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蝗疏》再更新與蝗蟲型變

2021-01-09 Y三十三月

除蝗疏再更新與蝗蟲型變的思考

我國最早出現蝗蟲的記載是在《呂氏春秋·孟夏紀第四》:「行春令,則蟲蝗為敗」,最早記載蝗災的是《春秋》中記公元前594年也就是魯宣公十五年:「冬,蝝生,飢「。而詩經中也有對蝗蟲的描述,稱其蟄蟄兮。到了後代紙張的出現後對於蝗蟲的記載更為全面,如:貞觀二年六月(628年),京畿旱…蝗食稼;鹹豐六年(1857年),…武昌飛蝗蔽天… ;1960年的蝗蟲災害事件成的大饑荒。上引魯桓公五年至光緒三十三年止的2614年間據統計發生蝗災508次。從地理分布上看黃河流域436次,佔85.82% ;長江流域69次,佔13.57% ;華南西南3次,佔0.58%。現在,蝗蟲重災區是新疆。在我國為害的蝗蟲有三種即東亞飛蝗、亞洲飛蝗、西藏飛蝗。

《除蝗疏》提到的治蟲方法包括:1.扑打法,百姓使用竹竿等長形工具將蝗蟲扑打;2.掩埋法,將蝗蟲引入大坑中集中力量掩埋;3.火殺法,在天黑時點燃篝火把大量蝗蟲吸引而來,4.掘蟲法,讓民眾去捕殺蟲卵。到了1951年,馬世俊院士走遍我國蝗災多發地帶,其團隊猜想蝗蟲可能來自東北,當時的東北部分地方人跡罕至。其團隊發現東北的土壤肥沃且部分溼地,因此成了蚊蟲絕佳的產卵地。

於是便有了東北的大屯墾時代,在農墾的同時,治理蝗蚊。因此除蝗疏也就得到了相應的科學的更新,比如1.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2.使用農藥;3.提高耕作和栽培技術,達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變作物的布局,減少蝗害,達到了「限制」蝗災的效果。現在的治理蝗蟲的農藥類型有:有機磷藥(馬拉硫磷、敵敵畏),菊酯類農藥(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昆蟲生長調節劑(卡斯克),混配的農藥(快殺靈)和菸鹼類藥物。其中市場上註冊過的50種治理蝗蟲的農藥中,有10種有效成分是馬拉硫磷,有3種有效成分是馬拉硫磷和高氯氰菊酯,還有的有效成分是蝗蟲微孢子蟲、球孢白僵菌、菸鹼類等。

徐光啟的《除蝗疏》對於蝗蟲的發生有科學的描述:「………蝗初生如粟米,數日旋大如蠅,能跳躍群行,是名為蝻。又數日即群飛,是名為蝗………」,現在無論是生理結構機能還是生物小分子都有著精準的研究。

非遺傳多型是具有相同基因型的生物應對環境相應而產生多種表型的現象。蝗蟲的群居型和散居型正是常見的昆蟲非遺傳多型。蝗蟲散居型和群居型個體之間的相互轉化成為型變。在Uvarow提出蝗蟲變型理論前,蝗蟲的兩個型曾被分為兩個種,由此可見兩種型之間的不同。蝗蟲型變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是防治蝗災的理論基礎。蝗蟲的型變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可分為外部因素(環境)和內部環境(生物小分子)。總的來說就是由於環境的改變而引起內部發生一系列的生理化學變化,從而導致蝗蟲表現型的改變。外部因素主要是種群密度,可認為是一種環境脅迫因子.Jerone Buhl 曾做過沙漠蝗蟲在環形圓盤的行進實驗,得到高密度蝗蟲群居是為保護自己防止被同類吃掉。

蝗蟲受到環境的脅迫後是如何行使群聚行為呢?Guo等人從4齡蝗蝻散居化和群居化轉化過程中的9000多個基因表達譜,篩選到1444多條差異表達基因,認為嗅覺相關基因(GSP和takeout)是關鍵調節基因。且實驗證明這些基因在蝗蟲觸角裡表達量最高,並和型變時間過程密切相關。又RNAi幹擾實驗表明這兩基因參與了蝗蟲散居型和群居型吸引和排斥行為轉變的調控。因此,GSP、takeout類基因決定能否產生應答行為來改變群居型或散居型。

又是哪些基因的表達使個體發生應激性轉變?Guo等人開始研究轉座子基因和熱激蛋白基因。發現轉座子基因在蝗蟲基因組中大量存在且外圍神經組織和中樞表達存在差異,顯示其在蝗蟲型變的神經可塑性調控過程中有重要作用。Wang等人通過檢測熱激蛋白基因家族在發育過程、組織和密度變化時間過程的表達模式,發現熱激蛋白在群居型中高表達,在散居化或群居化32h後表達量發生顯著改變。這說明轉座子基因和熱激蛋白基因家族決定蝗蟲受環境刺激後產生應激性反應,促使蝗蟲發生型變.

