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世界級超級害蟲!沙漠蝗蟲VS草地貪夜蛾,誰的危害更大?

2020-12-01 騰訊網

2020年初,在全國上下一心共同抗「疫」之際,蝗蟲走到了大家視野當中,甚至一度登上微博熱搜。這場蝗災從2019年年中開始發生,是東非25年最嚴重的一次,目前擴散至印度和巴基斯坦地區,可以說是距離中國一步之遙。

沙漠蝗蟲科普視頻(來源:網絡)

「蝗軍」壓境,會不會給我國農業和糧食安全造成影響?相似的時間和遷徙路徑,這不禁讓人想起了2019年年初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從印度擴散至緬甸再入侵到我國雲南,經過大半年時間遷飛至大半個中國。但草地貪夜蛾與蝗蟲在分類學上屬於不同目,習性和為害都存在很大差別。

寄主範圍

入侵我國的「玉米型」草地貪夜蛾(以下簡稱草地貪夜蛾)寄主廣泛,可取食300多種植物。入侵我國一年來,在18種作物和5種雜草上出現。主要為害玉米,受害面積佔比高達98.61%。

蝗蟲食物範圍同樣很廣,可取食小麥、水稻、穀子、玉米、豆類、菸草、蘆葦、蔬菜、果樹等,將葉片咬成缺刻或孔洞,大發生時可將作物食成光杆或全部吃淨,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當季節乾旱時,它們更貪食,取食的大量食物未經充分消化即排洩出體外,便從中獲得大量水分,供給生理代謝需要,從而增加了對作物的為害程度。

取食方式

草地貪夜蛾是鱗翅目昆蟲,而蝗蟲是直翅目昆蟲,二者從生理上具有較大差別。草地貪夜蛾取食量最大的是高齡幼蟲(4-6齡),而蝗蟲成蟲期補充營養強烈,食量最大,約佔一生總食量的75%以上。

2019年草地貪夜蛾剛入侵我國,鑽心的取食方式增加近了種植戶的防治難度。發生過草地貪夜蛾的玉米葉片滿目瘡痍,不少種植戶評價「觸目驚心」,嚴重時每一片玉米葉上幾乎都是孔洞。蝗蟲發達的咀嚼式口器同樣會將葉片咬成缺刻或者孔洞,但大量發生時,可將作物吃成光杆甚至全部吃光。此次非洲發生的蝗災1平方公裡的蝗群一天就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極大地威脅著當地居民的生存。

與草地貪夜蛾相比蝗蟲的為害範圍更廣

產卵繁殖

草地貪夜蛾是完全變態昆蟲,經歷卵、幼蟲、蛹成蟲4個蟲態,而蝗蟲是不完全變態昆蟲,一生經歷卵、若蟲、成蟲3個階段。草地貪夜蛾在葉片上一次產卵100-200粒,一生產卵可超過1000粒,繁殖能力強,產卵後3天左右即可孵化,30天即可完成一個世代。

草地貪夜蛾一生產卵可超過1000粒

蝗蟲可以多次交配、多次產卵。產卵時產卵器插入地下,將卵產入圖中。每塊一般含卵50~80粒,最多可有200粒,卵期在半月以上。此次的東非蝗災中一些蝗群預計4月初形成新的蝗群。

蝗蟲產卵在半個月以上

危害性

2016年初,草地貪夜蛾首次被發現入侵非洲西部並暴發成災,公開報導顯示,到2017年9月僅在已被入侵的非洲12個玉米種植國家中,草地貪夜蛾造成玉米減產830萬到2060萬噸。2018年在非洲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0億-30億美元,玉米毀種面積佔總播種面積的5%-6%。

東非蝗災一平方公裡大小容納8000萬隻成年蝗蟲的蝗群,一天的食物消耗量與3.5萬人的食物消耗量相當。在公開報導中,肯亞農業部一位官員介紹: 「它們對環境造成了毀滅性影響,因為這種蝗蟲的體積很大,且數量多達10億,僅需要6-8小時,就能吃光一個牧場。」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已經發出警告,蝗災將會造成近年來罕見的糧食危機,1900萬人將面臨危及生命的饑荒。

遷飛路徑

草地貪夜蛾原產於美洲大陸,19世紀中葉入侵美國、加拿大。2016年,首次出現在奈及利亞和加納,隨後橫掃非洲各玉米產區,兩年內入侵非洲44個國家。2018年5月中旬首次在印度發生,3個月蔓延全印度。2018年8月聯合國糧農組織向全球發出預警,2018年11月下旬進入孟加拉和斯裡蘭卡,2018年12月中旬入侵緬甸,截至 2019年1月29日,緬甸在9個邦(市)發生面積80多萬畝。2019年1月11日,我國雲南普洱首次發現草地貪夜蛾幼蟲,隨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途徑廣西,到達廣東。

