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就能壯膽?我國科學家發現蝗蟲大軍的「集結令」

2020-08-17 知社學術圈

2020年春季以來,東非、西亞南亞,現在包括我國雲南省在內的多個地方都爆發了蝗蟲災害。為了對付這種破壞力極強的害蟲,科學家也在不斷的尋找更為有效而低成本的方法。

圖源:Nature


2020年以來,從非洲到南亞,沙漠蝗蟲災害侵襲全球多地。2020年7月,南亞國家印度再遭蝗災襲擊,部分城市進入警戒狀態。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判斷,1平方公裡的蝗群1天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蝗災有可能導致中東和南亞近2000萬人面臨糧食危機。開發成本更低、更加有效的防治蝗災方法迫在眉睫。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於8月12日發表在Nature的論文顯示,少量群居型蝗蟲聚集,就會釋放出一種獨特的化合物,並在野外吸引和聚集更多蝗蟲。該研究找到並驗證了動物學家長期尋找的蝗蟲群聚信息素。



很多地方平時也能見到蝗蟲,但是零散的蝗蟲看起來膽怯又遲鈍,如果沒有星光的庇護,它們便寧願憑藉單調的保護色潛伏在植株間一動不動,這些偏好獨居的蝗蟲甚至在同類靠近時也會羞澀地躲避,這顯然和那些在烈日下瘋狂合群的黃黑色(成熟)或粉色(未成熟)「死神」們截然不同。


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鮑裡斯·尤瓦洛夫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發現,飛蝗之所以能成災是因為蝗蟲可以從低密度的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的群居型,群居型蝗蟲會大規模移動或遷飛從而導致更大範圍的蝗災發生。在這一發現之後,人們對蝗群如何形成提出了多種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


康樂院士團隊通過一系列行為實驗確定4-乙烯基苯甲醚對群居型和散居型飛蝗的不同發育階段和性別都有很強的吸引力。「當4~5頭散居型蝗蟲放到一塊的時候,就可以激發4-乙烯基苯甲醚的合成和產生。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4-乙烯基苯甲醚)是群居型特意釋放的,但是蝗蟲稍微聚集起來,3~4頭、4~5頭聚在一塊的時候,我們馬上就可以捕捉到化合物的釋放。那就說什麼呢?這就是群聚的奧秘。因為它自己一個卵蛋就有20多粒卵,一孵化出來四五個兄弟姐妹在一塊是經常的事情,所以這就是群聚的一個開始。」


康樂院士認為,這項研究將從多個方面改變人們控制蝗災的理念和方法:


  • 比如,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可以在田間長期監測蝗蟲種群動態,為預測預報服務;
  • 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可以設計誘集帶誘集蝗蟲,並在誘集帶集中使用化學農藥或生物製劑將其消滅,從而極大地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 根據4VA的結構設計拮抗劑,阻止蝗蟲的聚集;
  • 嗅覺受體OR35的發現,為使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4VA反應缺失的突變體成為可能,這種突變體長期釋放到野外就可能在重災區建立起不能群居的蝗蟲種群,既在野外維持了一定數量的蝗蟲,又達到可持續控制的目的,將環境保護與害蟲控制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論文的一位匿名審稿人看來,「該研究旨在闡明4VA作為群居信息素在飛蝗群聚過程中的作用,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高技術的、深入的研究。」。


而一位透明審稿人、美國洛克菲勒大學教授萊斯莉·沃斯霍爾則明確表示,「這項工作做出了令人興奮的發現,找到了一個人們長期尋找的蝗蟲群聚信息素分子,文章包含了令人吃驚的多個層次的研究。」


「這是中國科學家為國際昆蟲學和蝗蟲防治做出的巨大貢獻,這是在經歷50年的漫長探索後,科學家們第一次真正確認了飛蝗的群聚信息素。」聯合國糧農組織植物生產與保護司司長夏敬源在賀信中表示,「4VA發現將大大提高蝗災的預測和控制水平,為人們開發新的蝗災控制方法提供重要線索。同時,該研究也為沙漠蝗的研究和控制提供了重要參考」。

參考文獻: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610-4

2.https://daily.zhihu.com/story/9720316

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4914286643395176&wfr=spider&for=pc

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5072589341588881&wfr=spider&for=pc

