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隨著2月10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呼籲各國關注非洲蝗災,多國宣布進入緊急狀態,關於沙漠蝗的警報也在全球範圍內拉響。據報導,已有4000億隻蝗蟲襲擊了位於印度西部的拉賈斯坦邦,並有向鄰國巴基斯坦蔓延的趨勢。作為印巴鄰國,我國是否也將面臨威脅?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張澤華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未來3-5個月中,受季風氣候影響,沙漠蝗遷飛進入我國境內的概率會升高。張澤華提到,我國目前的監測技術、防治方法都很成熟,但另一方面也應密切關注沙漠蝗動態消息,參與到國際防控合作中。
沙漠蝗。圖片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沙漠蝗曾出現在我國雲南西藏
據媒體公開報導,這場今年受到全球關注的蝗災,在去年起便開始了「蓄力」。2019年1月,沙漠蝗群由蘇丹和厄利垂亞飛越紅海,此後先後到達葉門、沙烏地阿拉伯,以及伊朗等地,除了在當年給上述國家農業造成嚴重影響,還積累了大片蟲源,導致當前東非的糧食安全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張澤華,也是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蟲害防控崗位專家,他向新京報記者介紹,全世界的蝗蟲大概有1萬多種,我國有1000多種蝗蟲分布,形成災害的蝗蟲50多種,主要包括飛蝗3亞種(東亞飛蝗、亞洲飛蝗、西藏飛蝗)、亞洲小車蝗、義大利蝗、西伯利亞蝗等遷飛性蝗蟲,以及白邊痂蝗、毛足棒角蝗、寬須蟻蝗等近50種成災蝗蟲。我國蝗蟲災害主要發生在農區和草原省區,最高年份發生近3億畝,平均1.5億畝,年均損失18億元人民幣,曾對我國糧食生產和草原區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經過多年的蝗災防治實踐,我國已經形成成熟的蝗災防控應對機制,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監測預警體系和防控體系。
而談及沙漠蝗的時候,張澤華說那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也是危害最重的蝗蟲。
為什麼這麼說?張澤華說,沙漠蝗的體型較一般蝗蟲偏細長,「這也就意味著沙漠蝗的翅膀會更大,飛翔能力會更強。也就是說它去哪裡都沒有什麼阻力,只要環境適宜,就能夠生存下來。歷史上記載過它曾飛越大西洋。」他提到,面積達到1000多平方公裡的蝗群,一天的食物相當於40萬人一年的口糧。
肯亞的沙漠蝗群遮天蔽日。圖片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張澤華介紹,沙漠蝗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也正好是北回歸線穿過的區域,與我國的雲南、廣西等地是統一緯度。除此以外,在歐洲,包括西班牙、葡萄牙等地也有沙漠蝗的分布,地中海沿岸、裏海周邊,也是擴散區域。
中國並非沙漠蝗的傳統分布區,不過張澤華提到,根據1956年中國科學院院士、昆蟲學家蔡邦華所著的《昆蟲分類學》一書記載,沙漠蝗在我國雲南有分布,根據昆蟲生態學家陳永林在1982年發布的報告,西藏也有沙漠蝗分布,2002年陳永林還在《警惕沙漠蝗的猖獗發生》一文中,指出西藏、雲南等邊境地區應加強監測工作。不過,沙漠蝗從未在我國形成大規模的蝗災。
蝗蟲或受季風影響入境我國
張澤華介紹,今年之所以蝗災暴發,與東非當地氣候不無關係。他分析,因為多年以來,東非已經飽受蝗災影響,去年成蟲的基數較大,這也意味著產卵量的激增。再加上當地前期降雨的關係,使得大量的蟲卵得以孵化,隨後沙漠蝗逐漸擴散,到如今還出現在了印巴交界地。不過張澤華說,按照往年的規律,沙漠蝗從非洲遷飛,出現在印巴交界處的時間,應不早於6月,「但現在這個地方就有了,說明是去年就有沙漠蝗在這裡產下了卵。」
印度和巴基斯坦與我國接壤,且更靠近曾經出現過沙漠蝗足跡的西藏,「可由於青藏高原阻隔,想從青藏高原進到內陸是很難的,概率很小。」
那麼我們國家就安全了嗎?「也未必。」
張澤華說,待今年5-6月份,會有大批沙漠蝗從非洲沙烏地阿拉伯再次飛到巴基斯坦和印度,那麼如果這個時候印度沙漠蝗得不到相應的控制,蝗蟲就會繼續擴散到孟加拉國和緬甸。如果印度洋西南季風異常強勁,沙漠蝗在1500米高空翻越橫斷山脈機會將會大增,遷飛進入我國雲南境內可能性較大。而到了7-8月份,如果下一代成蟲種群暴發,在西風急流與印度洋西南季風共同作用下,遷入我國廣西、雲南境內的概率也將陡然升高。
張澤華表示,目前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也就打破了曾經因溫度原因而隔絕沙漠蝗的地域壁壘,再加上沙漠蝗為雜食性蝗蟲,環境也就不會再成為限制它生存的因素。
全球性公共事件應共同面對
不過,就算沙漠蝗真的遷飛至我國境內,也無須恐慌。張澤華介紹,我國目前的監測技術、防治方法都很成熟,也已經形成了完善的防控策略,一旦沙漠蝗入境,我們也有能力控制其為害。
張澤華說,棘手的地方在於,對於一個三十多年來都沒有在中國出現過的沙漠蝗,一旦侵入,將面臨發生規律未知、監測技術缺乏、防控難度增大等諸多不確定性。一旦它產卵「定居」下來,它對於我國來說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新的害蟲。而為了應對「新的災害」,國家也需額外再投入更多的資源,「要是年年為它費心,導致許多資源被浪費,對我國農業生產和草原生態也將構成巨大威脅。」
2020年1月,從東非到南亞,多國遭遇蝗災。圖片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張澤華特別提到,印度和緬甸都屬於蝗災擴散區,蝗蟲的來源即是巴基斯坦和印度邊界的區域,「所以只要印巴之間的蝗災控制住,那麼蝗蟲隨季風繞道到我國的風險就非常小了。」
張澤華認為,蔓延多國的蝗災,並非只關乎受災國的農業,更是全球的公共事件。「除了當地政府在實施各種措施來防治,國際社會,比如說聯合國糧農組織也在籌款。如果都行動起來,我們是有戰勝災害的力量和預期的。」他指出,國家除了在國內協調不同省區、實施動態監測、做好物資儲備外,國際間的合作在此時尤為重要,參與到合作中的國家不但能獲得更多動態信息,也可以及時作出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