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太逆天了:群居就變態,雌蟲還能自己生娃

2020-09-16 話癆醬紫鴨

2020年2月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

向全世界預警

要高度戒備正在肆虐的蝗災

警惕糧食危機

這場始於東非、波及歐亞的蝗災

已經讓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

的農業完全停滯

肯亞70年沒見過這麼猛的蝗蟲

整個東亞都陷入蟲蟲危機

甚至印度和巴基斯坦都聯手抗蟲了

地球上有一萬多種蝗蟲

會造成蝗災的有300多種

禍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全世界常年發生蝗災的面積

達4680 萬km2

相當於2.7個俄羅斯

禍及全球1/8的人口

相當於0.7個印度

我們需要關注的有兩種蝗蟲

危害性最大的蝗蟲,蝗中皇

沙漠蝗主要在非洲、南亞肆虐

沙漠蝗特別能飛

每天能飛100~200公裡

飛行高度能到2000米

最大能擴散2800萬km2

而整個非洲的面積也才3020萬

現在正在非洲和印巴肆虐的

就是這波沙漠蝗

那沙漠蝗會飛過高海拔寒冷地區過來吃吃吃嗎?

答案是: 不太可能!

受近期氣流等氣象因素影響

沙漠蝗也不大可能從巴基斯坦往東走

況且,在巴基斯坦的蝗蟲已開始交配產卵

不會再大規模長距離飛行了

等四月份下一代蝗蟲長起來

那時的氣象條件又更不適宜向東飛了

分布範圍最廣的蝗蟲,蝗中王

沙漠蝗是外地蟲

飛蝗才是中國蝗災的主要災星

我國最早在《春秋》中

記錄了公元前707年的蝗災

從西周末年到新中國成立

蝗蟲兩三年一小災

五七年一大災

禍害了中國幾千年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

才幹掉了大型的蝗災

無論是沙漠蝗還是飛蝗

都特別能吃

每隻蝗蟲

每天能吃掉自己體重的糧食

成災的蝗群能達到數十億隻

400億隻蝗蟲的蝗群

一天就能吃掉8萬噸糧食

相當於40萬人一年的口糧

蝗蟲卵喜歡溫暖乾燥的環境

產卵的時候

雌蟲會把肚子埋進沙土裡

把蟲卵「種」進去

一次能產幾十上百隻蟲卵

溫度達到25度以上時

蟲卵兩周之後就能孵化

孵出來的蝗蟲寶寶叫做蝗蝻

沒翅膀不會飛只能跳啊跳的

二十幾天就成年了

翅膀硬了能飛了

蝗蟲最可怕的是它會變態

數量少的時候

蝗蟲是散居型的

弱小可憐無助危害小

但一旦蝗蟲聚集到一定數量

就會變態成群居型蝗蟲

顏色變黑食慾大增飛得更高更遠

而且生育能力更強

形成極有攻擊性的蟲群

並繼續壯大下去

就像中了喪屍病毒一樣

蝗蟲糞便會揮發信息素

散發出「大爺來玩啊」的群聚信息

引誘附近的蝗蟲過來

越是成年蝗蟲的糞便越誘蟲

蝗蟲大腿上有大量觸覺感受器

猛戳大腿4小時之後

散居型蝗蟲就會像群居型一樣

所以蝗蟲變態的整個過程就是

聞屎——戳大腿——群租

水、旱、蝗是中國古代三大災

而且經常禍不單行

旱災之後常發生蝗災

蝗災過處

牛羊皆盡餓殍遍地

瘟疫隨之發生

災民暴動朝廷鎮壓

兵災又起來了

最初,古人認為蝗災是德行有虧的報應

皇帝修德就不會有蝗災

有大蝗災的時候

群臣會逼皇帝發「罪己詔」

《後漢書》裡說

有德行的地方

蝗蟲過境卻不傷作物

蝗災太可怕,根本打不贏

古人就修了蝗神廟

把蝗蟲當神來拜

也求神驅逐蝗蟲

南宋抗金名將劉錡

就被人們封為

「蟲王劉猛將軍」

修了不少劉猛將軍廟

當然也有正經辦事兒的

詩經《小雅·大田》裡就寫了

「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就是用火燒治蝗災

我國有世上最早的治蝗手冊《捕蝗法》

明代徐光啟編著的《除蝗疏》

還非常科學地研究了

蝗蟲的生活習性

有針對性地治蝗

認為治蝗要從蟲卵抓起

古代很多官僚不敢治蝗

怕惹怒上天

卻也有不少官僚提出有效的治蝗手段

唐玄宗的宰相姚崇

力主利用蝗蟲的趨光性

把它們引到火堆裡燒掉;

宋代朱熹治蝗災的時候

重金懸賞百姓抓蟲

大蝗一鬥給錢一百文;

唐代還鼓勵大家吃蝗蟲

研究怎麼入藥;

明末的農民會用蝗蟲餵鴨、餵豬

南京板鴨就是蝗蝻飼養

肉質相當肥美

這次蝗災讓

「蝗蟲剋星珍珠雞」火了

網友們發現

原來我國有「牧雞治蝗」的神奇舉措!

