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大蝗災是怎樣發生的?|蝗蟲|聯合國糧農組織|東非|蝗群

2020-11-24 騰訊網

一場歷史罕見的蝗蟲災害,正在席捲東非和亞歐大陸。

近日,包括肯亞、索馬利亞、衣索比亞在內的東非國家正遭遇25年來最嚴峻的沙漠蝗災害。

沙漠蝗災在東非大規模肆虐,已經對幾十萬畝農田造成破壞。截至去年12月底,近3600億隻蝗蟲摧毀了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17.5萬英畝農田,其中,已有近400億隻蝗蟲到達中國接壤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並有不斷向東北部蔓延的趨勢。據報導,沙漠蝗蟲入侵巴基斯坦第二大棉花基地信德省和東北部旁遮普省,當地的農作物基本絕收;蝗災襲擊印度,將造成該國糧食減產 30%-50%。

2月11日,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向全球預警,希望全球高度戒備當前正在肆虐的蝗災,防止被入侵國家出現糧食危機。

據2月17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報告顯示,西非、東非和南亞20多個國家已經受到蝗災影響,索馬利亞、巴基斯坦等國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以應對蝗蟲災害。蝗災使作物生產、糧食安全和數以百萬計人的生命處於危險之中。

2月18日最新消息稱,當前印度蝗災已基本結束,目前僅西部拉賈斯坦邦部分地區仍有少數蝗蟲聚集。但印度政府仍發布預警稱,今年6月可能出現更為嚴重的蝗災。

人們擔心,如果蝗災進一步蔓延,很可能會逼近中日韓地區。另據外媒報導,在兩天前,蝗群已經到達了中國西部邊境地區,但該消息暫未得到官方的證實。

本次災害的「主角」是沙漠蝗,沙漠蝗是非洲、亞洲熱帶荒漠地區的河谷、綠洲上的重大農業害蟲,飛行能力強、食量大,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

據估算,這種蝗蟲每天可以隨風移動150公裡,存活時間為3個月左右,主要啃食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高粱、水稻、粟、甘蔗等。一隻雌性蝗蟲可以產大約300顆卵,1平方公裡規模的蝗群一天的進食量相當於3.5萬人一天的進食量。

沙漠蝗群從何而來?為什麼會突然成群肆虐?蝗災又該如何遏制?此次蝗災會不會入侵中國?我國是否有充足準備以應對蝗災?

破壞力極大的沙漠蝗蟲Desert Locust

蝗蟲存在於我們生活周圍,人們經常說的螞蚱、蚱蜢,都屬於蝗蟲中的一科,蝗總科的昆蟲都可以叫做蝗蟲。蝗總科包括8個科,我們通常所說的螞蚱主要是劍角蝗科中的蝗蟲和錐頭蝗科負蝗屬的蝗蟲。

而這次爆發蝗災的是其中一種棲息在非洲和印度西部沙漠中的短角蝗蟲——沙漠蝗蟲(Desert Locust)。

沙漠蝗蟲具有飛行能力強、食量大的特點,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破壞力的遷徙性害蟲之一。

沙漠蝗蟲

沙漠蝗蟲擁有兩個短角,具有1對複眼和3隻單眼,後腿發達,用後腿可以跳比身體長數十倍的距離。沙漠蝗衝屬於兼性滯育昆蟲,多以卵在土壤中的卵囊內越冬,當蝗蟲成年之後,以植物葉片為食。該蝗蟲喜食蘆葦、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類植物,蝦須草和海蓬子,長期夜伏晝出,無明顯趨光性。

這些昆蟲通常是單生的,僅在某些情況下會變得更加豐富,並改變其行為和習性,變成群居。

蝗蟲在幼年成長時,其是無害的,數量很少,對農業沒有構成重大的經濟威脅。但當適當的乾旱條件下,植被迅速生長,蝗蟲大腦中的 5-羥色胺被迅速刺激,令獨居、無害的沙漠蝗蟲變成一群貪婪的、到處肆虐的害蟲。

這引發了一系列戲劇性的變化:蝗蟲開始大量繁殖,當其種群變得足夠密集時,它們變得群居和遊牧(被形容為遷徙),形成群落的有翅成蟲,並迅速剝奪田地,對莊稼造成破壞。

為什麼會爆發蝗災?

