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災愈發猖狂,俄羅斯已守不住,被蝗蟲啃食60000公頃的牧場
據央視網7月8日報導,近日俄羅斯卡爾梅克共和國遭遇蝗災,蝗蟲群所路過的牧草、農作物毀於一旦,損害面積達到了6萬公頃,牧群此後可能會因為牧草的短缺面臨死亡。自今年2月以來,世界多地都遭遇蝗災,此前聯合國糧食以及農業組織(FAO)向全球發布「威脅」預警,是次高等級的預警信號。可見,蝗災已然嚴重影響多地正常生活。
所到之地即刻荒蕪
蝗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螞蚱或者草蜢。它們的腿部受到刺激之後就會聚集在一起形成蝗群,當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便會朝著一個方向前行,持續時間可達8個小時。蝗蟲雖小,但是食量驚人,而當它門成群結伴的時候,消滅草場或者農作物的速度可不是一般動物能比的。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1平方公裡的蝗群一天吃掉的糧食相當於3.5萬人一天的口糧。
更為可怕的是,蝗災持續的時間並不會太短,此次俄羅斯爆發的蝗災極有可能是從非洲遷徙過來的。這批蝗蟲已經給非洲、印度、巴基斯坦等地造成嚴重影響。多地都已經啟動飛機來噴灑農藥,但是蝗群面積過大,想要全部消滅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且它們還在一直移動,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消滅的難度。
為何今年蝗災如此嚴重
蝗災並不是近些年才出現的災難,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對蝗災的記錄。但多數時候蝗群的規模都沒有讓一個首都進入高警戒狀態,蝗群的規模相對而言還是可控的。但是今年多國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聯合國也發出蝗災警告。對此,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專家認為,近期發生的蝗災和全球變暖有著極大的關係。
我們知道,蝗蟲喜歡高溫、甚至是乾旱的地方,這也是為什麼在沙漠也會出現蝗災的原因。在高溫的環境當中,蝗蟲的繁殖能力大大增強,體型也會有所變大。此前西班牙蘭扎羅特島和福特彎圖拉島因為高溫,在2004年遭遇蝗災,當時的蝗蟲足足有10釐米長。而今年全球變暖趨勢增強,多地出現史上異常高溫,史上最熱月份,無疑給蝗蟲們提供了繁育的溫床。
蝗災是否會危及我國
我國生態和昆蟲學家、院士康樂表示:此批蝗蟲進入我國的可能性不大。首先,我國並不是沙漠蝗的分布區,不是自己生存的地盤,即使千軍萬馬,它們也不敢貿然進入。此外,我國和印度以及巴基斯坦接壤的地區,多為高海拔的山區,氣溫較低。即使蝗蟲有極大的能耐,也難以跨過高山,即便跨過去,它們也會因為太冷而死去。
不過即使此批蝗災不會危及我國,我國也需要提高警惕,做好預防工作。此前我國歷史上也發生過很嚴重的蝗災,比如清朝鹹豐時期的大蝗災。我們可以通過多植樹造林,利用家禽或者兩棲動物以及鳥類來去除蝗蟲。民國時期,政府也曾推出過養鴨治蝗的方案。此前科學家也在珠三角做過鴨子治蝗的實驗。結果表明,天敵的方法要比噴灑農藥更為安全。
目前蝗災盛行,想要全部消滅他們,需要多個國家共同努力。蝗蟲的跨地域遷徙,影響的也遠不止一個國家,大家都是一根繩上的螞蚱。
參考信息:央視網新聞 7月8日 《俄羅斯遭遇蝗災 約6萬公頃牧場被啃食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