國家免費發雞苗

讓河北、新疆等地的牧民牧雞吃蝗

一隻訓練好的戰鬥雞

一天能吃70多隻蝗蟲

等150天後

吃純天然蝗蟲長大的珍珠雞

也剛剛好長成了最好吃的樣子

生態產業鏈相當完美

還有大名鼎鼎的粉紅椋(liáng)鳥

小小一隻椋鳥一天能吃一百多隻蝗蟲

是滅蝗主力軍

我們也想方設法引入椋鳥

有一次椋鳥繁殖期趕上國道施工

為了保護椋鳥

施工暫停了一個月

只為了等它們孵完寶寶

那這次沙漠蝗如果飛過來

我們可以靠牧雞和椋鳥吃掉嗎?

想多了

首先小雞們主要吃的是未成年的蝗蝻

成年長翅膀的蝗蟲

它們追不上

而且雞的食量貌似挺大

但在數百億蝗蟲面前

就像用小勺子舀海水

我們哪有那麼多雞嘛!

野雞吃不盡

春風吹又生

而且蝗蟲在變成群居型之後

就會揮發苯乙腈

鳥類特別討厭這個味道

聞到就不會吃它們了

如果非要吃

蝗蟲還會釋放出有毒的氫氰酸

誰吃毒誰,誰還敢吃?

所以牧雞和椋鳥之類靠吃治理的方案

……

靠人吃就更不可能了

首先你的戰鬥力並不如雞

雞會自己抓蝗蟲吃

你還要別人抓好冷鏈配送到你門口

其次鳥都不愛吃的變態蝗蟲

你確定能合你胃口?

氫氰酸中毒就問你怕不怕

而且沙漠蝗一路從非洲飛過來

鬼曉得它吃過什麼

沙漠蝗算入侵物種

萬一讓你異體蛋白過敏了呢?

現在市面上賣的食用蝗蟲

一般都是養殖的

野生蝗蟲勸你別進嘴

所以我們該慶幸

這次的沙漠蝗基本飛不過來

被「吃掉」的蝗災

歷史上倒是真有記載

貞觀年間遭遇蝗災

唐太宗在田裡抓了只蝗蟲

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 」

然後就把這隻蝗蟲給吞了……

史書上記載

那一年雖然有蝗蟲

但是沒有成災

蝗災是被李世民吃掉的?

