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俗稱螞蚱,在農村很廣泛,一般認為它是害蟲,但也無法根除,一旦遇到適合大量繁殖的氣候,就會迅速繁殖。然而蝗蟲有個可怕的特性,就是一旦同一區域蝗蟲的數量達到一定值後,它們就會朝著一個方向猛飛,就跟遷徙一樣。而且一邊遷徙,一邊繁殖,越來越多。於是蝗災就來了。
即便是它們飛到不適合其繁殖的地方,依然可以「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所以蝗災時,場面是非常壯觀和可怕的,遮天蔽日,所過之地莊稼不留。根據經歷過民國時期的老人說,40年代初蝗災來時,站到廚房裡,把鍋蓋打開,再把鍋蓋合上,鍋裡就是一鍋螞蚱了,螞蚱連廚房裡的灶王爺貼紙都吃了。因此這樣的蝗災, 無論用什麼農藥,都滅不了,它們碾壓式飛過,無論河流或者村莊,都擋不住它們,會直接撲過去的。
唐朝前半期,是一個跟蝗蟲從始至終作鬥爭的時代。有一則「唐太宗吃蝗蟲」的故事:貞觀二年,京城長安大旱,蝗蟲四起。唐太宗詛咒蝗蟲道:「百姓把糧食當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莊稼。」拿起蝗蟲就吃,周圍的人忙勸道:「不能吃啊!」太宗說道:「我真希望它把給百姓的災難移給我一個人!」於是就把蝗蟲吃了。
開元三年,蝗蟲遮天蔽日,宰相姚崇主張撲殺蝗蟲,唐玄宗剛剛登基,拿不準主意,很多大臣都不主張撲殺。認為這是上天的示警,任其發展比較好,所做的只是燒香磕頭,希望蝗蟲儘量快點走。當然這是迷信了。
北宋祥符九年,黃河兩岸受蝗災影響顆粒無收,莊稼受到嚴重破壞。某次早朝,王欽若拿著一隻死螞蚱對真宗說:「皇上,我們的誠意已感動上蒼,現在各地的蝗蟲都跳到河裡淹死了,相信用不了太長時間,這場災難就結束了。」宋真宗大喜。次日早朝,只見遮天蔽日的蝗蟲湧入皇宮,蝗蟲在金鑾殿龍椅上歡呼雀躍……。
明朝崇禎初期,蝗蟲肆虐,徐光啟給皇帝上《除蝗書》,裡面有一部分內容,提到了讓「吃貨」消滅蝗蟲,節選其中幾句如下:
蝗可和野菜煮食,曝亁可代鰕米,盡力捕之既除害又佐食,何憚不為?崇禎辛巳,嘉湖旱蝗,鄊民捕蝗飼鴨,鴨極易肥大,又山中人畜豬不能買食,試以蝗飼之,其豬初重二十斤,旬日肥大至五十餘斤……。
上面的意思,是說蝗蟲可以和野菜混到一起煮著吃;曬乾後可以當蝦米吃,盡力撲殺蝗蟲可以除害又可以得到食物。崇禎年間,農民捕殺蝗蟲餵鴨子,鴨子很容易長得又肥又大。用蝗蟲餵豬,十天長30多斤,太快了。
清朝嘉慶、鹹豐年,蝗災肆虐。嘉慶曾寫詩罵大臣:
內外諸臣盡紫袍,何人肯於朕分勞。
玉杯飲盡千家血,銀燭燒殘百姓膏。
天淚落時人淚落,歌聲高處哭聲高。
平時漫說君恩重,辜負君恩是爾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