如上文所述,當成年蝗蟲擠在一起時(例如在綠色植被逐漸減少的地區),它們不再是孤獨的生物,而成為「群居的迷你野獸「,蝗蟲開始猖獗起來。

根據《科學》(Science)雜誌在2004年的一篇論文報告中所述,蝗蟲從獨居到群居的轉變,始於它們相互吸引而聚集在一起,發現並嗅到對方發出的氣味,或者用後肢彼此觸碰。這種觸碰形成身體當中的生理刺激,並激發蝗蟲大腦神經中的 5-羥色胺化學物質,其是一種能產生愉悅情緒的信使。本論文第一作者,英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的 Michael Anstey 指出,5-羥色胺能夠起到「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的作用」,它是造成蝗蟲習性改變的重要化學物質。

而當下這場沙漠蝗災,與地區的環境變化息息相關。

沙漠蝗蟲通常生活在西非和印度之間約30個國家的乾旱地區,該地區約1600萬平方公裡。糧農組織(FAO)表示,兩年前阿拉伯半島南部爆發颶風和大雨,受到氣候變暖影響,土地溼潤起來,這些有利的條件使沙漠蝗蟲得以茂盛地繁殖生長。

異常天氣和氣候條件的融合助長了蝗災。

根據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的報導,2019 年 9 月的一次大雨,遇到了極強熱帶印度洋偶極子正位相事件,導致東非沿岸一帶降水量的增加,而九、十月份恰好是幼蟲破土而出的時間,由於水分充足且土地環境良好,蝗蟲自然長的飛快。

糧農組織(FAO)表示,沙漠蝗蟲形成的蝗群密度大,流動性強,其每天可以隨風飛行 100~150 公裡。根據統計表明,平均一隻成年蝗蟲一天差不多可以吃 2 克食物,一隻雌性蝗蟲可以產大約 200-400 粒卵,從幼蟲到成蟲只需要兩三周,目前已經有超過 4000 億隻蝗蟲,算下來,可以吃掉 72 萬噸以上的農作物和植被,而一個成年人一天能吃 400g 糧食,總共算下來的話,一天沙漠蝗群要吃掉 3.5 萬口糧。

此外,蝗災蔓延路線也很難預測。

糧農組織高級蝗蟲預報官員基思·克雷斯曼(Keith Cressman)指出,蝗群無法控制自己的路線,是「風的受害者」。隨著乾旱和高溫天氣,沙漠蝗群會「沿路」一直破壞莊稼。

自三月前從葉門蔓延而來,蝗蟲已經到達北非,飛越紅海,進入了中東和南亞,目前正在巴基斯坦、印度肆虐。

儘管中國跟印巴之間有著天山、崑崙山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天然屏障,沙漠蝗群遷飛進入我國的可能性較低,但不排除蝗群會從印度西部向東遷飛,進入緬甸、寮國等東南亞國家。

非洲蝗災路線圖

實際上,2018年底,非洲就已經爆發過一輪蝗災。由於經過防治的比例低,殘蝗量很大,加上今年適宜沙漠蝗發生的氣候條件,加劇了今年這場沙漠蝗的災害。

歷史上的大蝗災

實際上,在過去的兩千年中,蝗災從未被消滅,持續以不定期的間隔出現。

由於其喜好乾旱和植被少的地區,蝗災爆發主要集中在非洲、中東和歐洲地區。在上世紀 70、80 年代以及 21 世紀,非洲東部、紅海沿岸、中東以及西亞南亞等地區的沙漠蝗均曾猖獗為害。

早在公元前 2470 年至 2220 年,古埃及人在墳墓上雕刻了蝗蟲;聖經《出埃及記》中提到,毀滅性的瘟疫,與蝗蟲有一定關聯;而在古蘭經中,也同樣提到過蝗災。通常在改變風向或天氣之後,這些蝗群就會繁殖蔓延,後果是災難性的。

畫中的蝗蟲

我國史書中也不乏對蝗災的記載。

據《中國古代蝗災》一文,古籍上最早記載蝗災的是《春秋》記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初稅畝,冬,蝝生。"儒家經典《禮記·月令》也有"蟲蝗為災"的記載。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除蝗疏》,統計了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蝗災的次數,指出春秋294年中共發生蝗災111次。