不管你信不信

新中國成立之後

農林專家們提出了

「改造蝗蟲發生地,根除蝗害」的理論

改治並舉

一邊改造蝗區孳生地

讓蝗蟲生不出來

一邊用化學、生物等手段防治蝗災

讓蝗蟲活不下去

化學手段就是噴殺蟲劑

從空中噴殺蟲劑效果最好

能對飛行中的蟲群精準打擊

生物技術也在迅猛發展

牧雞椋鳥就是一種生物防治手段

還有研發蝗蟲病原微生物

比如會讓蝗蟲生病的真菌、病毒、微孢子

還有通過研究蝗蟲信息素

做蝗災的監測和預警等等

還有多種只針對蝗蟲

卻不傷害鳥類和環境的生物農藥

也在努力研發改進中

這幾十年來

我國地區性的小蝗災頻發

但沒發生大蝗災

我國的治蝗水平在世界前沿

還經常給鄰居們幫忙聯合治蝗

這次就派了專家去巴基斯坦幫忙

這次非洲沙漠蝗災

受災國都得到了國際援助

相信曙光就在不遠處了

所以別想著出張嘴幫忙治蝗災了

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操心

吃蟲免談,吃魚就好

相關焦點

  • 集體生活影響腦 群居蝗蟲變大頭
    科學家發現,與獨居蝗蟲相比,群居蝗蟲的大腦比前者大許多。然而根據一項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卷》上發表的研究結果,與獨居蝗蟲相比,群居蝗蟲的大腦居然也比前者大許多,這說明群體生活方式會對生物的腦結構產生顯著影響。 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報告說,沙漠蝗蟲平時喜歡單獨生活,但有時也會成群結隊地遷徙,形成遮天蔽日的蝗災。
  • 醒醒吧,群居蝗蟲有毒!
    儘管印度蝗災已經基本結束,但非洲的蝗蟲卻似乎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面對這樣的新聞,有人甩出了「吃貨治災」的老思路,調侃道:「蝗蟲要是敢來,我們就起鍋燒油,吃絕它。」然而蝗災真的可以靠吃貨解決嗎?並非任何蝗蟲都能吃事實上,吃蝗蟲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蝗蟲可食可藥用,古已有之。
  • 說吃蝗蟲的醒醒吧!群居蝗蟲是有毒的,不能依靠吃來解決物種入侵
    近日,印度爆發的蝗災可謂是讓全世界都為之擔憂,如果不加以控制,這些蝗蟲甚至有可能進入中國,一些中國網友笑稱,這些蝗蟲,也就是俗稱的蚱蜢,是可以拿來吃的,「如果它們敢來中國,我們就把它們吃光。」因為在中國古代也確實有吃蝗蟲的先例,甚至現在仍然有人吃蝗蟲,因為蝗蟲怎麼說也是一種高蛋白的昆蟲。
  • 答案是——群居蝗蟲有毒!
    儘管印度蝗災已經基本結束,但非洲的蝗蟲卻似乎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面對這樣的新聞,有人甩出了「吃貨治災」的老思路,調侃道:「蝗蟲要是敢來,我們就起鍋燒油,吃絕它。」然而蝗災真的可以靠吃貨解決嗎?並非任何蝗蟲都能吃事實上,吃蝗蟲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蝗蟲可食可藥用,古已有之。
  • 從獨居到群居,從溫順到兇猛,是什麼讓蝗蟲「黑化」?
    >請輸入圖片描述獨居紳士到群居惡魔的轉變首先,外形天差地別,獨居的蝗蟲,外形成棕綠色,行動緩慢,而群居的蝗蟲身體顏色變成了黑色和黃色,身體也變得更加強壯;其次,性格大變,逐漸黑化,一開始性格溫順,動作悠閒,群居後,異常兇猛具有攻擊性,一群蝗蟲動作一致,步調一致,到一地吃光一地,一旦有的蝗蟲落後,也會被其他蝗蟲吃掉
  • 可在獨居與群居兩種生活方式轉變的沙漠蝗蟲,這一技能影響了後代
    沙漠蝗蟲能夠在獨居與群居這兩種生活方式中來回的「切換」,這樣的習性,使得沙漠蝗蟲有著個性化的特點。對於什麼時候獨居,什麼時候群居,這與沙漠蝗蟲當時所處的環境狀況有著十分緊密地聯繫。在綠色植物生長繁盛的時期,由於食物的充足,這個時候沙漠蝗蟲會以獨居的方式生活。
  • 蝗蟲為什麼這麼厲害?
    蝗蟲雄蟲可發音,是靠後足腿節與前翅外緣相互摩擦,發出類似響尾蛇的譁啦聲,但少數無翅或翅十分退化的種類發音器。蝗蟲的繁殖力特別強,一次能產卵60-80個。產卵的時候,會把肚子插入土地中,在地表完全找不到它。蝗蟲是不完全變態昆蟲,包括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蝗蟲的若蟲被稱為跳蝻,不會像蝴蝶一樣變成蛹。
  • 動物的變態和人們常說的變態一樣嗎,你知道變態的動物有哪些
    所謂變態是指某些動物在幼體發育為成體的過程中,身體的外部形態,內部生理結構以及生活習性所發生的一系列顯著的變化,在動物界中昆蟲類的許多動物都要經過變態過程才能發育成成體。此外兩棲動物中的蛙類也要經過變態過程才能從蝌蝌變為成熟的蛙。
  • 世間最變態的生物是什麼?是蝴蝶!最殘忍的生物呢?還是蝴蝶!
    因為雄蟲交尾結束後就會當場暴斃,這事兒往往會發生在它們羽化的當天;雌蟲儘管能多活幾天,但產卵完成後,也會立刻暴斃……關於這一點,咱們的「御用美工」柯雪妹問了我一個致命的問題:所以蜉蝣上岸長個翅膀幹啥,生完就死,那直接「水下作業」不就行了嗎?
  • 比沙漠蝗蟲更恐怖的生物入侵,一夜之間吃完果園,樹葉上都是子孫
