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為什麼沒有大蝗災了?

2020-11-27 上遊新聞

01 這次非洲蝗災的蝗蟲長啥樣?

這麼說吧,網上這幾天傳的那幾張嚇人的蝗蟲,都不是這次蝗災的蝗蟲。

這個,學名是 Tropidacris cristata,中文有叫 雞冠花巨蝗、橙斑翅巨蝗、堇色花癩蝗的。 南美洲的東西。

這個,學名是 Brachystola magna,中文叫 西笨蝗、大笨蝗。美國和墨西哥的。

上面這個就更扯了,陳年老謠。

1991年登在美國《世界新聞周刊》頭版。這個小報盛產謠言,比如科學家在火星發現了恐龍什麼的。其實這只是30年代流行一時的後期拼接照片,常用來做明信片。

下面這個相貌平平無奇的,才是本次的災星—— 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

沙漠蝗在非洲、中東、南亞禍害有年頭了,從有農業開始就有成災記載。但是在中國沒有成災記錄,只有1956年昆蟲學家蔡邦華記載「沙漠蝗原為舊大陸包括非洲的有名的大害蟲,在我國雲南亦發生。」

中科院動物所張學忠先生在1974年4月29日在西藏聶拉木的樟木採到1頭沙漠蝗。可以說, 沙漠蝗在中國基本沒有,只是零星地進入西南邊境。

《警惕沙漠蝗的猖獗發生》,昆蟲知識,2002

在中國鬧蝗災鬧成赤地千裡的,主要是飛蝗 Locusta migratoria的一個亞種:東亞飛蝗。長這樣?,有兩種體色,大家應該都見過。

這些蝗蟲你平時不認識,這會兒就會被網上瞎傳的圖嚇得跟什麼似的。現在知道了吧,這次非洲蝗災的蝗蟲,長相上並不可怕,個頭也是一般大小。

02 蝗蟲吃肉嗎?

很多人一看那張西笨蝗吃蛇的圖,都害怕了:這蝗災一來,還不把人都吃了?

首先,蝗蟲吃肉是很正常的事。不光西笨蝗,你樓底下隨便抓一隻蝗蟲,養在瓶裡,餵它點魚蝦肉、蟲子肉,它都吃。受傷的同類它也吃。

但是, 蝗蟲不是捕食性昆蟲,它們要吃也是受傷或死亡的小動物,比如路上被車壓扁的動物,就有蝗蟲過去吃。那張照片裡,西笨蝗吃的就是一條死蛇。

以前鬧蝗災,也沒有把歡蹦亂跳的人和家畜吃了的,頂多是「牛馬毛皆盡」。這次的沙漠蝗也是這樣,吃素為主,不吃人。

03 能放雞鴨或人吃沙漠蝗嗎?

這兩天出現一種論調:沙漠蝗進入中國也沒事,我們早就有了絕招:放雞鴨吃蝗蟲,綠色環保,雞鴨肥了還能賣錢。

新疆哈密的牧鴨治蝗

這種模式主要用於新疆、青海、河北的草原,但是注意,防治的主要是西伯利亞蝗、小翅曲背蝗、雛蝗、戟紋蝗、牧草蝗。它們基本不會像沙漠蝗、東亞飛蝗一樣遠距離遷飛。而且雞鴨吃的主要是沒長翅的蝗蝻。 對付一般的、早期的蝗災還可以,真要把它們放到漫天飛蝗那種環境,完全是杯水車薪

那人吃呢?很多人不明白古代蝗災為什麼會餓死人,吃蟲不就行了?那你是不知道鬧蝗蟲的景象是什麼樣的。

我爸前兩天跟我聊了聊他小時候北京對外經貿大學一帶的蝗災,那會兒那一帶都是玉米地。遠處飛來一片蝗蟲,落在一片地裡,咔哧咔哧響,過一會兒一起升空,飛向遠方。鑽田裡一看,玉米只剩稈了。就這麼會兒功夫,幾個月收成沒了。再想抓蟲,還沒有了。這才叫絕望。

古人也會抓蝗蟲吃,明朝徐光啟《除蝗疏》載:「田間小民不論蝗、蝻,悉將烹食。城市之內用相饋遺,亦有熟而幹之,鬻於市者。則數文錢可易一鬥,噉食之餘家戶囷積,以為冬儲。質味與幹蝦無異,其朝晡不充恆食此者,亦至今無恙也。」但真遇到赤地千裡的蝗災怎麼辦?吃蝗蟲只可充一時飢餓,蝗蟲走了以後,農作物全沒了才是最要命的。對人體能量最重要的是碳水化合物,就是各種穀物。蝗蟲蛋白質雖然高,每天三頓飯全是蝗蟲,沒菜沒主食,誰受得了?何況蝗蟲來去如風,很難捉到足夠的蟲供人食用。這就是古代蝗災餓死人的原因。

