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源起東非的蝗災呈現擴大之勢且進入亞洲,巴基斯坦和印度已有多地受到了共4000億隻蝗蟲的攻擊。中科院生態和昆蟲學家康樂院士康樂介紹,我國蝗災治理非常成功,本輪不會對我國形成嚴重威脅。
從非洲開始肆虐的蝗蟲,已經蔓延至巴基斯坦和印度,蝗蟲數量之多、密度之大是近七十年來最多的一次,這次的蝗蟲是沙漠蝗蟲,跟我們農田常見的飛蝗有一定的不同,這種沙漠蝗蟲繁衍能力、適應能力更強,所到之處遮天蔽日成群數不清的蝗蟲過後,真正是寸草不生,對於農業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是相當嚴重的,蝗蟲泛濫對很多國家的生態造成了嚴重的破壞,那麼蝗蟲怕什麼呢?有人說蝗蟲怕吃貨,因為蝗蟲還沒有進入我國,很多吃貨都已經開始科普蝗蟲的捕捉方式,和製作的吃法,蝗蟲確實是一種美味,但面對密度如此之高的蝗蟲,我們還是要理性對待。
這種沙漠蝗蟲,之所以能夠很快的集結泛濫,主要擁有超強的繁殖能力,成蟲產卵之後,幼蟲能夠在二十多天破土而出迅速的集結,這種繁殖能力是需要有適宜的環境,才能夠完成,其中對於蝗蟲的繁衍條件,對於蝗蟲泛濫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側面說明了蝗蟲怕什麼。
生存、繁殖環境:這種沙漠蝗蟲,喜歡乾燥溫暖地帶,而且繁殖的環境要求也有一定的要求,在植被面積少於百分之五十的地帶,才能夠迅速的進行繁殖,也就是說地面植被不密集、沙漠、荒地、裸漏地帶較多、植被面積少於百分之五十的地帶,才適宜這種沙漠蝗蟲進行繁殖,反之,向溼潤環境、植被豐茂的地方,蝗蟲則很難繁衍,這也是為什麼蝗蟲能夠從非洲一路而來,穿越中東乾旱沙漠地區進入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主要原因,這些地帶給沙漠蝗蟲提供了適宜繁殖的生存環境所致,環境是蝗蟲最怕的主要原因之一,沒有了適宜的環境,這種沙漠蝗蟲自然很難形成氣候。
蝗蟲對於農業生產危害極大,從古至今人類想盡辦法對付它們,我國究竟是如何治理的呢?今天,央視2014年的一段紀錄片《牧雞治蝗》被網友贊上熱搜,誰能想到,為了治理蝗蟲,我國勞動人民用的是一群大家都熟悉的雞、鴨……
蝗蟲,也叫螞蚱,成年蝗蟲一天可以吃掉相當於自身體重三倍的植物,歷史上蝗災頻繁發生,與水災、旱災並稱為「三大自然災害」。
2001年,河北草原發生了一場蝗災,一畝地受蝗蟲吞噬的牧草達到20多公斤。
圖中天空中黑壓壓的部分就是聚集的蝗蟲,圖自視頻截圖
眼看一年收入面臨威脅,加上正值當地禁牧,草原上的人們紛紛養起了雞。
那麼雞群是如何聽從人類的指揮,去消滅蝗蟲呢?它們的戰鬥力又如何呢?
剛出生的小雞戰鬥力不夠,牧民們選取了在固定雞舍養殖60天的雛雞進行草地馴養,訓練到大約90天的時候經過考核,成為合格的牧雞。
而蝗蟲在出生後攻擊力也不行,第14天到21天是它們蹦的很歡但卻最虛弱的時候。
時機成熟!牧民們帶著牧雞出發了,哨聲一響,雞群出擊,感受一下這氣勢↓
因為小雞是從出生就開始養,又一直聽特定的哨聲,所以它們只認這種哨聲,一隻優秀的牧雞一天能吃掉70多頭蝗蟲。
牧雞能力強,責任也大,治蝗期間,往往變身「流動治蝗雞」,5天時間內就可以完成1000畝的活動任務。
網友:哨聲一響,蝗蟲萬兩……
對於牧民來講,牧雞治蝗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等蝗蟲治理完了,雞的肉和蛋可以售賣,直接變成現鈔收益。
這些吃蝗蟲長大的牧雞不用餵養太多飼料,而且身體健康,肉質緊實,在草原旅遊市場,一隻賣100元左右。
而且,雞苗是國家免費發放的,還有專業人員全程提供技術服務。
2012年,國家農業部發動河北、內蒙古、甘肅等十個地區進行牧雞治蝗,全國有1.25萬農牧戶出動了近300萬隻雞,對1400多萬畝草原蝗蟲進行了治理,共減少牧草直接經濟損失1.27億元,戶均減災1萬多元,戶均增收近6500元。
事實上,牧雞治蝗也有一定的「門檻」:低矮的草原適合雞奔跑跳躍,所以牧雞治蝗更多針對草原上發生的蝗蟲災害。
遇到比較高的牧草,就需要脖子矚目的鴨子出場了。
據錢江晚報報導,2000年5月,新疆北部發生了特大蝗災,除採取化學藥物外,由一群群牧雞、牧鴨組成的「生物部隊」也在新疆的「滅蝗大戰」中大顯身手。
當地牧民們介紹,鴨子吃蝗蟲的場面是很有看頭的。草場上,鴨掌踏過之處,蝗蟲紛紛跳起來,鴨子用它彈簧般靈活的脖頸在空中啄食,猶如武林高手用筷子夾蒼蠅般彈無虛發。
養鴨的牧民馬永剛對鴨子的守紀律性深感驚奇,他說「鴨子太自覺了,我幾乎不用費心,它們出去、回來全是分成幾個縱隊,每個隊中鴨子一隻跟著一隻,真像訓練有素的部隊。」
對於這次蝗災,你怎麼看?
本文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