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蝗災,卻很少聽說其它昆蟲成災的?蝗蟲有什麼特別之處

2021-02-26 酋知魚

日前在印度發生的大規模蝗災讓作為鄰居的我們也開始有點慌了,足足4000億隻蝗蟲,要是過來了那還得了?今年的蝗災的規模堪稱空前,它們從東非開始出發,橫掃南亞越過巴基斯坦並直逼中國邊境。每3000萬到5000萬隻蝗蟲可以覆蓋150公裡,一天吃掉200噸各種植物,而人類作為以耕種為主要謀生方式的物種,對這些區域的人民打擊可謂空前巨大。

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吃草的蟲子那麼多,卻很少聽說有像蝗蟲一樣達到「遮天蔽日,神明震怒」的規模。比如我小時候經常捉著玩的尖頭蚱蜢,其實這也是一種蝗蟲,學名叫稻葉大劍角蝗(Acrida lata Motsch),但是它們似乎就沒有出現過大量成災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

社會性昆蟲的力量大

因為蝗災並不是單純地數量多,它們是真的在「組團推進」。

我們知道昆蟲的體型很小,並不具有智力。但是這些小東西在某些時候卻會表現出類似智能的行為,比如螞蟻可以找到最短的路,白蟻可以建造一座巨大的地下宮殿,蜜蜂能通過跳舞蹈來傳遞蜜源的信息。那這些小東西是如何做到這麼複雜事的呢?

當螞蟻移動時,會釋放信息素,這樣它們就可以「聞著」自己的氣味回到巢穴。在某隻螞蟻在發現食物後,就會回到巢穴並釋放另一種信息素,其它螞蟻接收到信息素後,就知道只要根著這隻螞蟻的氣味走,就能找到食物,這其實是非常簡單的邏輯,對昆蟲的小神經節來說不算困難。

因為螞蟻外出覓食是隨機行走的,所以難免會繞彎路,但是沒關係,當它們傾巢出動後,你會發現蟻群行進的路越來越短,這也就是我上面說的找到最短的路了。

那麼螞蟻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實只是一個特別簡單的小技巧,信息素具有揮發性,在路上留下信息素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弱。而螞蟻不僅要沿著信息素走,還喜歡沿著最新鮮的信息素走,螞蟻在行走時速度非常快,時常會「出軌」,但是沒關係,它們還能聞著隨風飄來的信息素回到正軌上。

那麼如果這條誤闖的路比原來的更短,信息素自然就會更新鮮,其它螞蟻就會選擇這條線路。是的,就這麼簡單,一件看似複雜的事情只需要最簡單的機制就可以觸發,以這樣的方式統籌動作的昆蟲群被稱為真社會性(Eusociality)動物。

社會我蝗哥

那麼蝗蟲呢?它們有點特別,是介於獨行與社會性之間的昆蟲。在數量不多的時候,它們彼此並沒有什麼影響,多數情況下蝗蟲的日子是不好過的,因為昆蟲非常容易感染極致命的真菌,死亡率其實很高。而且還有鳥類等小型食肉動物作為天敵壓制著它們的數量。

但是如果出現一些特別的氣候比如說乾旱,事情就不一樣了。因為真菌的傳播需要較適宜的溫度與較大的溼度,一旦這個枷鎖被打開,蝗蟲的數量就很容易在短時間內瘋狂增長,以這一次的沙漠蝗蟲為例,雌蟲一次可產卵多達100枚,其中只有大約百分之一可以活到成功繁殖,只要壓力稍微低一點點,成長周期就縮短到2個星期,成年率達到10%,數量就會在短時間裡暴增10倍!

而量變會帶來可怕的質變,這是蝗蟲的基因裡埋了一個觸發開關——它們的後腿如果在四個小時內發生過每分鐘數次來自同類的摩擦刺激,就會分泌一種化學物質:5-羥色胺。

其實這就是一種信息素,於是蝗蟲轉變成一種社會性昆蟲。這可就不得了了,它們會集中在一起遷徙,從一盤散沙變為整齊劃一的「怪物」。原理也很簡單,向著信息素更濃的地方移動,而在食物豐富,幼蟲出生多地方信息素會額外濃,所以它們會不斷向著未被吞噬的地方移動,演化為一場可怕的天災。

正如澳洲的大火只能等雨一樣,在規模空前的蝗災面前,人力還是相當有限的,所以只能「消極」等待它們自然消退,比如大雨帶來的致命真菌大流行。就目前我們所知道的信息來看,蝗蟲尚沒有多大侵入中國的可能性,即便如此,我國的專家認為這依然值得保持關注。