清《捕蝗要訣》中的「人穿式」捕蝗法:蝗性迎人,用幼童在圍中迎面奔走,則蝗撲人跳躍,悉入坑內。

那位大哥說了,現代不一樣了,我們可以把蝗蟲抓起來,送給全國人吃。

那你得先派人去抓,還不能傷害其他生物,抓完了還得從邊疆運出來,保鮮,加工,物流,這得花多少錢?這麼搞,一個蝗蟲得賣多少錢?蝗蟲又不是多美味的東西,有多少人願意買?夠本兒嗎?用這些錢撒化學農藥或者生物農藥,是不是防治效果更好?

所以別一有什麼成災了就喊「吃!」 中國這麼多入侵生物,這麼多蟲害,哪一種是靠人吃沒的? 一種都沒有。喊吃的人,沒一個去災區吃的,都是過嘴癮。

另外,沙漠蝗和飛蝗還有一點麻煩:它們分兩種形態,數量少的時候,是散居型。拿東亞飛蝗來說,散居型是綠色,大家小時候在草裡經常抓到。一旦數量多了,蝗蟲散發的聚集信息素會令它們主動聚集,身體互相碰觸又會導致其他信息素的揮發,沙漠蝗、非洲飛蝗幼蝗的糞便裡也會散發一種信息素:蝗醇(locustol)。這些信息素進入散居型蝗蟲體內後,引起內激素的變化,導致它們迅速變成另一種形態:群居型。

學者Simpson發現,把散居型的沙漠蝗放進群居型裡1~4個小時,它就開始表現出群居型的特徵。而如果把群居型蝗蟲長時間單養,它又會變回散居型。

沙漠蝗的散居型(左)和群居型(右)

問題來了,雞鴨很愛吃散居型蝗蟲,一旦變成群居型,就不愛吃了。康樂院士團隊發現,飛蝗和沙漠蝗變成群居型之後,會揮發苯乙腈。

康樂團隊用大山雀做實驗,發現苯乙腈不好聞,鳥聞了就不愛吃。如果鳥非要吃,繼續攻擊,蝗蟲就會迅速把苯乙腈變成氫氰酸,這就不是難聞的問題了,是有毒了,鳥吃了未必會死,但至少會難受。

這次的沙漠蝗,還有咱們中國的飛蝗,都會這樣。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它們成災之後,不會有大量的天敵趕來捕食。所以, 雞鴨對付草原上的土蝗還可以,但面對大量群居型沙漠蝗,未必勝任。

人吃了倒沒有中毒的報導,可能烹飪能使它揮發,或者含量太小?不清楚。

不過,我國近年來對苦參鹼、印楝素、綠僵菌等生物農藥關注較多,使用無人機在牧區噴灑後,發現既可以殺滅蝗蟲,又對鳥類等天敵友好。我們且看這次它們能不能發揮作用。

04 在蝗蟲的哪個階段滅它最好?

中國傳統治蝗經驗是「捕蝗不如捕蝻(幼蝗),捕蝻不如挖卵」。挖卵就是把蝗蟲產卵的河灘、鹽鹼地耕一遍。但1951年、1952 年,人們發現挖卵後,只能減少蝗蟲的數量,不能減少蝗蟲的面積,而且耕過的地深淺不一,蝗蝻孵化參差不齊,反而延長了治蝗時間。因此,農業部停止了單純挖卵的做法。

目前,我們的防治目標是沒長翅膀的2~3齡蝗蝻,這時候滅它最好,等它長了翅膀,能遷飛了,那就麻煩了。所以各地治蝗都把「不起飛」作為重點要求。

清《捕蝗要訣》裡,對付蝗蝻的方法:蝻子初生,不能飛走,只須用人執笤帚掃入壕內

05 中國現在為什麼沒有大蝗災了?

