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蝗蟲集群通信秘密!

2020-08-20 山東省委政法委


外媒稱,今年蝗蟲正在世界多個地區毀滅莊稼,眼下科學家正在發現這種害蟲為什麼會形成破壞性的集群。是什麼促使蝗蟲從獨居變成「群集」?當地時間周三發表在英國《自然》周刊上的一項研究結果揭示,秘密在於信息素
  

據法新社東京8月12日報導,研究顯示,信息素幾乎就像一種無法抗拒的香料,當蝗蟲發現身邊哪怕只有少量同類時,也會釋放這種化合物。這種化學物質會吸引其他蝗蟲加入集群,而且也開始釋放這種氣味,從而形成一個反饋迴路,導致巨大的蝗蟲群。這項發現提供了幾種誘人的可能性,包括採用基因工程技術使蝗蟲沒有探測聚集信息素的受體,或者把信息素變成武器來吸引和捕捉蝗蟲。
  

這項研究是在數量創紀錄的蝗蟲在東非吞噬莊稼並威脅巴基斯坦糧食供應之際進行的。
  

研究重點是分布最為廣泛的蝗蟲品種——飛蝗,並對這種昆蟲產生的幾種化合物進行了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其中一種化合物——4-甲氧基苯乙烯(即4VA)——似乎吸引蝗蟲,而且聚在一起的蝗蟲越多,它們釋放的4VA就越多。
  

中國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只要把4隻孤蝗放在一個籠子裡,他們就開始釋放4VA。
  

研究小組隨後研究了蝗蟲是如何聞到這種氣味的,並分離出了蝗蟲觸鬚上負責探測這種聚集信息素的部分。
  

從那裡,他們發現了探測過程所需的基因,並培育出缺乏Or35這一關鍵基因的轉基因蝗蟲。
  

研究報告說,「與野生蝗蟲相比,突變蝗蟲失去了對4VA的吸引力。」
  

這些發現為對付這種貪吃的害蟲開闢了幾種可能性,包括利用基因改造技術或跟蹤4VA的產生來預測蝗蟲群可能在哪裡形成。
  

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神經遺傳學和行為實驗室的負責人萊斯莉·沃沙爾說,或許最令人興奮的應用是發現一種能夠阻斷4VA接收的化學物質。
  

