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尚未結束,氣勢洶洶的蝗災又進入了視野,一時間搞的人心惶惶。
據稱從肆虐東非之後到達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蝗蟲群,已經達到了恐怖的4000億隻,和中國已經是近在咫尺。
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見識過蝗災,但是都從網絡上看過。那是真正的「所過之地,寸草不留」。
下面的圖片就是蝗災恐怖的照片。
嗅覺靈敏的證券分析師們早早從中察覺到了市場機會,各種分析報告連夜做出,對相關概念股票比如農藥類提前布局,就等著爆賺一波了。
為啥是農藥?因為蝗蟲來了,最快速有效的就是噴灑農藥了,生產農藥的公司自然銷售暴漲、利潤暴漲了。就是這個邏輯關係。
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中國股市的農藥股紛紛大漲。
然而被炒熱的農藥股僅僅是一日遊。什麼農業農藥、草甘膦,在昨天紛紛集體跳水,搞的證券市場一臉懵逼。說好的利好農藥股呢?咋說沒就沒了呢?
為啥?因為從印度傳來了消息,蝗蟲群已經在印度基本被消滅了。蝗災被隔離在國門之外,對我們來說當然是超級好消息,然而對早已磨刀霍霍的資本市場,卻引起了一片哀嚎。
各種吐槽層出不窮。我們會議也開了,分析報告也熬夜寫了,就連蝗蟲如何繞過喜馬拉雅山進入中國的路線圖都畫好了,就等農藥股紛紛漲停了。
納尼?你突然跟我說蝗蟲沒了?真是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三哥」二百五。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這屆蝗蟲真不行,菜的連印度三哥都搞不定…
然而,玩笑歸玩笑,吐槽歸吐槽。真的不是這屆蝗蟲不行,而是這4000億隻蝗蟲,並不是都飛到印度去了,分散到了很多國家。而且,也不是一天兩天就滅掉的,而是印度已經滅了半年了。
更甚至,印度的蝗災,如果後續沒有積極的蝗蟲防治體系,蝗災死灰復燃的可能性極大。
如果不深入了解蝗蟲的特性,是沒有發言權的。
所以,我們不僅是戰略上要重視,在戰術上要更加重視。
1
蝗災為何能被稱為三大天災之一
水災、旱災、蝗災,在古代被稱為三大天災。
水災和旱災我們都知道,發生之後基本上是顆粒無收,是危害巨大的自然災害。
而蝗災比水災和旱災的危害更大。因為水災和旱災畢竟是固定在某一個區域,而蝗災卻是能機動轉移,集團作戰。
也就是說,水災和旱災只能危害一個區域,而蝗災危害的區域,由於蝗蟲是會飛的,所造成的的危害會更大。而且蝗蟲所過區域,寸草不生,顆粒不留。
如果這次在印度簡簡單單的被消滅乾淨,那就不配稱為三大天災之一了。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蝗災是怎麼產生的。
蝗蟲和螞蚱一樣,都是屬於蝗科類昆蟲的一種。我們經常會在田地裡看到螞蚱或者蝗蟲,模樣基本是一樣的。我們平時看到的,都是獨居的蝗蟲。
獨居的蝗蟲,性格溫和、害羞,危害不大。而且,油炸蝗蟲還被作為美食,經常被端上餐桌,甚至現在養殖蝗蟲都成了一個行業。
這樣的蝗蟲,自然是不可怕的。
但是,一旦聚集到60隻以上,蝗蟲顏色就會發生變化,性格也開始變得暴躁、富有攻擊性,食慾也開始大增。
獨居的蝗蟲之所以聚集,一般是因為乾旱,導致食物匱乏。獨居的蝗蟲為了生存,迫不得已都集中到一個有食物的地方。聚集之後,就不再分開,開始集體行軍。
食慾大增後的成群結隊的蝗蟲,把某一個區域的植物啃光之後,只能向其他區域轉移,在轉移過程中越聚越多,慢慢就演變成了鋪天蓋地的蝗災。
實際上,蝗蟲的壽命並不長,一般是2-3個月的壽命。理論上來說等蝗蟲自然死亡後,蝗災就結束了對不對?為什麼蝗災會持續甚至幾年的時間?
那是因為,蝗蟲的繁殖能力實在是太強了。
雌蝗蟲一次能產卵80-120個,幼蟲只要20天就可以成年。
產卵的時候,它會把肚子插入鬆軟的土中,深度達10cm。產卵后土會把卵蓋住,很難被發現。
蝗蟲卵最適合孵化的土壤是先幹後溼。如果土壤過於潮溼,絕大部分卵都難以孵化,會被真菌所破壞。
而長期乾旱的土壤,利於蝗蟲卵存活。這時候再來一場小雨,土壤含水量達到10~20%,這就是最適合蝗蟲卵孵化的條件。
土壤20%左右的溼度,不但會讓蝗蟲卵大量的孵化,還讓地面長滿了嫩草,孵化後的幼蟲有充足的食物可以發育。
所以古人曾經說過,旱極而蝗。在一場大旱結束後,通常會再爆發一次蝗災。
因此,如此高的繁殖能力,導致蝗災的時候,數量是會成幾何倍數增長。這就是為什麼在東非蝗災開始時,只是千萬隻級別,而到了印度,就變成了幾千億隻了。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肆虐印度的蝗蟲成蟲,一是自然壽命的終結,再加上農藥噴灑滅蟲,在雙重作用下,基本上被消滅了。但這不是終結。
因為,這批蝗蟲所下的卵,還安靜的躺在土裡,伺機而發。如果沒有後續的防治,極有可能死灰復燃。
對我們來說,遠遠沒到可以高枕無憂的地步。
02
如何解決蝗災,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嚴肅的話題
很多人一聽蝗災要來,興奮的不得了。來了好啊,這玩意兒蛋白質豐富,油炸後美味可口,只要敢來中國,分分鐘給你吃絕種了。
在網絡段子手那裡,中國人連油鍋糖醋都準備好了,就等著蝗蟲飛過喜馬拉雅山了。
每次非洲爆發蝗災時,也總有人問,當地人為什麼不把蝗蟲吃掉?問題不就解決了?
