就算是碰到同類也會躲避,而且多在夜間活動,對於人類沒有什麼威脅。
  • 蝗災時的蝗蟲不能吃嗎?有人吃蝗蟲和蝗災靠人吃完全是兩碼事!
    有人吃蝗蟲和蝗災靠人吃解決兩碼事,你不會真覺得靠人吃能消滅蝗災吧?太文盲了,一是大規模蝗災蝗蟲有毒,吃多了會死人,其次數量太多,快速吃完一個地方的糧食就飛走,蝗蟲能飛一兩千米高。在沒有現代科技加持的古代,蝗災是無解的。其實吃不吃的真的沒所謂,人類不缺這點蛋白質,主要也還是因為不好捉,現在工業滅蝗普遍還是飛機噴灑農藥,但都集中在前期預防,對這種成規模的流動性大群體是否有效真的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