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國外常出現蝗災,而中國很少?他解決了這個難題,卻鮮有人知

2020-12-06 騰訊網

我國古時,百姓也常常受到蝗災的威脅,在《詩經》中就有記載:「去其螟螣(螣即蝗蟲),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據《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時期我國平均8.8年要受到一次蝗災,兩宋時期是3.5年一次,元代時期是1.6年,明清兩朝則是2.8年。

蝗災主要是由乾旱造成的,因此流傳著「旱災之後必有蝗災」的話,因為發生旱災時,土壤會變得較為堅實,含水量較低,這是最適合蝗蟲繁殖的環境,並且河、湖受乾旱的影響水面會縮小,低洼地裸露,適合蝗蟲產卵的地方就變更多了。

由於我國古時經常受蝗災的迫害,人們也想將蝗蟲趕盡殺絕,如今我國的蝗災幾乎不再出現,而國外卻還常出現,這又是為什麼?那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了,他解決了我國蝗災的難題,卻鮮有人知。

馬世駿,是中國生態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名譽主任。

1915年馬世駿在山東兗州呱呱落地,他的父親經過商,後棄商務農,馬世駿受此影響對農業比較感興趣,18歲時馬世駿考上了北京大學農學院生物系,畢業後馬世駿在山東省和湖北省都從事過跟農業害蟲有關的研究工作。

1948年馬世駿赴美留學,到了猶他州州立大學攻讀昆蟲生態學,第二年馬世駿轉入到了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攻讀博士學位,同時馬世駿還參加了美國農業部的玉米螟生物生態學及防治研究。

獲得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學位後,馬世駿先是參加了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的第8屆國際昆蟲學大會,後來便回到了國內,在北京創建了國內第一個昆蟲生態學研究室,並且決定徹底消滅蝗災。

馬世駿帶著研究團隊,進行了實地考察、定點觀察、室內試驗等,從而發現蝗災爆發的主要原因是水災和旱災相間發生,次因是我國社會的不穩定及貧困落後,因此蝗災發生後,我國的老百姓就表現得束手無策。

明確了蝗蟲次生型的演變規律及其演變的機制後,馬世駿提出了「改治結合,根除蝗害」的蝗蟲治理策略與措施。此外,馬世駿也先後提出了「中國農業害蟲的動態分析及控制途徑」、「昆蟲種群的空間、數量、時間結構及其動態」與「種群變境成長」等理論及新概念。

正是馬世駿團隊的努力,我國的蝗災得到了根治,現今我國的年輕人基本沒有親眼見過蝗災的場景,因此當國外遇上蝗災時,不少人調侃道:「可以抓來炸著吃。」

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急需人才,而莘莘學子也是一個個從國外回到了國內,幫助祖國建設家園。那期間我國還很窮,但國人們苦中做了,腳踏實地發展起了經濟,如今我國已經大變模樣,變得越來越好,也是緣於上世紀我國科研人員的付出,以及現代人的奉獻。