相關焦點

  • 蝗蟲大軍如何形成
    最近東非地區正飽受蝗蟲的折磨,兩個字形容一下就是:毀了。可以說,蝗蟲這哥們確實太猛了,所到之處遮天蔽日、片甲不留,硬是把希望的田野變成人間地獄,不愧為蟲中之皇。不過事實上,當蝗蟲獨自行動的時候,它們的膽子其實非常小,稍有風吹草動,這哥們嗷嗷就跑,那麼當蝗蟲聚集起來之時,為什麼就會表現得如此有組織性和紀律性,而且勢不可擋呢?它們又是怎樣從膽小怕事的小蟲子,變成殺傷力極強的人間惡魔呢?
  • 我國科學家發現「蝗蟲群聚成災」奧秘,「特效藥」開啟防控新思路
    揭秘蝗蟲聚群成災的原因,是各國科學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課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首次發現和確立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該成果已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蝗蟲為何聚群成災?
  •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蝗蟲群聚成災奧秘 綠色控蝗成為可能
    揭秘蝗蟲聚群成災的原因,是各國科學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課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首次發現和確立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從而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蝗蟲為何聚群成災?
  • 4000億蝗蟲侵入亞洲,蝗蟲都怕什麼呢?我國人民治理蝗蟲的方法?
    近日,源起東非的蝗災呈現擴大之勢且進入亞洲,巴基斯坦和印度已有多地受到了共4000億隻蝗蟲的攻擊。中科院生態和昆蟲學家康樂院士康樂介紹,我國蝗災治理非常成功,本輪不會對我國形成嚴重威脅。有人說蝗蟲怕吃貨,因為蝗蟲還沒有進入我國,很多吃貨都已經開始科普蝗蟲的捕捉方式,和製作的吃法,蝗蟲確實是一種美味,但面對密度如此之高的蝗蟲,我們還是要理性對待。
  • 集結20萬大軍所需時間,美國3小時,俄國1天,中國要多久?
    人們便提出了疑問,若是突然被捲入戰爭,世界各國集結20萬兵力各自需要花費多長時間呢?目前了解到的是,集結20萬美軍只需要3個小時,集結20萬俄羅斯軍隊需要1天時間,那中國人民解放軍呢?答案是半天就能完成。
  • 蝗蟲害怕什麼?科學家給出3個答案,你認同嗎?
    科學家表示,這是因為這次蝗災是由沙漠蝗蟲形成的,它們是地球上最危險的一種蝗蟲,而且耐力極強、食量驚人。此前,東非曾經經歷過長時間的乾旱,所以為沙漠蝗蟲提供了一個非常適合繁殖的氣候條件,因此,才會迎來蝗蟲的大爆發,出現這種聚集行為。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video:20200814我國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我國歷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據我國近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飛蝗至今仍然是非洲、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的重要農業害蟲。
  • 東非蝗災蔓延 是誰吹響幾千億隻蝗蟲的「衝鋒號」
    資料記載,1958年,索馬利亞4億隻沙漠蝗蟲肆虐,擴散達l000平方公裡,這些蝗蟲一天就能吃掉8萬噸糧食,而這個數字,是40萬人一年的口糧。而本次蝗災,有媒體記者在肯亞東部用飛行器拍到,蝗蟲形成了一個長約60公裡、寬約40公裡的蝗蟲群,覆蓋面積逾2000平方公裡。如果按照每平方公裡可容納1.5億隻沙漠蝗蟲計算,那麼這個蝗蟲群的數量將可達到3000億隻。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蝗災與旱災、洪災並稱我國歷史上的三大自然災害,曾造成嚴重的農業和經濟損失。飛蝗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蝗蟲,據我國近2000多年的歷史記載顯示,大規模的蝗災發生過800多次。飛蝗至今仍然是非洲、亞洲、中東和澳大利亞的重要農業害蟲。沙漠蝗雖然僅僅分布在非洲、中東、南歐和南亞地區,但危害的記載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以前。這兩種蝗蟲災害一直被認為是人類主要的瘟疫之一。
  • 科學家發現蝗蟲集群通信秘密!
    ,眼下科學家正在發現這種害蟲為什麼會形成破壞性的集群。這種化學物質會吸引其他蝗蟲加入集群,而且也開始釋放這種氣味,從而形成一個反饋迴路,導致巨大的蝗蟲群。這項發現提供了幾種誘人的可能性,包括採用基因工程技術使蝗蟲沒有探測聚集信息素的受體,或者把信息素變成武器來吸引和捕捉蝗蟲。  這項研究是在數量創紀錄的蝗蟲在東非吞噬莊稼並威脅巴基斯坦糧食供應之際進行的。
  • 科學家發現蝗蟲集群通信秘密