蝗災曾是中國三大災(旱、水、蝗)之一,幾千年都無法解決,人民甚至產生了迷信,認為蝗蟲是「神蟲」,修廟祭祀。徐光啟記載:「開元四年,山東大蝗,民祭且拜,坐視食苗,不敢捕。」

那為什麼現在沒有大蝗災了?拐點在新中國成立。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使用戰爭經驗對待蝗蟲,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當時,農業部植物保護司提出:「治蝗是帶有戰鬥性的群眾運動,因此就必須有堅強的領導和嚴密的組織……為了及時動員、組織力量投入滅蝗戰鬥,各蝗區縣人民政府須於夏蝗發生前成立滅蝗指揮部,由黨政領導幹部親自主持,並在區、鄉、村建立大隊、中隊、小隊等一系列的滅蝗組織。」 財政經濟委員會要求「蝗蟲發生在哪裡,立即消滅在哪裡」,確定了 「打早、打小、打了」的方針。周總理指出:「治蝗工作,要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新中國的無限生命力」。

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1.建立責任制和聯防機制。1952 年,河北省滄縣與山東省南皮縣(今屬河北省)交界處發生蝗蝻,一度因缺乏協調,致使蝗蝻發展到四五齡,少數羽化。之後,兩縣建立了聯合指揮部,最後扭轉了危局。

2.偵查蝗蟲。包括查卵、查蝻、查成蟲。1953 年 2 月,農業部印發《偵查蝗蟲試用辦法》,各地成立飛蝗預報組織。1956 年,農業部提出建立群眾性病蟲情況網,分片召集訓練情報員。

3.發動群眾。在蝗蟲泛濫區開展奪紅旗競賽,向治蝗民工發放生活補助費。

4.推廣藥械治蝗。在蘇聯幫助下,使用飛機撒藥,另外推廣各種藥械。這給百姓的震撼是空前的。農民反映:「過去打蝗蟲3個月還打不淨,今年幾天就打完了。」破除了很多人對「神蟲」的迷信。

5.根本改變蝗蟲滋生地。這是最除根的辦法。中國的蝗災發源地有固定的幾個,一般是河湖沿岸的河灘、淤積三角洲、沿海鹽鹼地。這些地方雨季積水,旱時露出,正適合蝗蟲產卵。長出的禾本科雜草又是蝗蟲的食物。古人早就觀察到了這點,但誤以為這些地方有魚蝦產卵,如果水多,就孵出魚蝦。沒水,魚蝦卵就化為蝗蟲。

清《海錯圖》裡的「蝗蟲化蝦圖」,古人發現水災時就會多蝦,旱災時就會多蝗,便認為蝦和蝗可以互相變化

新中國政府則在查明蝗源地後直接幹活兒,要麼修水利使蝗區變為水庫等環境,要麼墾荒使其變為良田,要麼在蝗區種植棉花、苜蓿等蝗蟲不愛吃的植物。

1977 年10 月 24 日,《人民日報》報導:「危害我國數千年的東亞飛蝗之災,如今已被我國人民和科學工作者控制住了。我國已經連續十多年沒有發生過蝗害。」雖然當時一些措施在生態上不是盡善盡美,但時代所限不能苛求。事實就是: 建國後,我們確實有效地控制了蝗災,至今沒有大發生。

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小範圍的蝗災一直存在,尤其是新疆、內蒙、青海等牧區。昆蟲學家、植保人與它們的鬥爭從未停止。這次非洲蝗災能否影響我國,尚待觀望。即使風險小,也值得重視!