    談起外地人生物入侵,很有可能大伙兒近期最擔憂的便是沙漠蝗蟲了。據有關新聞報導,因為氣候等緣故,東非地區的沙漠蝗蟲的總數,很有可能規模性提升。新的一輪沙漠蝗蟲即將再一次侵蝕非州。但是,還行。沙漠蝗蟲現階段來不上在我國。
  • 動物所在蝗蟲群體防禦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人們發現群居動物個體從形態、顏色和行為等方面表現得更加容易暴露自己,如具有更鮮亮的色彩等。這種現象被稱為「警告」信號(Aposematism),如顏色、氣味、味道和聲音等信號往往與它們含有的有毒物質關聯,誘發捕食者學習迴避特定信號的行為,甚至有些捕食者進化出天生就迴避某些警告信號的行為。
  • 為什麼小小蝗蟲能成大災?
    (據《中國林業發布》)蝗蟲是一種晝出夜伏的昆蟲,體格在昆蟲界都不算小,但它的性格其實是屬於悶騷型的,平時離群索居,內斂甚至害羞得很,但蝗蟲號稱昆蟲界的「大胃王」,一隻成年蝗蟲每天進食量能達到自己體重的3倍多!什麼概念呢?好比一個正常體重的成年人一天吃掉200多斤糧食!這能把開吃播的大胃王們刷出去幾十條街呢。
  • 高考地理考點 : 從東非蝗蟲肆虐看蝗災
    2019年年底至2020年初,起源於非洲東部衣索比亞、肯亞和索馬利亞的沙漠蝗災爆發,此次沙漠蝗蟲的爆發是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25年來最為嚴重的蝗蟲災害。   據悉,蝗蟲群飛過紅海進入歐洲和亞洲,目前已經到達了巴基斯坦和印度。
  • 一隻蝗蟲20斤,這種鳥一天能吃180隻蝗蟲,它也搞不定
    蝗蟲泛濫的南達科他州米歇爾市,開辦了玉米展覽,一位名為託馬斯·赫爾西的農民也想參加這次展覽,但家裡的玉米被蝗蟲吃光了,心靈手巧的他製作了一隻鐵蝗蟲,用這隻鐵蝗蟲辦了展覽,並收取每人一美分的門票費,並因此賺了錢。
  • 科普:千億蝗蟲逼近我國,說說蝗蟲那點事
    說到蝗蟲,可能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螞蚱,其實螞蚱是蝗蟲的一種。這兩天非洲鬧蝗災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昨天報導據說已經達到了3600億,大家可能還在想像3600億隻蝗蟲是什麼概念,我們來看幾張圖片。蝗蟲過處遮天蔽日、顆粒無收,雖然現代社會對於滅殺蝗蟲有各種各樣的辦法,但是當蝗蟲達到一定數量級的時候,依然讓人談「蝗」色變。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近年來,俄羅斯、北美和南美也遭遇到當地蝗蟲的襲擾。在世界範圍內,蝗災仍然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重大威脅。  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是真正在科學上對蝗災成因的認識不足百年。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Uvarov,1921)發現飛蝗之所以能成災是因為蝗蟲可以從低密度的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的群居型,他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Uvarov,1921)發現飛蝗之所以能成災是因為蝗蟲可以從低密度的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的群居型,他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把散居和群居蝗蟲認為是兩個不同的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
  • 蝗蟲為何成災?因為一種可怕的進化策略
    文/端宏斌這幾天蝗蟲成功的吸引了一部分疫情的關注度,因為數以千億計的蝗蟲正從非洲大陸跑來亞洲,目前已經到了印度,這麼多蝗蟲會不會跑來中國?這很不好說。現在我們正在經歷瘟疫,如果過幾個月再鬧個蝗災,那日子就太慘了。蝗蟲有很多種類,它的俗稱有蚱蜢、草蜢和螞蚱等等,這都是非常常見的昆蟲,我相信每個人都見過。
  • 蝗蟲大規模活動,是不是和蜜蜂一樣裡面有一隻蝗蟲王?答案來了
    1.蜜蜂的生活方式2.蝗蟲的生活方式3.蝗蟲依靠什麼來進行群體生活蜜蜂的生活方式對於蜜蜂來說我們都知道,蜜蜂屬於高度社會化的群居昆蟲,屬於無脊椎動物中社會化群居程度最高的昆蟲,其生活方式是群體生存,獨立的個體並沒有生存能力。
  • 《除蝗疏》再更新與蝗蟲型變
    在Uvarow提出蝗蟲變型理論前,蝗蟲的兩個型曾被分為兩個種,由此可見兩種型之間的不同。蝗蟲型變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是防治蝗災的理論基礎。蝗蟲的型變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可分為外部因素(環境)和內部環境(生物小分子)。總的來說就是由於環境的改變而引起內部發生一系列的生理化學變化,從而導致蝗蟲表現型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