相關焦點

  • 為何目擊外星人事件,大都發生在國外,中國卻很少出現呢?
    為何目擊外星人事件,大都發生在國外,中國卻很少出現呢?在浩瀚的宇宙中外是否存在外星人是一個歷史性的難題,科學家們至今仍未作出明確的回應,在很多年前出現了多起外星人光臨地球的事件,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最終都沒有有力的證據可以證明事件的主人就是外星人。為何UFO的傳說只是在國外出現過,在我們中國卻沒有呢?
  • 中國歷史上蝗災頻發,為何如今不再出現?原來是有這麼一位科學家!
    種種原因,給蝗災治理帶來很大難度,若印度再不控制,將會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更可怕的是,他們的行動力也十分驚人,據悉,順風情況下他們橫跨大西洋僅僅只要5天的時間。而印度與我國接壤,這就不得不讓人擔心在印度吃飽的蝗蟲會不會朝著我國飛來?其實大可不必擔心,這些蝗蟲是到不了我國境內的。
  • 面對國外氣勢洶洶的蝗災,我們需要知道什麼?
    在沒有暴躁的狀態下,鳥類是會捕食蝗蟲的,但是一旦蝗蟲集結成蝗災,鳥類是不會過去吃的,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鳥類只吃它認為安全的食物,換句話說,蝗災中的蝗蟲,是有毒的。在中國古代,也爆發過大規模的蝗災,與水災、旱災並稱為三大自然災害。那時候的蝗災,人們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祈求上天保佑,但是基本一出現蝗災就是幾年的饑荒。
  • 傳統方法無法治理蝗災,中國團隊發現新方法,引國外媒體爭相報導
    今年年初東非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蝗災,蝗群隨後越過紅海去到中東地區,並且一路向東蔓延到南亞地區。蝗群所到之處的自然植物、農作物都會受到巨大的損害,造成貧困落後地區更加貧困。有人將蝗災比喻成一場移動性非常強的「瘟疫」,但是人類面對這種幾乎每年都會出現的瘟疫卻無法研發出「疫苗」或「特效藥」。
  • 為什麼有蝗災,卻很少聽說其它昆蟲成災的?蝗蟲有什麼特別之處
    今年的蝗災的規模堪稱空前,它們從東非開始出發,橫掃南亞越過巴基斯坦並直逼中國邊境。每3000萬到5000萬隻蝗蟲可以覆蓋150公裡,一天吃掉200噸各種植物,而人類作為以耕種為主要謀生方式的物種,對這些區域的人民打擊可謂空前巨大。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吃草的蟲子那麼多,卻很少聽說有像蝗蟲一樣達到「遮天蔽日,神明震怒」的規模。
  • 中國新出一膠水:叫電焊膠!比電焊牢固,啥都肯粘,可惜鮮有人知
    中國新出一膠水:叫電焊膠!比電焊牢固,啥都肯粘,可惜鮮有人知說到膠水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吧.它在生活中常用來粘接和修復材料的,人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破鏡不能重圓!意思是摔碎的鏡子即使被膠水粘在一起依然有縫隙,然而這種觀點在這不一定是正確的哦!
  • 蝗災為何頻繁爆發?真的是宇宙在清理地球嗎?
    稍微關注新聞的朋友都會發現,自從踏入今年以來,世界各國關於蝗災的報導屢次出現在新聞頭條上。 但年初,蝗災還一直在國外徘徊,當時專家也指出:沙漠蝗蟲基本不會危害中國。
  • 古代蝗災頻發,為何我國現在卻很難見了?蝗蟲被吃成珍稀物種了?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說說關於蝗蟲的知識,以及為何中國現在很少見到蝗蟲了,難道真的是被吃光的? 蝗蟲,俗稱「螞蚱」,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類型的蝗蟲,其中中國有1000多種,它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其中東亞飛蝗在我國分布範圍最廣,它就是我國蝗災的罪魁禍首。
  • 古代平均三年發生一次蝗災,為什麼現在沒有了?近代的他是關鍵
    史料記載,蝗災是古代中國的常客,秦漢時期平均8年多就會發生一起蝗災,兩宋時期,平均3.5年就會發生一起蝗災。到了元代和明清時代基本是2.5年就會發生一次蝗災。因此古代平均三年發生一次蝗災這種說法還是比較正確的。中國古代蝗災主要發生在旱災之後,旱災過後河床裸露,給蝗蟲提供了很好的產卵場所。
  • 2020年蝗災滅不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實它們在向人類傳遞信息
