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時的蝗蟲不能吃嗎?有人吃蝗蟲和蝗災靠人吃完全是兩碼事!

2021-01-08 小虎有話說

雞鴨防蝗是通過人工預測在蝗蟲5、6周齡即若蟲時期(此時蝗蟲剛出土,尚不具備飛行能力未形成外骨骼,更沒有因為群居而產生毒性)此時對雞鴨進行放牧,雞鴨是從小就訓練好的,定時借用哨子一類的轉場,將蝗蟲數量控制在每樣方15隻以下,預防蝗災發生,若是已經形成蝗蟲群雞鴨根本吃不了。

有人吃蝗蟲和蝗災靠人吃解決兩碼事,你不會真覺得靠人吃能消滅蝗災吧?太文盲了,一是大規模蝗災蝗蟲有毒,吃多了會死人,其次數量太多,快速吃完一個地方的糧食就飛走,蝗蟲能飛一兩千米高。在沒有現代科技加持的古代,蝗災是無解的。其實吃不吃的真的沒所謂,人類不缺這點蛋白質,主要也還是因為不好捉,現在工業滅蝗普遍還是飛機噴灑農藥,但都集中在前期預防,對這種成規模的流動性大群體是否有效真的存疑。

養殖的不群聚,蝗蟲群聚時腿會高頻次摩擦,就會激發群居態,而且會變成雜食,為避免被同類吃掉就會同向飛行,從而形成蝗群開始統一行動。可能不準確,大概就是這麼回事。蝗蟲很可怕,跟人類搶口糧,中國人是世界上受蝗災歷史最慘烈的民族。我覺得是對我們民族的侮辱。我覺得說吃蝗災的蝗蟲的人腦子都不太好!那麼多蝗蟲,那麼頻發,全球各地,古今中外,就你能?單從能量傳遞的角度,你沒事吃著玩我不反對,一大群蝗蟲吃了糧食,而你吃蝗蟲,這個過程能量轉化才最多五分之一。

不算你在烹飪過程中消耗的其他能量!先不說有沒有毒,假設這些蝗蟲是能吃的,想靠吃蝗蟲撐過去是有可能的,但不會是所有人。學過高中生物的都知道,能量從生產者傳遞到一級消費者會浪費掉80%以上,原本擁有100%能量的農作物也只是勉強養活所有人,現在想靠只擁有20%能量都不到蝗蟲養活所有人?,這不是開玩笑嗎?還有提到了群居蝗蟲有毒,我只想說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還有人類吃蝗蟲可不都是生吃的,大部分是經過一定烹飪處理的,這個因素也應該考慮進去。

能流計算不能那麼粗淺的理解。能流效率參考的是營養級,不是具體物種和某一時刻的生物質總能量對比。蝗蟲不是只吃農作物。另外如果蝗蟲對農作物的捕食率為100%(全部一網打盡),那麼在短時間內蝗蟲種群生物質能和農作物總生物質能比值為蝗蟲消化系統的同化效率值,而非20%。當然,確實也完全填不夠坑就是了[捂臉]首先蝗蟲捕食率遠遠達不到100%,其次人利用的可食用部分(種子),在植株死掉之後就顆粒無收了,等於其實是相對自然狀態直接減損了很多潛在的生物質,而植株的殘體,人類也無法利用。單純對比蝗蟲的能量和預計收成中穀物的能量,差距肯定是很大的,蝗災是特殊的生態學事件,因為遭蝗災的農田不是自然且穩定的生態系統,要動態計算。當然蝗蟲的營養價值是可以吹的,對於中等發達國家居民來說其實缺的營養往往不是能量物質,然而對非洲兄弟來說那可就完全不一樣了。

鬧蝗災的時候,不管中國外國,不知道有多少災民抓蝗蟲吃,最常見的吃法就是烤或者油炸,也沒見幾個吃中毒了。你過分強調了蝗蟲體內的毒,但同時也說了不能生吃而已,還沒到不能吃的程度吧!還有過敏,查到那個論文完全說明不了問題。吃蠶蛹吃螃蟹海鮮過敏的人有的是,怎麼了,都不能吃?只能說過敏的人少吃不吃罷了。只有最後一點說得有點道理,噴過農藥的蝗蟲不能吃,那抓沒噴過農藥的蝗蟲吃不就得了。