她在《自然》雜誌委託撰寫的一篇評論中寫道:「這種分子的發現可能提供一種阻止昆蟲聚集的化學解毒劑,並使蝗蟲『解散』,回歸它們平靜和獨居的生活方式。」
  

沃沙爾指出,目前仍有幾個未知情況,包括4VA是否是唯一導致集群形成的化合物,以及其他種類的蝗蟲是否對這一化合物作出類似的反應。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蝗蟲集群通信秘密
    外媒稱,今年蝗蟲正在世界多個地區毀滅莊稼,眼下科學家正在發現這種害蟲為什麼會形成破壞性的集群。是什麼促使蝗蟲從獨居變成「群集」?當地時間周三發表在英國《自然》周刊上的一項研究結果揭示,秘密在於信息素。  據法新社東京8月12日報導,研究顯示,信息素幾乎就像一種無法抗拒的香料,當蝗蟲發現身邊哪怕只有少量同類時,也會釋放這種化合物。這種化學物質會吸引其他蝗蟲加入集群,而且也開始釋放這種氣味,從而形成一個反饋迴路,導致巨大的蝗蟲群。
  • 科學家發現蝗蟲集群通信秘密
    外媒稱,今年蝗蟲正在世界多個地區毀滅莊稼,眼下科學家正在發現這種害蟲為什麼會形成破壞性的集群。是什麼促使蝗蟲從獨居變成「群集」?當地時間周三發表在英國《自然》周刊上的一項研究結果揭示,秘密在於信息素。  據法新社東京8月12日報導,研究顯示,信息素幾乎就像一種無法抗拒的香料,當蝗蟲發現身邊哪怕只有少量同類時,也會釋放這種化合物。這種化學物質會吸引其他蝗蟲加入集群,而且也開始釋放這種氣味,從而形成一個反饋迴路,導致巨大的蝗蟲群。
  • 科學家發現蝗蟲「集群」秘密
    外媒稱,今年蝗蟲正在世界多個地區毀滅莊稼,眼下科學家正在發現這種害蟲為什麼會形成破壞性的集群。是什麼促使蝗蟲從獨居變成「群集」?當地時間周三發表在英國《自然》周刊上的一項研究結果揭示,秘密在於信息素。據法新社東京8月12日報導,研究顯示,信息素幾乎就像一種無法抗拒的香料,當蝗蟲發現身邊哪怕只有少量同類時,也會釋放這種化合物。
  • 科學家最新揭秘:化學物質吸引蝗蟲「群集」
    來源:新華社外媒稱,今年蝗蟲正在世界多個地區毀滅莊稼,眼下科學家正在發現這種害蟲為什麼會形成破壞性的集群。是什麼促使蝗蟲從獨居變成「群集」?當地時間周三發表在英國《自然》周刊上的一項研究結果揭示,秘密在於信息素。
  • 科學家確定導致蝗蟲成群活動的信息素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作為個體,蝗蟲在很大程度上是無害的昆蟲。但當它們聚集在一起形成臭名昭著的蝗蟲群時,它們會造成各種環境破壞。中國的科學家們現在已經發現了一種促進這些破壞性集群形成的關鍵化學物質,為控制它們的行為和限制它們造成的破壞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蝗蟲集群出動成災,竟是為了避免被同類吃掉
    蝗災泛濫之所以那麼恐怖,一是因為蝗蟲太能吃,二是它們的數量太龐大。一隻沙漠蝗蟲每天可以吃掉相當於自己體重的糧食,大約兩克左右。不要小看這個數字,因為蝗蟲是成群結隊的,數量龐大,一平方公裡的蝗蟲一天大約能吃掉35000人的糧食。因此,了解蝗蟲群體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有什麼辦法可以讓這個群體分崩離析,就變得尤為重要。
  • 中國科學家「追兇」16年,終於破解蝗災秘密
    科學家們研究已久,卻一直麼有明確蝗蟲形成機制的關建,知道最後,我國科研團隊終於破解了蝗災的秘密。蝗災的背後有什麼科學道理?蝗蟲為何集群成災!蝗蟲隨2020年而來的災難不只有新冠肺炎。在 亞洲及東非的部分地區,成群的蝗蟲已大規模破壞當地的農作物。通常情況下,蝗蟲是無害的散居生物,不會遠離齊出身地。然而,在適宜的條件下——即大雨及隨後植物的一輪瘋長——它們也會變成「群居型」。這種情況一旦發生,蝗蟲就會聚集成蝗群,將一路的農作物啃食殆盡,而且一天可飛行超過100公裡。
  • 我國科學家發現蝗蟲大軍的「集結令」
    為了對付這種破壞力極強的害蟲,科學家也在不斷的尋找更為有效而低成本的方法。國際著名昆蟲學家和蝗蟲學之父鮑裡斯·尤瓦洛夫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發現,飛蝗之所以能成災是因為蝗蟲可以從低密度的散居型轉變為高密度的群居型,群居型蝗蟲會大規模移動或遷飛從而導致更大範圍的蝗災發生。
  • 中國科學家發現蝗蟲的集結號 揭示蝗蟲聚集成災的原因
    【中國科學家發現蝗蟲的集結號 揭示蝗蟲聚集成災的原因】8月12日,《自然》雜誌發布的研究成果表示,中國科學家在飛蝗中發現一種叫4VA的荷爾蒙,這種荷爾蒙就好比是讓蝗蟲「欲罷不能的香水」,會讓本來喜歡獨處的散居蝗蟲躁動起來,開始大面積聚集,對農業、經濟和環境構成重大威脅。
  • 我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蝗蟲群聚成災奧秘 綠色控蝗成為可能
    揭秘蝗蟲聚群成災的原因,是各國科學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課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首次發現和確立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從而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這一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蝗蟲為何聚群成災?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20世紀七十年代,國際上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經過50多年幾代科學家的不斷努力,有幾種化合物被認為可能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這些信息素被命名為蝗醇、蝗酚等。但是,這些化合物中沒有一個化合物能符合群聚信息素的所有標準,特別是沒有野外種群驗證的證據。