我是酋知魚,一條小時候吃過蝗蟲的科學作者,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蝗災,卻很少聽說其他昆蟲成災?蝗蟲有什麼特別之處?
    近段時間,起於東非,禍及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巨大蝗蟲災害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這些蝗蟲所到之處,莊稼荒蕪,數千萬隻的蝗蟲在一天之內就能吃掉200噸各種各樣的植物,這種蠶食方式讓人驚訝不己,同時也為這種驚人的破壞力感到震驚。有人會很好奇,為什麼一直以來都說有蝗災,但是卻沒有聽過其他的昆蟲成災,究竟蝗蟲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 小小蝗蟲,如何成災?這種食物鏈底部生物到底有何可怕之處?
    蝗災,自古有之,可兒時的我一直對這兩個字充滿了不解,小小的蝗蟲,如何能夠成災呢?對於孩童而言,蝗蟲不過是稻田、草地裡捉來的玩物,如果捉得多了,甚至還可以成為一種美食。古時候,受知識水平和技術手段的限制,人們拿蝗災沒有辦法,現在,科技的進步早已今非昔比,可要消除蝗災,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蝗蟲的可怕之處:繁殖位於食物鏈底部的生物之所以能夠將位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搞得焦頭爛額,必然是有過人之處的,而其最大的過人之處就是強大的繁殖能力。一隻蝗蟲很弱小,但是一群蝗蟲就截然不同了。
  • 螞蚱和蝗蟲是一種昆蟲嗎?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
    螞蚱和蝗蟲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兩個詞,一般情況下,大多數都認為螞蚱就是蝗蟲,蝗蟲也是螞蚱。不過,嚴格意義上說,螞蚱和蝗蟲還是有區別的,因為蝗蟲只能代表一部分螞蚱,簡單的說就是蝗蟲是螞蚱的一類。那麼,蝗蟲和螞蚱是如何區分的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上圖為棉蝗,我們這俗稱「蹬倒山」,你們那叫什麼?
  • 蝗蟲危害很大,如果發生蝗災,要如何防治?
    蝗蟲俗稱螞蚱,是農田中常見的一種昆蟲,蝗蟲主要發生在熱帶、溫帶草原和沙漠地區,蝗蟲的食性雜、食量大,喜食小麥、水稻、穀子、玉米、蔬菜的農作物,食物匱乏時豆類、菸草、蘆葦、果樹、林木及雜草的葉子、嫩莖、花蕾和嫩果等等植物都會受到蝗蟲的危害,蝗蟲每天都要吃掉和自己的體重相當的食物,一旦成災,有可能導致糧食顆粒無收
  • 蝗蟲,蝗災與人類
    01 蝗蟲(Locust)的歷史 蝗蟲,俗稱「螞蚱」,屬於蝗科,直翅目昆蟲。全世界範圍內有超過10000個不同的種類,在全球廣泛分布,對環境氣候的適應性也非常強,可以在熱帶、溫帶的草地與沙漠地區快樂地繁衍。
  • 蝗蟲為什麼這麼厲害?
    蝗蟲是直翅目(Orthoptera)蝗亞目(Locustodea)昆蟲的統稱,分布在世界上除南極洲以外的大部分地區,蝗蟲可以粗分為飛蝗(飛蝗科的所有成員)和土蝗(其他蝗亞目成員)。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我國有1000餘種,但是飛蝗只有2個亞種:東亞飛蝗和亞洲飛蝗。
  •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蝗蟲群聚成災奧秘 綠色控蝗成為可能
    新華網北京8月13日電(王瑩)在世界範圍內,蝗災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重大威脅。揭秘蝗蟲聚群成災的原因,是各國科學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課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首次發現和確立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從而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蝗蟲為何聚群成災?
  • 蝗蟲為何成災?因為一種可怕的進化策略
    文/端宏斌這幾天蝗蟲成功的吸引了一部分疫情的關注度,因為數以千億計的蝗蟲正從非洲大陸跑來亞洲,目前已經到了印度,這麼多蝗蟲會不會跑來中國?這很不好說。現在我們正在經歷瘟疫,如果過幾個月再鬧個蝗災,那日子就太慘了。蝗蟲有很多種類,它的俗稱有蚱蜢、草蜢和螞蚱等等,這都是非常常見的昆蟲,我相信每個人都見過。
  • 蝗蟲緣何聚群成災?最新研究:「臭味相投」
    受其「蠱惑」,「欲罷不能」的飛蝗開始成群結隊地聚集,最終釀成毀滅性的蝗災。「這些結果使我們第一次真正認識到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發現不僅可以被應用到基礎研究中,同時也非常有希望應用於野外蝗蟲的治理上。」德國馬普化學生態研究所所長比爾漢森表示。
  •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
    (研究團隊 供圖) 供圖 攝將對蝗災防治產生顛覆性影響中國科學家關於蝗蟲聚群成災研究的最新成果,獲得國際國內學術界高度評價,認為是昆蟲學研究領域一個裡程碑式的、顛覆性的重要突破,並將化學生態學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