公元311年,中國西北省份的瘟疫導致當地98%的人口喪生。根據流行病學著作《瘟疫和人民》(Plagues and Peoples)中所述,有研究者發現,這次瘟疫的爆發與蝗蟲有關,可能由於吞食蝗蟲屍體的老鼠(及其跳蚤)數量增加所致,這也是有史以來記錄最早的蝗災致死事件。

往近看,1998 年-2001年,我國黃淮海地區連續嚴重發生蝗災,甚至遼寧葫蘆島等地也出現過飛蝗災害,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統計,2001 年我國東亞飛蝗發生面積約191.6萬公頃(未包括海南省發生的面積)。

蝗群災難與人為因素不無關係

最近的研究表明,儘管蝗災是一種國際性的自然生物災害,但與人為因素不無關係。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王正軍、秦啟聯等人所寫的一份科學報告中顯示,人類活動與監測預警技術手段落後,是蝗災一直蔓延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土地利用作物種植結構的改變,人為增加了不少有利於蝗蟲的發生條件(水、熱、食物等),沿海、濱湖及河灘地改造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以及牧區草場管理不善(如盲目開墾、濫挖、濫樵)等,超載放牧導致的草原退化和沙化,為蝗蟲的繁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並導致牧草的嚴重破壞。這些不當的人類活動,勢必造成大蝗災的發生,並進一步造成蝗區生態條件與環境的惡化。

蝗蟲一旦繁殖,就可以形成大批蝗群,發生區面積非常廣,生態條件各異、複雜多樣,調查測報人員隊伍不穩,專業素質不高,監測預警技術遠遠落後,而且在環保事業與政治環境掛鈎下,導致蝗災初期沒有得到有效關注和控制,直到蝗災大範圍蔓延開來,才著手遏制疫情。

預報信息不能滿足治理工作的需求,決策部門難以及時準確和全面地掌握蝗災爆發時間,這些因素加在一起,直接導致蝗群災難一直無法有效地控制住。

尚無針對性有效辦法,雞鴨群基本無作用

事實上,目前暫未有非常針對性有效的辦法完全控制蝗災疫情,僅使用部分手段遏制蝗蟲不再繁殖罷了。

20 世紀初,農民在耕種卵的土壤,用捕蠅器收集蝗蟲,用噴火器殺死蝗蟲,破壞蝗蟲的生長。曾有記載稱,有地區用有機氯狄氏劑這種殺蟲劑有效滅蝗蟲,但最終因為其在環境中的持久性及其在食物鏈中的生物蓄積性,後來在大多數國家被禁止使用。

而微博上也有一種論調,稱沙漠蝗進入中國也沒事,我們早就有了絕招:放雞鴨吃蝗蟲,綠色環保,雞鴨肥了還能賣錢。

但鈦媒體根據了解,這種模式主要防治的是西伯利亞蝗、小翅曲背蝗、雛蝗、戟紋蝗、牧草蝗,並且這種蝗蟲都僅出現在新疆、青海草原等。雞鴨群對沙漠蝗蟲基本無作用,畢竟蝗群都要在遠距離遷飛,從距離上和數量上也無法捕獲成功。並且,這種方法對付一般的、早期的蝗災還可以,真要把它們放到漫天飛蝗那種環境,簡直是杯水車薪。

另外,自然鏈都是有天敵效應的,沙漠蝗蟲有許多自然天敵,例如掠食性黃蜂和蒼蠅、寄生性黃蜂、掠食性甲蟲幼蟲、鳥類和爬行動物。如果通過天敵捕殺蝗蟲措施,很可能會有效地控制了孤立的種群,但由於目前蝗蟲數量眾多,事實上這種作用也非常有限。

大眾要清楚的認識到,大規模沙漠蝗蟲是難以控制的害蟲。並且由於蝗群主要繁殖在偏遠的農村地區,因為基礎設施、蝗蟲監測和控制的資源有限等因素,或許會加劇蝗災的爆發,進一步降低了對蝗蟲必要的監測和控制活動的能力。

