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虐巴基斯坦的蝗蟲,又叫沙漠飛蝗,發源地在東非地帶。正所謂百因必有果,它的泛濫要從萬惡之源的全球氣候變暖說起。
全球氣候變暖,使得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升華,在空中形成大量的水蒸汽,一經冷凝,於是在2019年的冬天,東非就出現了連續三個月個大暴雨,在這樣的氣候下,使得沙漠飛蝗的數量呈爆炸指數性增長。
這支飛蝗大軍從東非出發,沿途經過紅海,中東,南亞,目前到達巴基斯坦,這個時候飛蝗的數量已達4000億隻。
蝗蟲大軍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途徑國家大多糧食大幅度減產,甚至部分國家出現饑荒,其中印度就因為這場蝗災,使得他們的軍糧損失殆盡,印度政府急於向巴基斯坦停戰求和。
如何治蝗已成為巴基斯坦的重中之重,這段時間網上都在流傳若干年前河北牧場用雞治蝗的經典案例,很多人也就都想,要不要空運「戰鬥雞」大軍過去,然而巴基斯坦為什麼不用雞呢?
有人認為巴方(下文的巴基斯坦都用巴方,巴國來代替)的雞不夠用,河北牧場治蝗的時候,號稱「戰鬥雞」的牧雞,一天能吃70隻蝗蟲不在話下。
但是面對4000億隻恐怖的沙漠飛蝗,筆者粗略算下,這得需要57.14億隻雞,這麼細想想,巴方確實很難拿出這麼多隻雞,還是「戰鬥雞」,巴方拿不出來沒關係,還有它老鐵中國啊,中國一個大型養雞場都有上億隻雞呢,幫巴方空運個幾十億隻不難。
既然不缺雞,那為什麼還不用雞呢?
如果真把一日吃70隻蝗蟲的「戰鬥雞」空運到巴國,那些雞除了不能把蝗蟲消滅乾淨,還會表示:「我盡力了,我太難了,臣妾做不到啊!」
要是仔細看過河北牧場治蝗案例和視頻,不難發現,河北的用雞治蝗,治的是什麼蝗?那些雞吃的八成都是蝗蟲的若蟲形態。而肆虐巴國的沙漠飛蝗,是成蟲形態。
若蟲和成蟲的區別是什麼,若蟲可以理解為蝗蟲的青春期,成蟲就是成年人形態了,若蟲形態的蝗蟲,飛得沒有成蟲的高和遠,外殼沒有成蟲硬,但是若蟲在地面上蹦躂得比成蟲勤。
雞吃蟲子都是在地上叨著吃,只有鳥才會飛起來吃,再野的雞,也就能飛過平房房頂吧,飛得還挺費勁的。
所以說面對成蟲形態的沙漠飛蝗,即便是「戰鬥雞」,想逮住它們也不容易吧。這也是為什麼印度也沒辦法治理蝗災的原因之一,印度不缺雞不假,但是印度的雞多半都是吃了激素吃了激素長大的肉雞,這種肉雞本身自己就一身病,就更不能治蝗了。
所以說對於泛濫的蝗蟲,要麼就噴灑農藥,要麼就用比雞能吃的鴨子去對付他們,其實最好的辦法是人工築巢,吸引鳥類,經實例驗證,利用鳥類治蝗的效率才是最高的,而且專治各種猖獗的成蟲飛蝗。
總之就是不要用雞,大量轉運雞,除了會增加禽流感的風險,剩下的沒啥好處。
之所以這4000億隻沙漠蝗能夠聚在一起,「團結一致」地製造災害,最大的原因就是「蝗蟲效應」,那麼蝗蟲效應是什麼?
沙漠蝗蟲的腸道裡會產生愈創木酚,會將蝗蟲所蠶食的植物裡的物質分解。過程由一種腸道細菌Pantoea agglomerans進行。愈創木酚是其中造成蝗蟲成群的費洛蒙裡的化合物之一。
在這裡筆者需要解釋一下,費洛蒙是一種信號素,信號素就是使這些蝗蟲「團結一致」的主要來源,而愈創木酚是一種刺激性有毒物質,易揮發。
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可想而知,4000億隻蝗蟲一起散發這種物質,足以能夠讓「戰鬥雞」,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天敵,望而卻步,有所忌憚了。
既然來自東非的沙漠蝗蟲這麼猖獗,那麼這個災害會不會殃及中國?
筆者認為大概率不會。
巴基斯坦跟中國新疆,可是隔著雪域高原的,就算這群蝗蟲意志力強大,忍著寒冷飛過了這道屏障,咱們中國成熟豐富的治蝗經驗,也不會讓它們存活的,要知道咱們國家從上世紀60年代之後,就再也沒有大規模蝗災了,再者,這種蝗蟲的壽命在3個月左右,這些在巴基斯坦的蝗蟲,很多從東非出來也快3個月了,已經到了強弩之末。
衷心地希望巴基斯坦能挺過這次蝗災,更加希望人類對地球好一點,對大自然敬畏一點,除了蝗災,再看看新冠病毒,西歐的大洪水,美國的流感,顯然做了什麼遲早都是要還的。不要等到毀滅的時候,只能無力地聽著來自地球大自然嘲諷:「百因必有果,你的報應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