那麼基因控制的那些生物分子使得蝗蟲完成型變呢?經測定蝗蟲個體聚集行為的程度與胸神經節中的五羥色胺含量成正相關,群居型的含量高達散居型個體的3倍。但是五羥色胺峰值在24h內即衰減,長期聚集的蝗蟲中樞神經內五羥色胺的含量僅為長期散居的一半,這說明高量的五羥色胺促進型變但對維持的作用並不大。而且通過注射多巴胺或多巴胺激動劑可誘導蝗蟲產生明顯的群居行為,注射五羥色胺也可誘導產生群居行為但效果稍差。

那麼是否可使用某種藥物阻斷蝗蟲型變的發生或使其發生的可能性降低?通過降低群居型的神經活性是否可誘導散居化轉變?隨著蝗蟲全基因測序的完成,蝗蟲可能成為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

相關焦點

  • 蝗蟲的前世今生,蝗災的治理,非洲蝗蟲為什麼飛不過來?
    1蝗蟲外號螞蚱。中國最早關於蝗蟲的記載在詩經中稱之為螽,幼蟲叫蝝。孔子編訂了春秋,在春秋魯宣公十五年記錄了歷史上的第一場蝗蟲災。之後在《呂氏春秋》《審時篇》《禮記·月令》也有"蟲蝗為災"的記載,約在宋以後,蝝改稱"蝻",合稱蝗蝻,沿用至今.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除蝗疏》統計了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蝗災的次數,指出春秋294年中共發生蝝災111次。
  • 因為老祖宗留下了「四大除蝗法」(明德書院)
    而蝗蟲災害往往伴隨著旱災發生。《除蝗疏》中記載道:「國家……兇飢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惟旱極而蝗,數千裡間草木皆盡,或牛馬幡幟皆盡,其害尤慘過於水旱者也。」蝗蟲掠過之地寸草不留,可見蝗蟲是多麼地可怕!
  • 蝗蟲,蝗災與人類
    不過很多學者認為,侏羅紀時期,恐龍成為霸主時,蝗蟲的蹤跡也已經在地球上隨處可見啦。 蝗蟲的後腿普遍很發達,用後腿可以跳到身體數十倍長的距離。後翅為半透明。一些種類的蝗蟲翅膀退化變小,一些種類如菱蝗已喪失飛行能力。
  • 蝗蟲太逆天了:群居就變態,雌蟲還能自己生娃
    受近期氣流等氣象因素影響沙漠蝗也不大可能從巴基斯坦往東走況且,在巴基斯坦的蝗蟲已開始交配產卵不會再大規模長距離飛行了等四月份下一代蝗蟲長起來那時的氣象條件又更不適宜向東飛了蝗蟲最可怕的是它會變態數量少的時候蝗蟲是散居型的弱小可憐無助危害小但一旦蝗蟲聚集到一定數量就會變態成群居型蝗蟲
  • 蝗蟲侵禾苗,柳神捨身相替:從歷史角度看古人從拜蝗神到治蝗災
    雖然北宋淳熙年間陸續實行以蝗易粟,鼓勵民眾捕捉蝗蟲,提倡食蝗等政令,但「蝗神」之說仍然佔據著人們的思想。直到了明朝,內閣學士徐光啟在《農政全書·除蝗疏》中第一次統計了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所發生的蝗災,在234年中共發生蝗災111次,他將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後,最終得到了一個結論:「蝗災最盛於夏秋之間,與百穀長養成熟之時,正租值也,故為害最廣。」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近年來,俄羅斯、北美和南美也遭遇到當地蝗蟲的襲擾。在世界範圍內,蝗災仍然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重大威脅。  儘管蝗災與人類發展歷史長期相伴,但是真正在科學上對蝗災成因的認識不足百年。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Uvarov,1921)發現飛蝗之所以能成災是因為蝗蟲可以從低密度的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的群居型,他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Uvarov,1921)發現飛蝗之所以能成災是因為蝗蟲可以從低密度的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的群居型,他因在蝗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被英國皇家授予爵士頭銜。在尤瓦洛夫提出蝗蟲型變理論之前,人們把散居和群居蝗蟲認為是兩個不同的物種。散居型蝗蟲因密度較低,不發生遷飛,一般認為無害。
  • 印度萬億蝗蟲大軍入侵北方邦,手掌大的蝗蟲遮天蔽日,大地秒變黃
    據外媒報導,近日印度萬億蝗蟲大軍入侵北方邦,許多地方因蝗蟲來襲變得不見天日。7月12日,大量蝗蟲入侵北方邦首府勒克瑙,那些手掌大的蝗蟲遮天蔽日,密密麻麻蝗蟲停留在葉子上啃食農作物,大地秒變黃。據悉,北方邦費羅扎巴德一處監獄被蝗蟲入侵,約1700名囚犯在監獄內敲擊鐵器意圖驅趕,鋪天蓋地的蝗蟲令人頭皮發麻。現在蝗蟲所過之處,大片農作物遭遇損毀,許多印度農民因受災嚴重生計受到嚴重影響。今年印度蝗災異常嚴重,6月27日就有媒體報導,印度首都新德裡侵入大量蝗蟲,周邊地區紛紛淪陷。大規模蝗蟲破壞力非常大,每天都會消耗和破壞大量糧食,給印度農民帶來很大壓力。
  • 蝗蟲止步!