據此,有效遏制住蝗災疫情,取決於這兩個主要因素:監測和有效控制。

目前,糧農組織(FAO)做出了一款沙漠蝗蟲信息服務,其提供入侵,繁殖時間,規模和地點的預報,預警和警報。一旦數值達到臨界水平,就需要採取緊急行動以減少蝗蟲數量,並防止更多的蜂群形成和擴散。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有效控制,正如上文所言,沙漠蝗蟲是難以控制的,那麼,為了遏制蝗災疫情,最終目標就是蝗群以最小程度地破壞環境,逐漸隨著天氣因素,蝗蟲被有效控制。畢竟,這種方法將使許多地區的農作物生產變得更加容易和安全,農作物的生長對於當地人民的生存至關重要。

「在肯亞和衣索比亞,最好是在索馬利亞,需要現在進行大規模的空中控制行動,但是由於安全形勢,這是不可能的。」克雷斯曼表示,「由於(蝗蟲)種群現在主要集中在成群的種群,因此,用飛機用力打擊它們是理想的(方法),這樣就可以減少蝗蟲可能成熟和產卵的數目。

儘管目前正在研究更環保的解決方案,例如生物農藥或引入天然捕食者,但最常用的控制方法是農藥噴霧。通過手動泵,陸地車輛或飛機將其噴灑到害蟲上,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將整個群對準目標並用化學藥品殺死。

遏制蝗災疫情的有效手段

空中噴灑加大了抵抗蝗群入侵的努力,但是在大片偏遠地區控制如此眾多的蝗蟲數量,仍然重要的挑戰。

除此以外,預警和預防控制是非洲和亞洲受蝗蟲影響的國家所採取的旨在阻止蝗災進展和蔓延的戰略。在 1920 年代至 1930 年代,蝗蟲防治成為國際合作的主要領域。蝗災、旱災和水災,並稱歷史上三大自然災害。

國內大面積爆發蝗災的風險很低

從國內來看,隨著我國農業基礎設施的完善,蝗災發生規模及頻度都大幅下降,幾乎沒有發生過特別大的危害。

對此次蝗災疫情,農業農村部表示,國內大面積爆發蝗災風險很低。

中國農業大學昆蟲學系主任石旺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近10多年來我國蝗害發生的總體情況是連續多年下降,但局部地區仍有蝗災爆發風險,加之存在外來蝗蟲入侵危害的風險,因此不能掉以輕心,要密切做好監測和防範工作,嚴陣以待。

目前,援助組織正在竭盡全力防止蝗蟲危機惡化。上個月,糧農組織呼籲國際社會撥出 7600萬美元,用於蟲害防治活動,保護遭受蝗蟲困擾的五個國家的農民和牧民。

(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 | 林志佳,編輯 | 趙宇航)