希望沙漠蝗像以前一樣,進不來中國。就算進來了,希望今人也能像我們的前輩一樣,「蝗蟲發生在哪裡,立即消滅在哪裡」。

相關焦點

  • 古代常見蝗災,但現在中國為什麼沒有蝗災了?蝗蟲都被吃貨擼了嗎?
    在中國古代,發生蝗災時,人們為什麼不吃蝗蟲呢?困擾中國農民數千年的「蝗災」,為什麼現在很少見了?今天我們就來重點講一講這個問題。蝗蟲俗稱「螞蚱」,蝗蟲的種類非常多,在生物學分類上有一個蝗總科,地球上大約有1萬多種昆蟲屬於蝗總科,分布最廣泛的蝗蟲則是飛蝗。蝗災,通常就是飛蝗所造成的。
  • 史書中的蝗災,中國現在為什麼很少見了?蝗蟲被吃成珍稀動物了?
    在中國古代,發生蝗災時,人們為什麼不吃蝗蟲呢?中國現在為什麼沒有「蝗災」了呢今天我們就來重點講一講這個問題。蝗蟲俗稱「螞蚱」,蝗蟲的種類非常多,在生物學分類上有一個蝗總科,地球上大約有1萬多種昆蟲屬於蝗總科,分布最廣泛的蝗蟲則是飛蝗。蝗災,通常就是飛蝗所造成的。
  • 古代平均三年發生一次蝗災,為什麼現在沒有了?近代的他是關鍵
    史料記載,蝗災是古代中國的常客,秦漢時期平均8年多就會發生一起蝗災,兩宋時期,平均3.5年就會發生一起蝗災。到了元代和明清時代基本是2.5年就會發生一次蝗災。因此古代平均三年發生一次蝗災這種說法還是比較正確的。中國古代蝗災主要發生在旱災之後,旱災過後河床裸露,給蝗蟲提供了很好的產卵場所。
  • 史書中的「蝗災」,為何中國現在很少見?蝗蟲被吃成珍稀動物了?
    文/淺弋道歷史看過古裝劇的小夥伴對封建時期的都蝗災略知一二,突如其來的蝗災對食不果腹的百姓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在科技落後的封建時期,人們對蝗災束手無策,由於沒有科學的根治方法,鋪天蓋地的蝗蟲讓百姓頭痛不已。
  • 雲南多地發生蝗災:為什麼蝗災總會捲土重來?
    在中國古時候,蝗災可是與水災、旱災並列的三大自然災害之一。今天上午,揭示蝗蟲聚集成災奧秘的新聞就被推上了熱搜。中國古代有「旱極而蝗」的說法,認為蝗災往往和旱災相生相伴,非洲沙蝗的大爆發可能與氣候變化有關,對於竹蝗來說需要的氣候條件可能又不同。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乾燥的昆蟲,乾旱的環境有利於它們生長發育。
  • 蝗災已到印巴,中國是否會受影響,專家果斷出手了
    這幾天除了中國疫情的情況。還有一則不好的消息傳到了中國,那就是蝗災已到達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並且數量和規模之大前所未見,蝗蟲飛過天空猶如烏雲壓境般可怕,蝗蟲造成的破壞了可以用「慘烈」二字來形容,因為蝗蟲造成的影響已經引起了國際各方面的重視。
  • 2020大蝗災是怎樣發生的?|蝗蟲|聯合國糧農組織|東非|蝗群
    沙漠蝗災在東非大規模肆虐,已經對幾十萬畝農田造成破壞。截至去年12月底,近3600億隻蝗蟲摧毀了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17.5萬英畝農田,其中,已有近400億隻蝗蟲到達中國接壤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並有不斷向東北部蔓延的趨勢。據報導,沙漠蝗蟲入侵巴基斯坦第二大棉花基地信德省和東北部旁遮普省,當地的農作物基本絕收;蝗災襲擊印度,將造成該國糧食減產 30%-50%。
  • 蝗蟲,蝗災與人類
    宗教典籍聖經中的《出埃及記》也曾記載了公元前1446年埃及地區的大瘟疫,《古蘭經》中也有蝗災的記錄。而在古代中國,西周時期(公元前9世紀)就有專門處理蝗災的官員。而在中國,近2000年裡,有確切文字記錄的蝗災達173次。宋朝以後,更對蝗災有了較科學化的認知,並總結一些滅蝗的方法,如:鳴金驅趕法、捕擊法、火燒法、溝坎深埋法、掘種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溼難飛用器具抄掠法等。
  • 「吉林根網」雲南多地發生蝗災:為什麼蝗災總會捲土重來?
    在中國古時候,蝗災可是與水災、旱災並列的三大自然災害之一。今天上午,揭示蝗蟲聚集成災奧秘的新聞就被推上了熱搜。中國古代有「旱極而蝗」的說法,認為蝗災往往和旱災相生相伴,非洲沙蝗的大爆發可能與氣候變化有關,對於竹蝗來說需要的氣候條件可能又不同。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乾燥的昆蟲,乾旱的環境有利於它們生長發育。現代科學研究表明人為活動也會造成蝗災,比如過度放牧會導致蝗災發生。
  • 為什麼會發生蝗災?
    目前,蝗災已經肆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蝗蟲所到之處,一片狼藉,大量的農作物被啃食破壞,甚至導致一些非洲國家可能會出現糧食危機。據統計,蝗蟲數量已經達到了4000億隻,這是目前全球人口總數的51倍。根據專家的預測,如果不對蝗蟲數量加以控制,其規模還將進一步大幅增長,最多可能會達到200萬億隻,因為蝗蟲現在已經進入繁殖季節。為什麼會發生蝗災呢?
  • 50年後,科學找到了蝗災的「罪魁禍首」,或將徹底消滅蝗災