    蝗蟲,最具殺傷力的遷徙害蟲之一,已經威脅非洲、中東和亞洲農業數世紀。如今,它再次捲土重來。而最近,蝗災成為了除疫情之外的另一焦點。此次蝗災於去年年底在東非醞釀興起,為東非地區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蝗蟲災情。然而,千億隻蝗蟲並沒有考慮停下前進的腳步,隨後,它們又飛躍至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西南亞國家,讓各國的農業籠罩在恐慌之下。
  • 陳根:數百萬蝗蟲飛過天空,卻更新了自動駕駛
    文/陳根自然常常給予技術以啟示,比如,人類根據蝙蝠做出了雷達,根據蜻蜓的翅膀發明了飛機,觀察到螢火蟲開發了人工冷光,再從電魚得到啟示發明了伏特電池等。現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則根據數百萬隻蝗蟲飛過天空攻擊作物卻並不相互碰撞的特性,開始研發低功率碰撞探測器。其目的在於讓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模仿蝗蟲的躲避碰撞反應,減少事故發生。
  • 蝗蟲們群聚成災的真相是什麼?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發表研究成果,揭示了飛蝗「群體作惡」的奧秘:從三三兩兩散居的飛蝗到成千上萬隻大規模聚集的蝗群,習慣獨處的飛蝗之所以放棄「自由生活」,是因為一種來自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氣味。
  • 蝗蟲如何聚群成災?中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揭秘
    康樂院士介紹說,研究團隊2004年開啟蝗蟲型變基因表達調控和表觀遺傳調控的分子機理研究,通過分析飛蝗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體表和糞便揮發物,在35種化合物中鑑定到一種由群居型蝗蟲特異性揮發的氣味,釋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4VA。
  • 蝗蟲聚集後變「喪屍」,「戰鬥雞」也束手無策
    之前不久,「沙漠蝗蟲」戰鬥群聯合「伊朗蝗蟲」,大舉入侵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對兩國部分地區農業造成了毀滅性打擊。目前從印度傳來了好消息,據《印度時報》報導,在受災最為嚴重的拉賈斯坦邦,除零星地區外,該邦災情已完全可控。印度此次蝗災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拉賈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導致40萬公頃面積農作物減產或絕收。
  • 蝗蟲緣何聚群成災?最新研究:「臭味相投」
    8月12日,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在《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飛蝗「群體作惡」的奧秘:從三三兩兩散居的飛蝗到成千上萬隻大規模聚集的蝗群,習慣獨處的飛蝗之所以放棄「自由生活」,是因為一種來自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氣味。
  • |蝗蟲|聯合國糧農組織|東非|蝗群
    破壞力極大的沙漠蝗蟲Desert Locust蝗蟲存在於我們生活周圍,人們經常說的螞蚱、蚱蜢,都屬於蝗蟲中的一科,蝗總科的昆蟲都可以叫做蝗蟲。蝗總科包括8個科,我們通常所說的螞蚱主要是劍角蝗科中的蝗蟲和錐頭蝗科負蝗屬的蝗蟲。而這次爆發蝗災的是其中一種棲息在非洲和印度西部沙漠中的短角蝗蟲——沙漠蝗蟲(Desert Locust)。
  • 中國科學家歷時16年,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綠色防控成為可能!
    今年以來,全球多地遭遇蝗災,再次敲響人類警鐘:「東非正遭遇70年以來最嚴重的蝗災」「南亞國家印度再遭蝗災襲擊,部分城市進入警戒狀態」「蝗災肆虐逼近我國雲南,多地相繼發生黃脊竹蝗災害」……關乎人類立身之本的糧食安全問題,直接受到威脅。蝗蟲,這種只有手指大小的小蟲子,看起來人畜無害,為何一旦聚集成群便會成災?
  • 中國科學家歷時16年,找到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綠色防控成為可能
    今年以來,全球多地遭遇蝗災,再次敲響人類警鐘:「東非正遭遇70年以來最嚴重的蝗災」「南亞國家印度再遭蝗災襲擊,部分城市進入警戒狀態」「蝗災肆虐逼近我國雲南,多地相繼發生黃脊竹蝗災害」……關乎人類立身之本的糧食安全問題,直接受到威脅。蝗蟲,這種只有手指大小的小蟲子,看起來人畜無害,為何一旦聚集成群便會成災?人們不解,一度認為蝗蟲來襲就是「天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