很明確的告訴大家,靠吃不能解決蝗災。如果這麼簡單,也就沒有歷史上那些超級大蝗災了。
首先,蝗蟲是移動的,遷移的速度相當快,不會在一個地方停留太長時間。一天就能吃完方圓幾十公裡的所有植物,馬上就飛到下一個地方。
蝗蟲不但能飛,而且速度也不慢,只要順風,一天能飛120公裡,甚至能穿越海洋。
其次,蝗蟲的數量太多太多了。你想想,達到了千億數量級別的蝗蟲,讓你抓,使勁抓,你能抓多少?一個人就算抓幾千隻,幾萬隻,有用嗎?杯水車薪,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
中國是遭受蝗災最嚴重的的國家之一。根據《中國救荒史》記載:秦漢時期平均8.8年一次,北宋南宋時期為3.5年一次,元代為1.6年,明清時期為2.8年。
到了民國時代,雖然科技水平有所進步,但因為軍閥割據,政府的組織能力低下,蝗災依然困擾著中國這片土地。
民國之前,不管是科技水平,還是政府組織能力,只要發生蝗災,基本就是餓殍遍地,災區的老百姓只能是自求多福。
中國真正消滅為禍數千年的蝗災,是新中國成立之後。
新中國成立初期,也遭遇了幾次較大的蝗災,糧食受損嚴重。
經過了多年的摸索,逐漸建立了三種滅蝗方法。
一是化學防治。
就是動用飛機、噴藥車、人工噴灑等方式噴灑農藥。這個方法簡單快捷,也是最有效的。目前仍然是遏制蝗災的主要方法。
但是,沒有農藥是萬萬不能的,但農藥也真的不是萬能的。
農藥防治的一大缺陷,就是會造成環境的汙染。蝗蟲是消滅了,但是對地質、水源等,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
二是生物防治。
按照生物鏈理論,任何生物都有天敵。蝗蟲自然也不例外。蝗蟲有大量天敵,包括牧雞牧鴨、鳥類、蛙類等。
尤其有一種鳥類,叫粉紅椋鳥。這種鳥以蝗蟲為主食,一天能吃120-180隻蝗蟲,是生物滅蝗的主力軍。
2013年新疆哈密發生蝗災。因為新疆地廣人稀,監控困難,為了防止蝗蟲紮根產卵,反覆成災,我國曾專門引進了4萬多隻粉紅椋鳥,專門針對蝗蟲。
因此,我們對粉紅椋鳥十分愛護。之前國道施工,遇到粉紅椋鳥孵化,都要停工一個月,等它們離巢再開工。可見這種鳥對治理蝗蟲多麼重要。
但是,生物防治,只能治理中低密度的蝗蟲。一旦蝗蟲聚集起來,形成蝗災,這些蝗蟲天敵加起來,也捕食不了蝗災的十分之一。
這時候要控制蝗災,最有效的方法只能是化學防治-噴灑藥劑。
三是解決蟲卵。
這是屬於根治的方法。只要找到蝗蟲的產卵地,提前挖出來消滅掉,自然形成不了蝗災。
在建國初期,因為缺少飛機和藥劑,工業化水平較低,滅蝗只能靠基層強大的組織能力,去消滅蝗卵。
單是1950年,中國就動員了四百九十三萬人,用挖卵挖溝等方法「人工打蝗」,防治了近六十萬公頃的蝗蟲。
但是滅卵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首先,範圍太大,產卵地不好找。其次,卵在地下,地面上根本看不出來是否有卵。
因此,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2017年,我們開始試用農業植保無人機來調查蝗情,一經發現,立即啟動防治措施,把蝗災消滅於萌芽之中。由於效果顯著,這種無人機已經出口到多個國家和地區。
正是在這種嚴防死守、多種手段並用的方法下,肆虐中國幾千年的大型蝗災,終於從60年代開始和我們告別了。儘管也會不定期的發生小規模的蝗災,但造成的損失並不是那麼大了。
中國古代「飛蝗蔽空日無色,野老田中淚垂血」的悲愴,註定只能屬於歷史了。
03
結束語
蝗災,對人類的危害巨大,也是幾千年來困擾人類的超級災害之一。
對於發生在別的國家的蝗災,網絡上大都是看熱鬧、看笑話的心態。實際上,我們的處境,遠沒有到能看別人笑話的地步。
毛之不存皮之敷衍。蝗災,是我們人類共同的敵人。幫助別人,就是幫助我們自己。
對於治理蝗蟲有豐富經驗的中國,這次也是樹立大國擔當的機會。在蝗蟲進入巴基斯坦之後,我們已經第一時間派遣治理專家到巴基斯坦,幫助治理蝗災。
巴鐵因為和我們的友好關係,支援他們理所當然。其它的國家比如印度、阿富汗、以及東非的各個受災國家,我們國家也會伸出我們的援助之手。
這對於國家戰略,特別是一帶一路的推進,自然是好處多多的。
毛主席不是說過嗎,「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敵人搞的少少的」。對於目前美國藉助新冠病毒疫情,全面遏制中國的緊要關頭,這次蝗災,也是中國突破重圍的一個機會。
天佑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