本次造成多國煌災的品種以沙漠蝗蟲為主,2019年中,葉門等地出現大量沙漠蝗蟲,2019年12月,新的蝗群又在東非出現,在肯亞等國摧毀了數萬公頃農田。自2019年12月起,沙漠蝗蟲災害在東非地區持續蔓延,隨後蟲群途徑中東,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就到達印度、緬甸、巴基斯坦等地。

飛行能力

草地貪夜蛾被叫做「行軍蟲」,習晝伏夜出,常啃完一片地後可以迅速遷移到下一片地。幼蟲移動範圍較小,而成蟲可在幾百米的高空中藉助風力進行遠距離定向遷飛,若不憑藉風力,一晚大約能飛行50公裡,但若是搭上季風的便車,一晚可以推進200-500公裡。成蟲通常在產卵前可遷飛100-500公裡,如果風向風速適宜,遷飛距離會更長。

與草地貪夜蛾相比,蝗蟲遷移速度更甚,糧農組織的資料顯示,沙漠蝗蟲是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移棲害蟲。1平方公裡範圍內的沙漠蝗蟲群,約包含4000萬隻蝗蟲。一隻蝗蟲,最多只有十幾米的活動範圍,但在聚集的情況下,群體越大飛行的距離也越遠,群體飛行一次的飛行時間可以高達8小時,活動範圍達150公裡。邊吃邊飛,一周的活動範圍輕輕鬆鬆能達到上千公裡,曾有蟲群橫跨大西洋的報導。

防治方法

作為外來入侵物種,草地貪夜蛾防控的主要難點在於,國內並無相關防控經驗且無相關農藥登記,前期很多企業多以試驗示範為主,產品推廣較為謹慎,導致害蟲迅速擴散;另外草地貪夜蛾以幼蟲鑽食為害,晝伏夜出,使得用藥效果大打折扣。

對於草地貪夜蛾的防治目前還是以監測、預警、防控為主要手段,經過一年的探索國內已建立了完善的防控、預警機制。過去一年除借鑑國外經驗外,國內也在積極尋求對策,試驗結果表明,甲維鹽、氯蟲苯甲醯胺、乙基多殺菌素、蟲蟎腈、醚菊酯等單劑農藥和甲維·茚蟲威、甲維·氟醯胺、乙多·甲氧蟲、氯蟲·噻蟲嗪四種復配農藥效果好於其他品種,而在生物源農藥中,蘇雲金桿菌則表現出較高的防效。

蝗蟲作為國內常見的一種害蟲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且幼蟲、成蟲均能為害,不過食量雖大,但少量的蝗蟲並不能成災,由於體型較大也較易撲殺,很少周年暴發。蝗蟲一旦成災,如不及時控制對一地區的為害將是毀滅性的,國內蝗蟲成災的報導也屢見不鮮。

雖然本次入侵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的沙漠蝗蟲國內暫未發現(我國蝗蟲品種以飛蝗為主,暫未有沙漠蝗蟲出現的相關報導),但我國黃、淮區、西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蝗災高發區,在與蝗災的鬥爭中積累了豐厚的防控經驗。蝗蟲遷移時以低空飛行為主,成隊遷移,飛行軌跡較易判斷,所以蝗蟲的防控多以人工驅趕限制活動範圍+飛機噴藥+人工噴藥等方式聯合滅殺。目前國內登記在蝗蟲上的藥劑有馬拉硫磷、吡蟲啉等,生物藥劑有白僵菌、等僵菌等,現在很多藥劑對蝗蟲都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由於國內關注較少,蝗蟲上登記的藥劑仍以傳統的乳油為主。