都是睜眼瞎嗎,那邊蝗災年年有人吃蝗蟲呢,到2020年了您費這勁說不能吃了。雞鴨那個報導說的不是吃會飛的蝗蟲;有毒和過敏不是不能吃蝗蟲的重點吧,如果真想吃,經過科學處理還是可以輕易解決這些問題的;另外,也不是所有人吃了都會過敏,饑荒發生,餓殍遍野,什麼都吃,還在乎什麼過敏,不死就行;記得本質原因是蝗蟲經過之處,作物基本不剩,與此相比,吃蝗蟲能提供的食物根本就滿足不了需求;蝗蟲已經成災了,其運動能力和範圍極強,人為捕獲肯定沒問題,但沒有有效迅速的手段,再還沒來得及捕獲完,其造成的糧食減產已經非常嚴重了。

相關焦點

  • 蝗災時的蝗蟲不能吃嗎?為什麼?
    由於4000億沙漠蝗蟲到達印度之後,有概率會東移南下,甚至會進入到我國雲南地區,所以如今控制了,那對我國的影響基本上解除,但是印度也說明了。在6月份的時候,「蝗災」可能會「捲土重來」,那麼我們也必須提前準備下,這不是說一定會來,但是準備是沒有錯誤的。在這麼多的蝗蟲面前,可能不少的人「嘴又不聽話了」,很多人會這樣的一個問題。蝗災時的蝗蟲不能吃嗎?
  • 古代發生蝗災時,為啥災民寧可挨餓也不吃蝗蟲?專家:想吃也不能吃
    在古時候也有這麼一種昆蟲,它的泛濫成災不僅會干擾到生活質量,更多的時候是直接威脅人的生命的,它就是蝗蟲。 我國有記錄的蝗災共有八百多起,最早是在周朝便有記載了。這個蝗災通常有一個現象,它多數是伴著旱災發生的,如此一來靠農作物過活的老百姓的日子就苦不堪言了。
  • 古代鬧蝗災,為啥百姓寧願挨餓也不吃蝗蟲?專家:他們不能也不想
    而我國也是一個蝗災頻發的國家,根據對史實的考查統計,在我國古代,秦漢時期每9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蝗災,到了兩宋則是三年半一次,元朝時更是低至一年半一次,到明清稍有好轉,大概是3年一次,但依然十分頻繁。而到現在,因為科學技術和救災技術的進步,蝗災漸漸已經消失在了我們的視線裡。而蚱蜢蝗蟲甚至還成為了一種獨特的美食,深受一部分人的喜愛。
  • 史書中的「蝗災」,為何中國現在很少見?蝗蟲被吃成珍稀動物了?
    他們用現有的條件和蝗蟲鬥智鬥勇,且不論成效如何,這三種方法還是令人稱奇的!一、古人用火誘捕蝗蟲,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他們從歷朝歷代的蝗蟲季中總結了經驗:蝗蟲喜歡溫暖乾燥之地、喜歡吃植物葉子,古人製作了原始的長杆網兜,點火捕蟲,在《詩經》中有這麼一個記載:「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古人智捕蝗蟲,儘管所捕數量是九牛一毛,但這也顯示了他們的智慧!
  • 蝗災來時,「吃貨」可以消滅蝗蟲?史書記載,豬吃蝗蟲長得很快
    即便是它們飛到不適合其繁殖的地方,依然可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所以蝗災時,場面是非常壯觀和可怕的,遮天蔽日,所過之地莊稼不留。根據經歷過民國時期的老人說,40年代初蝗災來時,站到廚房裡,把鍋蓋打開,再把鍋蓋合上,鍋裡就是一鍋螞蚱了,螞蚱連廚房裡的灶王爺貼紙都吃了。
  • 古代蝗災頻發,為何我國現在卻很難見了?蝗蟲被吃成珍稀物種了?
    蝗蟲,俗稱「螞蚱」,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類型的蝗蟲,其中中國有1000多種,它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其中東亞飛蝗在我國分布範圍最廣,它就是我國蝗災的罪魁禍首。