相關焦點

  • 東非蝗災蔓延 是誰吹響幾千億隻蝗蟲的「衝鋒號」
    近日,憑藉著驚人的遷徙能力和繁殖能力,幾千億隻蝗蟲從非洲蔓延至中東地區,並直抵南亞進入印巴,逼近我國。引起蝗災的主角就是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蝗科下的成員,它們在全世界範圍內共有1萬多種,在中國有300多種。一隻蝗蟲不可怕,千億蝗蟲卻能摧枯拉朽,蝗災來時,密密麻麻的蝗蟲鋪天蓋地,所到之處寸草不生。這種身披「利甲」的昆蟲何以有如此大的破壞能力?
  • 蝗蟲和螞蚱是同一個東西嗎?為什麼東非會突然暴發沙漠蝗災呢?
    從去年11月份開始,東非遭遇了70年來最嚴重的蝗蟲災害,FAO(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預警,衣索比亞、肯亞和索馬利亞等國家的沙漠蝗災正在迅速蔓延,目前推算僅三國境內的蝗災以超過3600億隻,或對非洲糧食安全構成前所未有的威脅。
  • 逼近中國邊境的4000億隻蝗蟲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沒的?
    蝗災已經困擾了中國農民幾千年,而此次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宣布為「史上最嚴重蝗災」更是讓困守家中的中國人民提心掉膽。然而弔詭的是,就在2月17日晚上8點,新華社刊登消息稱,「印度當前蝗災基本已經結束」。「4000億隻蝗蟲」之謎對於此次大蝗災,最具權威性的信息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其官網上有持續更新關於非洲蝗災的公告,最近一篇發於2月17日。公告顯示,印巴「The situation is calm」,蝗蟲表示情緒穩定,只有少量蝗群殘留在印巴邊境。
  • 「4000億隻蝗蟲」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沒的|大象公會
    「4000億隻蝗蟲」之謎對於此次大蝗災,最具權威性的信息來自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其官網上有持續更新關於非洲蝗災的公告,最近一篇發於2月17日。公告顯示,印巴「The situation is calm」,蝗蟲表示情緒穩定,只有少量蝗群殘留在印巴邊境。但在FAO的所有公告中,所謂的「4000億隻蝗蟲」,都找不見一點蛛絲馬跡。
  • 蝗災愈發猖狂,俄羅斯已守不住,被蝗蟲啃食60000公頃的牧場
    自今年2月以來,世界多地都遭遇蝗災,此前聯合國糧食以及農業組織(FAO)向全球發布「威脅」預警,是次高等級的預警信號。可見,蝗災已然嚴重影響多地正常生活。所到之地即刻荒蕪蝗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螞蚱或者草蜢。它們的腿部受到刺激之後就會聚集在一起形成蝗群,當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便會朝著一個方向前行,持續時間可達8個小時。
  • 蝗災蔓延 專家稱要警惕沙漠蝗6月隨季風入境中國
    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隨著2月10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呼籲各國關注非洲蝗災,多國宣布進入緊急狀態,關於沙漠蝗的警報也在全球範圍內拉響。據報導,已有4000億隻蝗蟲襲擊了位於印度西部的拉賈斯坦邦,並有向鄰國巴基斯坦蔓延的趨勢。作為印巴鄰國,我國是否也將面臨威脅?
  • 為什麼東非有這麼多蝗蟲?
    肯亞、烏幹達和衣索比亞目前正經歷著鋪天蓋地的蝗蟲群,人們需要的糧食作物甚至在收割前就被吞噬了。這些蝗群也可能很快遷移到附近的國家。很難說這些蝗災會造成多大的損害,但是通過研究蝗蟲數量激增的條件,科學家們希望提前預測損害的範圍,並提出減輕損害的計劃。然而,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很難實施一個全面的計劃來對抗這些帶來饑荒的昆蟲,更不用說在新冠大流行期間了。
  • 誰來驅散漫天蝗蟲-虎嗅網
    蝗蟲的繁殖周期在三個月左右,每次繁殖都可使蝗群規模增長近20倍。上一波蝗蟲年初時已在伊朗沿海產下蟲卵,預計將在七月成熟,並帶來新一波災情。如果不及時幹預,或許今年先到來第二波的不是新冠,而是蝗災。在這個特殊時期,向東非各地運送滅蝗所需的殺蟲劑和噴灑機等設備都發生了延遲。聯合國糧農租織曾在2月組織購買的物料到3月中旬才抵達東非,其中,肯亞曾因為各種新冠隔離的要求而遲遲無法獲得滅蝗所需的直升機,而在這期間蝗蟲已開始繁殖下一代。與應對新冠疫情一樣,控制蝗災需要及時、高效的手段,每一次延遲都可能造成極大的損失。
  • 4000億蝗蟲逼近?曾有3萬隻鴨坐飛機去新疆吃蟲救災
    聯合國糧農組織巴基斯坦辦事處的聲明說,「由於氣候變化導致的有利天氣條件,蝗蟲繁殖,災情一直持續。」 「今年沙漠蝗蟲活動是前所未有的。」巴國家糧食安全和研究部植物保護司技術主管塔裡克·汗說,3000萬到5000萬隻蝗蟲可以覆蓋150公裡,一天吃掉200噸作物。巴基斯坦上一次蝗災是在1993年。
  • 一天最快能飛150公裡,吃掉百萬人口糧,鋪天蓋地的蝗蟲離中國有多遠...