  • 我國科學家發現「蝗蟲群聚成災」奧秘,「特效藥」開啟防控新思路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首次發現和確立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該成果已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蝗蟲為何聚群成災?與此同時,作為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飛蝗曾對我國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影響,至今仍然是非洲、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的重要農業害蟲。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真正從科學上對蝗災成因的認識不足百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認為散居和群居蝗蟲是兩個不同的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群居型蝗蟲一旦形成就會導致蝗災發生,蝗群會大規模移動或遷飛導致更大範圍的蝗災發生。
  • 雲南多地發生蝗災:為什麼蝗災總會捲土重來?
    雲南蝗災的是什麼蝗蟲?古籍中記載的蝗災大部分是由東亞飛蝗造成的,飛蝗是蝗蟲中危害最大的,雖然只有一個物種,但有很多亞種。但既然成災就不得不防,我們繼續接著看。蝗蟲是如何成災的?一般而言,蝗災的發生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是數量突然增加;其二是大規模集群。
  • 中國現在為什麼沒有大蝗災了?
    ,有兩種體色,大家應該都見過。這些蝗蟲你平時不認識,這會兒就會被網上瞎傳的圖嚇得跟什麼似的。現在知道了吧,這次非洲蝗災的蝗蟲,長相上並不可怕,個頭也是一般大小。對付一般的、早期的蝗災還可以,真要把它們放到漫天飛蝗那種環境,完全是杯水車薪。那人吃呢?很多人不明白古代蝗災為什麼會餓死人,吃蟲不就行了?那你是不知道鬧蝗蟲的景象是什麼樣的。我爸前兩天跟我聊了聊他小時候北京對外經貿大學一帶的蝗災,那會兒那一帶都是玉米地。遠處飛來一片蝗蟲,落在一片地裡,咔哧咔哧響,過一會兒一起升空,飛向遠方。
  • 東非蝗災蔓延 是誰吹響幾千億隻蝗蟲的「衝鋒號」
    近日,憑藉著驚人的遷徙能力和繁殖能力,幾千億隻蝗蟲從非洲蔓延至中東地區,並直抵南亞進入印巴,逼近我國。引起蝗災的主角就是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蝗科下的成員,它們在全世界範圍內共有1萬多種,在中國有300多種。一隻蝗蟲不可怕,千億蝗蟲卻能摧枯拉朽,蝗災來時,密密麻麻的蝗蟲鋪天蓋地,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這種身披「利甲」的昆蟲何以有如此大的破壞能力?
  • 蝗蟲成災,和田玉雕裡的這些昆蟲卻招人喜愛!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四千億隻蝗蟲也越過印度,到達中國邊境。人禍尚未解決,天災接踵而至,簡直讓人防不勝防。甚至在《中國救荒史》上統計,我國發生過796次蝗災,每一次損失都十分慘重。蝗蟲,這個俗稱螞蚱的小昆蟲,雖然因為蝗災鬧得人心惶惶,但也有它的另一面。
  • 蝗災時的蝗蟲不能吃嗎?為什麼?
    它的出現倒是沒有什麼問題,主要是因為它對糧食的影響最嚴重,所以說這才是我們最擔心的問題。不過,我們還是迎來了一些好消息,那就是根據印度公開數據顯示,4000億沙漠蝗蟲如今已經得到了控制,所以這絕對是一個好消息,但是也有一個不幸運的消息,那就是印度農業部門預測,今年6月蝗災威脅可能加劇。所以說還需要準備下一步的蝗災問題,雖然這是說預測的可能性,但是提前做好準備是沒有什麼壞處的。
  • 4000億隻蝗蟲席捲印巴,平常單獨活動的蝗蟲是怎麼變成蝗災的
    從非洲跨越紅海一直深入亞洲腹地,2年來蝗蟲大軍一路所向披靡,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事情,蝗蟲大軍能飛躍紅海,沙烏地阿拉伯一路經過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從來沒有一次蝗災影響如此的廣,持續時間如此之長,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次蝗災的形成呢?
  • 4000億隻蝗蟲席捲印巴,平常單獨活動的蝗蟲是怎麼變成蝗災的
    從非洲跨越紅海一直深入亞洲腹地,2年來蝗蟲大軍一路所向披靡,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事情,蝗蟲大軍能飛躍紅海,沙烏地阿拉伯一路經過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從來沒有一次蝗災影響如此的廣,持續時間如此之長,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次蝗災的形成呢?
  • 古代常見蝗災,但現在中國為什麼沒有蝗災了?蝗蟲都被吃貨擼了嗎?
    在中國古代,發生蝗災時,人們為什麼不吃蝗蟲呢?困擾中國農民數千年的「蝗災」,為什麼現在很少見了?今天我們就來重點講一講這個問題。蝗蟲俗稱「螞蚱」,蝗蟲的種類非常多,在生物學分類上有一個蝗總科,地球上大約有1萬多種昆蟲屬於蝗總科,分布最廣泛的蝗蟲則是飛蝗。蝗災,通常就是飛蝗所造成的。
  • 蝗災時的蝗蟲不能吃嗎?有人吃蝗蟲和蝗災靠人吃完全是兩碼事!
    雞鴨防蝗是通過人工預測在蝗蟲5、6周齡即若蟲時期(此時蝗蟲剛出土,尚不具備飛行能力未形成外骨骼,更沒有因為群居而產生毒性)此時對雞鴨進行放牧,雞鴨是從小就訓練好的,定時借用哨子一類的轉場,將蝗蟲數量控制在每樣方15隻以下,預防蝗災發生,若是已經形成蝗蟲群雞鴨根本吃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