  • 蝗蟲,蝗災與人類
    蝗蟲屬於為不完全變態昆蟲,在發育過程中經歷卵-稚(若)蟲-成蟲三個階段,而且稚蟲與成蟲相似,只有翅膀有無的分別,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中。而一些蝗蟲種類是雜食性,也吃昆蟲屍體,變態的甚至連同類的屍體都吃。,總結治蝗方法,根據歷史上從春秋至元朝記載的一百一十一次蝗災分析,得到蝗災「最盛於夏秋之間,與百穀長養成熟之時正相值,故為害最廣」的結論。
  • 史書中的蝗災,中國現在為什麼很少見了?蝗蟲被吃成珍稀動物了?
    在中國古代,發生蝗災時,人們為什麼不吃蝗蟲呢?中國現在為什麼沒有「蝗災」了呢今天我們就來重點講一講這個問題。蝗蟲俗稱「螞蚱」,蝗蟲的種類非常多,在生物學分類上有一個蝗總科,地球上大約有1萬多種昆蟲屬於蝗總科,分布最廣泛的蝗蟲則是飛蝗。蝗災,通常就是飛蝗所造成的。
  • 古代常見蝗災,但現在中國為什麼沒有蝗災了?蝗蟲都被吃貨擼了嗎?
    在中國古代,發生蝗災時,人們為什麼不吃蝗蟲呢?困擾中國農民數千年的「蝗災」,為什麼現在很少見了?今天我們就來重點講一講這個問題。蝗蟲俗稱「螞蚱」,蝗蟲的種類非常多,在生物學分類上有一個蝗總科,地球上大約有1萬多種昆蟲屬於蝗總科,分布最廣泛的蝗蟲則是飛蝗。蝗災,通常就是飛蝗所造成的。
  • 說吃蝗蟲的醒醒吧!群居蝗蟲是有毒的,不能依靠吃來解決物種入侵
    近日,印度爆發的蝗災可謂是讓全世界都為之擔憂,如果不加以控制,這些蝗蟲甚至有可能進入中國,一些中國網友笑稱,這些蝗蟲,也就是俗稱的蚱蜢,是可以拿來吃的,「如果它們敢來中國,我們就把它們吃光。」因為在中國古代也確實有吃蝗蟲的先例,甚至現在仍然有人吃蝗蟲,因為蝗蟲怎麼說也是一種高蛋白的昆蟲。
  • 蝗蟲被古人奉為蝗神,當蝗災來臨時,老祖宗們都是怎麼應對的
    可這新一年的起始,國人卻著實承受了太多:新冠病毒令我們談蝙蝠而色變,而另外一位賣相同樣不太漂亮的客人——蝗蟲,正從東非鋪天蓋地向世界各地進擊。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判斷,本次非洲蝗災規模之大,是二十五年一遇。當然,綜合了氣溫、季風和地理屏障等因素進行考量後,專家們得出結論——我國不會受蝗災的波及——總算給群眾吃了一顆定心丸。
  • 蝗蟲的前世今生,蝗災的治理,非洲蝗蟲為什麼飛不過來?
    之後在《呂氏春秋》《審時篇》《禮記·月令》也有"蟲蝗為災"的記載,約在宋以後,蝝改稱"蝻",合稱蝗蝻,沿用至今.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除蝗疏》統計了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蝗災的次數,指出春秋294年中共發生蝝災111次。
  • 蛙類鳥類都是蝗蟲的天敵,為何蝗災來的時候依然無法阻止?
    「蜂群滅蝗」也常見給力場面,北宋熙寧六年(1073)遼國南部蝗災時,就有過「蜂食蝗」的記載。崇禎十五年(1642)東明縣蝗災,也是黑壓壓的蜂群斜刺裡殺出,把恐怖的蝗蟲「殺」得無影無蹤,救了全縣百姓……「天敵」如此有效,放在科技落後的古代社會,也讓人們在蝗災時多了指望。
  • 高考地理考點 : 從東非蝗蟲肆虐看蝗災