  • 我國科學家發現「蝗蟲群聚成災」奧秘,「特效藥」開啟防控新思路
    揭秘蝗蟲聚群成災的原因,是各國科學家不懈努力的重要課題。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團隊首次發現和確立了一種蝗蟲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揭示了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該成果已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蝗蟲為何聚群成災?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
    群居型蝗蟲一旦形成就會導致蝗災發生,蝗群會大規模移動或遷飛導致更大範圍的蝗災發生。近80年來,對蝗群如何形成有許多的假說,分別有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以及其中的奧秘和機理並沒有在科學上被揭示。20世紀七十年代,國際上科學家們才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
  • 蝗蟲們群聚成災的真相是什麼?
    可是,喜歡獨居的蝗蟲是如何形成蝗群的,這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又是什麼?近80年來,科學家們對此提出了許多假說,比如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其中的奧秘和機理又是什麼?無人知曉。向著未知前進。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聚集的最關鍵因素。
  • 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之謎
    聊點科技【科學家揭示蝗蟲聚群成災之謎】究竟是什麼讓蝗蟲聚群成災?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鑑定出一種由群居型飛蝗特異性揮發的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A),被認為是導致飛蝗聚群的關鍵性群聚信息素之一。該發現使對蝗蟲的綠色和可持續防控成為可能。康樂介紹,「我推測,其他蝗蟲屬種,比如沙漠蝗,或許它的群聚信息素不是4VA,但這一研究框架同樣適用。」
  • 蝗蟲緣何聚群成災?最新研究:「臭味相投」
    可是喜歡獨居的蝗蟲是如何形成蝗群的,這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又是什麼?近80年來,對於蝗群如何形成,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假說,比如食物、繁殖地、性成熟、群集信息素、氣候等假說。但是,究竟是哪一個因素起主要作用,其中的奧秘和機理又是什麼?無人知曉。向著未知前進,上世紀七十年代,科學家們逐步認識到群聚信息素可能是蝗蟲能夠聚集的最關鍵因素。
  • 提高無人機集群通信可靠性,這4種核心通訊網絡技術要掌握
    單機飛行,有限的能量供給限制了飛行距離、作業範圍,同時容易遭受各種網絡攻擊,通信可靠性不高。在此背景下,將多架無人機組成無人機集群通信網絡可有效提高無人機通信的可靠性,成為未來無人機通信的發展方向。無人機集群主要是依賴於先進開放的通信網絡,無人機之間具備協同交互能力,整個系統呈現群體智能性,單節點具備可替代性。
  • 北峰多制式數字集群系統為機場地勤部門通信保駕護航
    二、我國民航無線通信現狀1、信息化發展受阻傳統的機場調度系統普遍採用的是「有線網絡+窄帶集群系統」的模式,而隨著機場業務向著多樣化、高效化、系統化發展,這種傳統的通信模式只能提供日常語音集群調度、定點監控等作用,無法將業務延伸到生產作業流程的各個步驟和檢查點,更無法滿足機場高效、快捷服務的發展需求。
  • 上海虹浦:集群通信系統化身「金手指」賦能上海機場通勤力max
    隨著上海區域中心的集聚、輻射效應日漸增強,上海機場作為長三角地區最核心的運輸樞紐,其國際航運中心全球支柱功能,以及自貿試驗區的價值載體和服務保障功能,全球航空貨運供應鏈中的資源配置功能,將被提到了極為重要的位置,而這就不得不提及已成為上海機場地面無線調度指揮最重要的通信方式之一——集群通信系統。
  • 東非蝗蟲肆虐之際,一部《蝗蟲毀滅日》告訴你蝗蟲能不能飛到中國
    近日,東非蝗蟲肆虐,於是,一部2004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又火了一把。電影的名字叫《蝗蟲毀滅日》。大致的故事是,有位科學家吃飽了撐的製造了一種變異蝗蟲,是沙漠蝗蟲與澳洲疫病蝗蟲的混種,這種蝗蟲有耐藥性,普通的殺蟲劑殺不死它,並且壽命也是一般蝗蟲的3倍,達到了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