    外媒稱,今年蝗蟲正在世界多個地區毀滅莊稼,眼下科學家正在發現這種害蟲為什麼會形成破壞性的集群。是什麼促使蝗蟲從獨居變成「群集」?當地時間周三發表在英國《自然》周刊上的一項研究結果揭示,秘密在於信息素。  據法新社東京8月12日報導,研究顯示,信息素幾乎就像一種無法抗拒的香料,當蝗蟲發現身邊哪怕只有少量同類時,也會釋放這種化合物。這種化學物質會吸引其他蝗蟲加入集群,而且也開始釋放這種氣味,從而形成一個反饋迴路,導致巨大的蝗蟲群。
  • 印度萬億蝗蟲大軍入侵北方邦,手掌大的蝗蟲遮天蔽日,大地秒變黃
    據外媒報導,近日印度萬億蝗蟲大軍入侵北方邦,許多地方因蝗蟲來襲變得不見天日。7月12日,大量蝗蟲入侵北方邦首府勒克瑙,那些手掌大的蝗蟲遮天蔽日,密密麻麻蝗蟲停留在葉子上啃食農作物,大地秒變黃。據悉,北方邦費羅扎巴德一處監獄被蝗蟲入侵,約1700名囚犯在監獄內敲擊鐵器意圖驅趕,鋪天蓋地的蝗蟲令人頭皮發麻。現在蝗蟲所過之處,大片農作物遭遇損毀,許多印度農民因受災嚴重生計受到嚴重影響。今年印度蝗災異常嚴重,6月27日就有媒體報導,印度首都新德裡侵入大量蝗蟲,周邊地區紛紛淪陷。大規模蝗蟲破壞力非常大,每天都會消耗和破壞大量糧食,給印度農民帶來很大壓力。
  • 集結20萬大軍需要多長時間?美國要3個小時,俄羅斯1天,中國呢
    一般而言,軍人的集結、動員能力更是關鍵時刻取得勝利的保障。當前,世界上軍事力量最強的三個國家就是中美俄三國,集結能力自然也名列前茅,那麼如果三個國家要集結20萬大軍,需要多長時間呢?先說美國,作為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美國的實力國際有目共睹,不僅武器裝備,軍隊集結動員能力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 4000億蝗蟲奔湧亞洲!把它吃成珍稀動物?一點也不好笑
    我知道圖片有點噁心,襲擊這架飛機的傢伙是一群蝗蟲,這群蝗蟲撞擊了飛機的引擎、擋風玻璃和機頭。也就是它:這架飛機降落後進行了大約11.5個小時的清潔和徹底檢查,所幸沒有發現任何損傷。1./ 開年蝗災 /這群襲擊飛機的蝗蟲,只是蝗災大軍的一個縮影。
  • 蝗蟲,蝗災與人類
    ) 明末時期,中國著名的科學家徐光啟撰寫《除蝗疏》,共計24章,3萬多字。 而19世紀,在美國西部與加拿大西部部分地區肆虐過的落基山蝗蟲(Rocky Mountainlocust),則被載入了吉尼斯紀錄。據記載,1875年蝗災最嚴重時,蝗蟲大軍的規模達510000平方公裡,比加利福尼亞州的面積還要大,蝗蟲有多達12.5萬億隻,蝗群飛過時,堪稱遮天蔽日。
  • 無人機滅蝗有奇效 能從根源上將蝗蟲消滅
    同時多家媒體也都爆料,我國政府不僅打算派鴨子去吃蝗蟲,還計劃讓一些博士學習牧鴨技術,跟隨「鴨子大軍」一併「援巴」。 據了解,「牧鴨治蝗」辦法在我國由來已久。因為鴨子擁有超強吃蝗蟲的作戰能力,又喜歡群居易於管理,且防治蝗災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破壞,還能起到修復生物鏈作用,自古以來便是我國治理蝗災的慣用手段。
  • 印度遇8000萬蝗蟲,奪食大戰一觸即發,東非地區或遭相同厄運
    早在2月份國人正受新冠肺炎百般刁難時,我們便從各大平臺上刷到了有關蝗災的消息,東非地區也正經歷著嚴峻的考驗,考驗東非百姓的正是一隻只活蹦亂跳的蝗蟲。蝗蟲有那麼可怕?剛看到有關「蝗災」的新聞時,不知大家的反應是否和筆者相同,筆者當時有幾分驚訝,小小蝗蟲竟能成災?
  • 4000億隻蝗蟲席捲印巴,平常單獨活動的蝗蟲是怎麼變成蝗災的
    起源2018年5月份的非洲沙漠蝗災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平息的趨勢,聯合國糧食組織甚至發出警告稱蝗蟲可能還會繼續惡化下去,目前蝗蟲大軍已經進入了尼莫爾以南地區。從非洲跨越紅海一直深入亞洲腹地,2年來蝗蟲大軍一路所向披靡,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事情,蝗蟲大軍能飛躍紅海,沙烏地阿拉伯一路經過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從來沒有一次蝗災影響如此的廣,持續時間如此之長,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次蝗災的形成呢?
  • 4000億隻蝗蟲席捲印巴,平常單獨活動的蝗蟲是怎麼變成蝗災的
    起源2018年5月份的非洲沙漠蝗災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平息的趨勢,聯合國糧食組織甚至發出警告稱蝗蟲可能還會繼續惡化下去,目前蝗蟲大軍已經進入了尼莫爾以南地區。從非洲跨越紅海一直深入亞洲腹地,2年來蝗蟲大軍一路所向披靡,這是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事情,蝗蟲大軍能飛躍紅海,沙烏地阿拉伯一路經過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從來沒有一次蝗災影響如此的廣,持續時間如此之長,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次蝗災的形成呢?
  • 科學家發現蝗蟲「集群」秘密
    外媒稱,今年蝗蟲正在世界多個地區毀滅莊稼,眼下科學家正在發現這種害蟲為什麼會形成破壞性的集群。是什麼促使蝗蟲從獨居變成「群集」?當地時間周三發表在英國《自然》周刊上的一項研究結果揭示,秘密在於信息素。據法新社東京8月12日報導,研究顯示,信息素幾乎就像一種無法抗拒的香料,當蝗蟲發現身邊哪怕只有少量同類時,也會釋放這種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