    眾所周知,在020年初始之時,出現了全球性的蝗災,4000多億隻的蝗蟲侵襲農田,導致許多國家都出現了暫時性的糧食危機,農民多年的勞作毀於一旦。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蝗災呢?蝗災是大量的蝗蟲聚集而引發的一場動物性的災難。一隻蝗蟲其實並不可怕,可是成千上萬隻蝗蟲,足以釀造成一場災難。蝗蟲為何喜歡聚集在一起呢?
  • 蝗災是如何形成的?蝗災能危害到中國嗎?西瓜視頻給你答案
    他敘述的內容如下:瘟疫疾病還沒有走遠,我們即將面臨一個新的問題,防災大多數人對防災的認識非常有限我們看到的這種蝗蟲叫做沙漠蝗蟲,曾經讓無數國家王朝走向滅亡,人類的歷史長河中,蝗蟲的影響一點不亞於瘟疫對人類的影響,造成蝗災的主要原因和乾旱全球變暖、氣候異常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全球變暖能夠讓更多的蝗蟲的越冬卵存活下來,乾旱崗為蝗蟲的繁育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所以說現在的洪災基本和我們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蝗災時的蝗蟲不能吃嗎?為什麼?
    它的出現倒是沒有什麼問題,主要是因為它對糧食的影響最嚴重,所以說這才是我們最擔心的問題。不過,我們還是迎來了一些好消息,那就是根據印度公開數據顯示,4000億沙漠蝗蟲如今已經得到了控制,所以這絕對是一個好消息,但是也有一個不幸運的消息,那就是印度農業部門預測,今年6月蝗災威脅可能加劇。所以說還需要準備下一步的蝗災問題,雖然這是說預測的可能性,但是提前做好準備是沒有什麼壞處的。
  • 為何國外常出現蝗災,而中國很少?他解決了這個難題,卻鮮有人知
    我國古時,百姓也常常受到蝗災的威脅,在《詩經》中就有記載:「去其螟螣(螣即蝗蟲),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據《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時期我國平均8.8年要受到一次蝗災,兩宋時期是3.5年一次,元代時期是1.6年,明清兩朝則是2.8年。
  • 蝗災為何頻繁爆發?真的是宇宙在清理地球嗎?
    但年初,蝗災還一直在國外徘徊,當時專家也指出:沙漠蝗蟲基本不會危害中國。: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對蝗災和蝗蟲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那我們現在就步入今天的正題: 蝗災到底因何而起?
  • 蝗災可怖!為什麼人類尚未「解決」
    2020年真是「妖魔」橫行的一年,除了堪稱「瘟疫」的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之外,年初那場起自沙特魯卜哈利沙漠,橫掃整個西亞後直撲印度的大蝗災依然沒有結束,目前蝗災正在東非、中東和南亞消耗著農作物,威脅著世界10%人口的糧食安全,已經被認為是地球上最危險的遷徙「瘟疫」。
  • 中國派遣10萬「鴨軍」出徵滅蝗災,這「蝗災」英語該怎麼說?
    說真的,沒怎麼經歷過田間生活的罐頭菌確實對於蝗災之類的都不怎麼了解。當我第一眼看見相關視頻時,確實一跳了,同時感覺今年真的是多災多難的一年。 對於蝗災,我們的老鐵巴基斯坦也同樣承受著成噸的傷害。身為老鐵的中國,肯定伸出援手。根據新聞報導,中國派出10萬的鴨子出徵巴基斯坦應對蝗災。
  • 「亂彈」中國吃貨治不了蝗災,是因為傲慢、無知、還是因為弱小?
    剛看了一篇解讀「中國吃貨治蝗災」的文章,作者從科學的角度詳細分析了小龍蝦、亞洲鯉魚乃至近期的大群飛蝗等有害物種為什麼無法被「中國吃貨」消滅;對小龍蝦雖然在國內有人工養殖,但其野外種群依然在各地為害的現實情況做了澄清;並以此對部分網友「中國吃貨包打天下」的盲目自豪感加以勸誡。
  • 蝗災蔓延 專家稱要警惕沙漠蝗6月隨季風入境中國
    經過多年的蝗災防治實踐,我國已經形成成熟的蝗災防控應對機制,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監測預警體系和防控體系。而談及沙漠蝗的時候,張澤華說那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也是危害最重的蝗蟲。為什麼這麼說?張澤華說,沙漠蝗的體型較一般蝗蟲偏細長,「這也就意味著沙漠蝗的翅膀會更大,飛翔能力會更強。也就是說它去哪裡都沒有什麼阻力,只要環境適宜,就能夠生存下來。歷史上記載過它曾飛越大西洋。」
  • 70年一遇的蝗災,會威脅到中國嗎?
    70年一遇的蝗災 2020年,中國與疫情的鬥爭仍未結束。放眼世界,恐怖的沙漠蝗災已蔓延10多個國家,非洲大陸首當其衝。評估顯示,這是東非地區25年來遭遇的最嚴重的蝗災,更是肯亞70年來損失最為慘重的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