    當下,來勢洶洶的蝗群正在逼近中國,雖然我國有著天然的高原山脈作為屏障,但同樣是不能掉以輕心的。   熱點解讀   以熱點事件為背景,以區域地理為載體考查發生蝗災地區的氣候特徵、蝗災形成的原因、蝗蟲的生長習性、蝗災產生的危害、蝗災的防治。
  • 敘詭筆記|1644年蝗災:蝗蟲竟然「環抱人而蠶食之」
    《新唐書》可能有人會感到困惑,既然蝗蟲為害如此之大,為什麼農民不抓緊撲殺之,反而祭拜之,而姚崇的滅蝗主張還會招致反對意見呢?其實原因就在於倪若水和盧懷慎說的「天災」。《籜廊瑣記》三、蝗蟲下酒是美味當然,上述各種祈求神靈或清官發威,縱使能「消滅」蝗蟲,也是百分之百的巧合使然。編出這些故事,無非是文人們不失機會地教化人心。而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僅僅靠這些是沒有用的,還是姚崇的方法最正確,那就是主動滅蝗和驅蝗。
  • 靠吃貨治蝗可行嗎?答案是——群居蝗蟲有毒!
    幾個月來,非洲和亞洲部分地區都遭受蝗災。儘管印度蝗災已經基本結束,但非洲的蝗蟲卻似乎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面對這樣的新聞,有人甩出了「吃貨治災」的老思路,調侃道:「蝗蟲要是敢來,我們就起鍋燒油,吃絕它。」然而蝗災真的可以靠吃貨解決嗎?
  • 蝗蟲不是在天上飛嗎,怎麼用鴨子去吃呢?鴨子能滅蝗蟲嗎?
    鴨子治理蝗災靠譜嗎?答案是肯定的。蝗災在我國古代就發生過多次,在科技落後的古代,人們沒有農藥、沒有無人機,所以蝗災的遏制成了一個大問題。
  • 印巴蝗災有多恐怖?蝗蟲聚集後變「喪屍」,「戰鬥雞」也束手無策
    目前從印度傳來了好消息,據《印度時報》報導,在受災最為嚴重的拉賈斯坦邦,除零星地區外,該邦災情已完全可控。印度此次蝗災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拉賈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導致40萬公頃面積農作物減產或絕收。中國農科院專家稱,沙漠蝗災通常每年5、6月份才會在印巴等國爆發,今年提前了好幾個月,是因為去年較嚴重的蝗災使很多蝗蟲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交界處留下了蟲卵,目前發生的沙漠蝗災是由當地留下的蟲卵孵化形成的。按照專家的意思,很多蝗蟲還處於「幼年階段」,還沒發育成完全體,所以危害沒有達到極值。
  • 蝗蟲最怕什麼?為什麼會發生蝗災?
    在2020年的年初,長寬大約50公裡的蝗蟲大軍從東非出發,開始向亞洲蔓延。目前,蝗災已經肆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蝗蟲所到之處,一片狼藉,大量的農作物被啃食破壞,甚至導致一些非洲國家可能會出現糧食危機。據統計,蝗蟲數量已經達到了4000億隻,這是目前全球人口總數的51倍。
  • 蝗蟲能吃麼?
    蝗蟲到底能不能吃,這需要看品種和時間了。據統計,蝗科有859種,能入藥供食用的主要是東亞飛蝗和中華稻蝗這兩種,兩種蝗蟲營養豐富,肉質鬆軟,鮮嫩,味美如蝦,它倆可是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以及碳水化合物與昆蟲激素等活性物質,另外還有維生素A、B、C和磷、鈣、鐵、鋅、錳等微量元素,另外蝗蟲不但美味還有治病功能,有暖胃肋陽,健脾消食,祛風止咳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