    2月11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向全球預警,要求全球高度戒備正在肆虐的蝗災,如蝗災進一步擴大,千萬人將因此面臨饑荒的威脅。有報導稱,本次蝗災始於葉門,此後一部分跨海進入東非,一部分到達亞洲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距中國僅一步之遙。目前,非洲、中東和南亞次大陸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進入緊急狀態。這次蝗災到底有多嚴重?是如何發生的?
  • 聯合國糧農組織首次發布中國科學家對地觀測應對蝗災數據集
    中新網北京11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獲悉,該院科研團隊研究完成的《亞非沙漠蝗蟲災情監測與評估》系列報告和數據,近日獲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和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網絡(GBIF)採用並發布,推動中國科學家科研成果服務全球重大病蟲害的科學防控。
  • 沙漠蝗蟲VS草地貪夜蛾,誰的危害更大
    2020年初,在全國上下一心共同抗疫之際,蝗蟲走到了大家視野當中,甚至一度登上微博熱搜。這場蝗災從2019年年中開始發生,是東非25年最嚴重的一次,目前擴散至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區,可以說是距離中國一步之遙。 蝗軍壓境,會不會給我國農業和糧食安全造成影響?
  • 沙漠蝗蟲有可能侵入中國嗎?專家:警惕蝗蟲群遷入境
    這種蝗蟲聚集形成的巨大蝗群,每天可以隨風飛行100~150公裡,一隻雌性蝗蟲可以產大約300粒卵,1平方公裡規模的蝗群一天的進食量相當於3.5萬人一天的進食量。由於破壞力巨大,沙漠蝗蟲對受害國的糧食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對貧困地區和生態脆弱區尤其嚴重。當前,在東非、西亞、南亞等地,均爆發了大規模蝗災。
  • 沙漠蝗蟲VS草地貪夜蛾,誰的危害更大?
    2020年初,在全國上下一心共同抗「疫」之際,蝗蟲走到了大家視野當中,甚至一度登上微博熱搜。這場蝗災從2019年年中開始發生,是東非25年最嚴重的一次,目前擴散至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區,可以說是距離中國一步之遙。
  • 我國科學家發現蝗蟲大軍的「集結令」
    2020年春季以來,東非、西亞南亞,現在包括我國雲南省在內的多個地方都爆發了蝗蟲災害。2020年7月,南亞國家印度再遭蝗災襲擊,部分城市進入警戒狀態。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判斷,1平方公裡的蝗群1天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蝗災有可能導致中東和南亞近2000萬人面臨糧食危機。開發成本更低、更加有效的防治蝗災方法迫在眉睫。
  • 蝗災威脅南亞糧食安全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儘管噴灑了殺蟲劑,植被上的蝗蟲卻越來越多,吞食掉一切綠色植物。今年的蝗災是2019年非洲、阿拉伯半島和南非等地爆發的蝗災的延續。那場蝗災據說是數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正如農民們所說,這場蝗災是前所未有的。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稱,嚴重的蝗災或將對糧食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 蝗蟲止步!
    蝗蟲,最具殺傷力的遷徙害蟲之一,已經威脅非洲、中東和亞洲農業數世紀。如今,它再次捲土重來。而最近,蝗災成為了除疫情之外的另一焦點。此次蝗災於去年年底在東非醞釀興起,為東非地區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蝗蟲災情。然而,千億隻蝗蟲並沒有考慮停下前進的腳步,隨後,它們又飛躍至伊朗、巴基斯坦、印度等西南亞國家,讓各國的農業籠罩在恐慌之下。
  • 非洲4000億蝗蟲已到印度和巴基斯坦,下一步真的要到中國了嗎?
    而最近一次的在生態和氣候條件最優情況,糧農組織(FAO)表示,就在兩年前阿拉伯半島南部爆發颶風和大雨,受到氣候變暖影響,土地溼潤起來,這些有利的條件使沙漠蝗蟲得以茂盛地繁殖生長。異常天氣和氣候條件的融合助長了蝗災。
  • 70年一遇的蝗災,會威脅到中國嗎?
    70年一遇的蝗災 2020年,中國與疫情的鬥爭仍未結束。放眼世界,恐怖的沙漠蝗災已蔓延10多個國家,非洲大陸首當其衝。評估顯示,這是東非地區25年來遭遇的最嚴重的蝗災,更是肯亞70年來損失最為慘重的蟲害。
  • 高考地理考點 : 從東非蝗蟲肆虐看蝗災
    背景材料   近日,非洲蝗災大爆發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熱度甚至僅次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2019年年底至2020年初,起源於非洲東部衣索比亞、肯亞和索馬利亞的沙漠蝗災爆發,此次沙漠蝗蟲的爆發是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25年來最為嚴重的蝗蟲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