    2020年蝗災滅不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實它們在向人類傳遞信息2020年可謂是魔幻的一年,新年伊始,中國便被新冠疫情困住了手腳,全國尤其是武漢都按下了慢行鍵。正當大家想鬆一口氣時,國外疫情卻爆發了,西班牙、英國等國家陷入慌亂之中,部分剛從武漢返回的醫務人員又馬不停蹄地趕往國外。更可怕的是,不僅是歐洲國家遭到病毒侵襲,非洲國家也未能倖免。更讓人感到棘手的是,非洲的蝗災正在肆虐。非洲如今情況如何?東非蝗災於2020年2月爆發,幾個月過去,如今的情況依舊不容樂觀。
  • 三位在國外更出名的中國科學家,在國外眾星捧月,國內卻不知名
    有沒有在國外很出名,但在國內卻不知名的中國科學家?這個問題我們有請這三位華人科學家來回答!的確,現在大部分人都知道屠呦呦女士,但這是在她得諾獎之後,而在得諾獎之前,在國內很少有人知道屠呦呦女士是幹什麼的。哪怕是現在,很多人都知道了屠呦呦女士得了諾獎,但她究竟是幹什麼的,她有什麼成就,是靠什麼得了諾獎的,依舊一問三不知。想想也是蠻可悲的。要知道,屠呦呦女士在得諾獎之前,在國外早已是鼎鼎有名的科學家了。
  • 清朝女天文學家王貞儀,在國際上赫赫有名,國內卻鮮有人知
    這其實也跟王者輔本人的研學興趣息息相關——他在歷算、數學方面均有一定造詣,更曾參與清代數學書籍《梅氏叢書》的編寫和修撰。再加上王貞儀的父親後來「棄文從醫」,可以看出王家本身就具備了濃厚的科研學術氛圍。面對祖父和父親的教誨,王貞儀確實沒有令他們失望。帶著祖父留下來的大量藏書,她「矻矻然終日盡日夜以涉心其中」,更曾寫下「人生學何窮,當知寸陰寶。
  • 中國「三無」科學家85歲獲諾獎,拯救數百萬人卻鮮有人知
    2015年10月5日,中國科學家至此,他獲得了首位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而那一年他已是85歲高齡。屠呦呦有時會被稱為三無科學家,因為她沒有留學背景,沒有博士學位,更沒有院士頭銜,但是就是這樣的她,卻拯救了數百萬人的性命。
  • 史書中的「蝗災」,為何中國現在很少見?蝗蟲被吃成珍稀動物了?
    文/淺弋道歷史看過古裝劇的小夥伴對封建時期的都蝗災略知一二,突如其來的蝗災對食不果腹的百姓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在科技落後的封建時期,人們對蝗災束手無策,由於沒有科學的根治方法,鋪天蓋地的蝗蟲讓百姓頭痛不已。
  • 古代常見蝗災,但現在中國為什麼沒有蝗災了?蝗蟲都被吃貨擼了嗎?
    在中國古代,發生蝗災時,人們為什麼不吃蝗蟲呢?困擾中國農民數千年的「蝗災」,為什麼現在很少見了?今天我們就來重點講一講這個問題。蝗蟲俗稱「螞蚱」,蝗蟲的種類非常多,在生物學分類上有一個蝗總科,地球上大約有1萬多種昆蟲屬於蝗總科,分布最廣泛的蝗蟲則是飛蝗。蝗災,通常就是飛蝗所造成的。
  • 湖北存在感微弱湖泊,明明是我國的第七大淡水湖,卻鮮有人知
    中國是一個湖泊資源豐富的國家,如著名的青海湖、太湖、西湖、洞庭湖、大明湖等,這些湖泊逐漸發展成為著名的旅遊景點,成為城市的象徵,給他們的城市帶來了巨大的遊客和經濟發展,但實際上,除了這些著名的湖泊,湖北還有一個特別「委屈」的湖,今天老陳帶大家看看湖北存在感微弱湖泊,明明是我國的第七大淡水湖
  • 它是螃蟹中的「勞斯萊斯」,比大閘蟹鮮,比帝皇蟹貴,卻鮮有人知
    其實在蟹類當中,有一類螃蟹,蟹黃比大閘蟹更肥美,肉質比帝皇蟹更加鮮嫩,可卻鮮有人知道它的大名,只有資深的吃貨才會在這個季節選擇吃它,而不是吃大閘蟹!而這蟹類中隱藏的「蟹中之王」其實就是——黃油蟹。說到黃油蟹可能很多朋友都會感到陌生,黃油蟹和大閘蟹並成為中國的「蟹中之王」,能得此美號,可見黃油蟹本身也是頗有實力的。
  • 野花也比家花香,農村常見的紫茉莉,渾身是寶卻鮮有人知
    野花也比家花香,農村常見的紫茉莉,渾身是寶卻鮮有人知我國的一部古代小說中,曾經提及過一種珍貴的花卉,說這種花是天上的神花,是蟾宮中的仙子用了製作胭脂的一種花,其實這種花就是我們常見的胭脂花,有的地方也叫做地雷花、小喇叭花,其真正的名字叫紫茉莉
  • 中國派遣10萬「鴨軍」出徵滅蝗災,這「蝗災」英語該怎麼說?
    說真的,沒怎麼經歷過田間生活的罐頭菌確實對於蝗災之類的都不怎麼了解。當我第一眼看見相關視頻時,確實一跳了,同時感覺今年真的是多災多難的一年。 對於蝗災,我們的老鐵巴基斯坦也同樣承受著成噸的傷害。身為老鐵的中國,肯定伸出援手。根據新聞報導,中國派出10萬的鴨子出徵巴基斯坦應對蝗災。
  • 全球犯罪率最低的國家:發達程度不比美國差,但名字卻鮮有人知!
    全球犯罪率最低的國家:發達程度不比美國差,但名字卻鮮有人知!有人說:當我們邁出腳步去旅行的時候,就能用我們的眼睛和雙眼,發現身邊的美麗,帶上自己的靈魂和夢想去釋放,所以當我們在生活中較為迷茫的時候,不妨停下腳步,外出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加上世界本來就是一本書,旅行中就可以看到別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