作者丨南方農村報記者 陶磊 任亞航

圖片設計 | 王越

視頻 | 網絡

編輯丨農財君

報料丨請在下方留言

南方農村報丨農財網農化寶典

目前250000+人已關注加入我們

相關焦點

  • 沙漠蝗蟲VS草地貪夜蛾,誰的危害更大
    相似的時間和遷徙路徑,這不禁讓人想起了2019年年初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從印度擴散至緬甸再入侵到我國雲南,經過大半年時間遷飛至大半個中國。但草地貪夜蛾與蝗蟲在分類學上屬於不同目,習性和為害都存在很大差別。 寄主範圍 入侵我國的玉米型草地貪夜蛾(以下簡稱「草地貪夜蛾」)寄主廣泛,可取食300多種植物。
  • 我國歷史上危害最大的四類害蟲,草地貪夜蛾上榜,危害不斷升級!
    第一點,就是草地貪夜蛾蟲災預警。草地貪夜蛾,到了6月份,很有可能入侵到東北和內蒙地區!現在,就由識農魏老師給大家分析草地貪夜蛾的傳播路徑和防治方法!首先,先給大家講講歷史上發生過的重大蟲害。1. 蝗蟲。蝗蟲在我國歷史上危害嚴重,以前經常能看到蝗災報導。蝗災一旦發生,甚至會出現「人相食」——也就是人吃人的現象。
  • 2020中國農業難:沙漠蝗陰雲未消,草地貪夜蛾已率先入侵我國西南
    一、起源於北美:沙漠蝗陰雲未散,草地貪夜蛾已率先入侵我國西南!2月中旬,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表示,近年來,我國蝗蟲監測預警和防治能力不斷提升,防治技術方面具有世界領先水平,防蝗藥械儲備充足,國內大面積暴發蝗災風險很低。
  • 堪比蝗蟲的草地貪夜蛾來了,農藥減量還扛得住嗎?
    來自南美州的草地貪夜蛾再度入侵中國,短短8個月就侵襲農田246萬畝。圖片來源:Alamy今年2月開始在東非大量繁殖的沙漠蝗蟲漂洋過海進入中東和南亞,並有向東亞進軍的可能性。這使得正處在新冠疫情之中的中國公眾格外警惕,掀起了討論熱潮。然而,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3月初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再度入侵中國的草地貪夜蛾才是更加緊迫的威脅。
  • 草地貪夜蛾入侵廣州花都 被列為世界十大植物害蟲!
    草地貪夜蛾入侵廣州花都 被列為世界十大植物害蟲!工作人員檢視玉米田玉米飽受摧殘金羊網訊 記者宋昀瀟、通訊員花宣攝影報導:自今年1月,起源於美洲的害蟲草地貪夜蛾首次入侵我國
  • 花都發現新外來入侵生物「草地貪夜蛾」,被列為世界十大植物害蟲!
    花都發現新外來入侵生物「草地貪夜蛾」,被列為世界十大植物害蟲!據花都區農業技術管理中心信息,花都區於4月28號確認發現草地貪夜蛾入侵危害該區玉米農作物,截至5月8日,危害面積已達到1568畝。世界十大植物害蟲玉米備受摧殘草地貪夜蛾是一種遷飛性害蟲,2017年被列入世界十大植物害蟲「黑名單」。
  • 科學防治草地貪夜蛾
    草地貪夜蛾是一種新入侵我省的害蟲,預計2020年6月-7月草地貪夜蛾成蟲將會飛入我省,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我省的草地貪夜蛾是由南方省份(甚至國外)遷飛而來,而且有可能是分批多次遷入,防控形勢不容忽略。
  • 羅田縣開展草地貪夜蛾防治工作
    5月29日,羅田縣農業農村局在白廟河鎮付家廟村舉行草地貪夜蛾防治現場會,邀請專業技術人員現場指導草地貪夜蛾病蟲害防治。 草地貪夜蛾,屬於鱗翅目,夜蛾科。原產於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已於2019年1月18日侵入我國,現已在我國雲南廣西定殖,成為又一個北遷南回的重要農業害蟲。
  • 玉米草地貪夜蛾防控意見
    玉米草地貪夜蛾防控意見 來源: 南通市耕地質量保護(植物保護)站 發布時間:2020-08-24 字體:[ 大 中 小 ] 草地貪夜蛾,俗稱秋黏蟲,屬於鱗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屬,是一種原產於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雜食性害蟲,廣泛分布於美洲大陸,被國際農業和生物科學中心評為世界十大植物害蟲。
  • 草地貪夜蛾危害玉米水稻作物安全,如何防治?聽聽專家怎麼說!
    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又稱秋粘蟲,鱗翅目夜蛾科,是一種原產於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雜食性害蟲。從加拿大南部到阿根廷均有分布,廣泛分布於美洲大陸,為害多種農作物[1]。草地貪夜蛾在我國最先傳播至廣西、貴州、雲南等省,後向北發展到江淮、 東北、西北等地[2]。
  • 沙漠蝗蟲有可能侵入中國嗎?專家:警惕蝗蟲群遷入境
    沙漠蝗每天可隨風飛行達100~150公裡,再加上當前北半球正處於冬春交界期,大部分植物處於生長幼期,葉子較少,單個地區的植物可能被瞬間消滅,蝗群會迅速轉移到另外地區,這又會加快蝗蟲的遷飛速度。有專家指出,考慮到2019年1月在雲南爆發了草地貪夜蛾危害,在國內定殖越冬後,草地貪夜蛾將可能在今年全面爆發。而如果兩種蟲害疊加爆發,將會是種植業的災難。
  • 讓農技人員談虎色變的「么蛾子」——草地貪夜蛾
    這種蟲子,就是今年讓農技人員談虎色變的草地貪夜蛾。這是9月6日,河南省滑縣農技推廣中心植保植檢站農技人員在田間篩查時,發現草地貪夜蛾實體。草地貪夜蛾為什麼讓專業人員談虎色變?這是因為,這種害蟲危害太大。
  • 中國農業科學「草地貪夜蛾防控手冊」報告會紀實
    草地貪夜蛾原生地是在美洲,2016年1月份從美國的南部地區侵入到非洲的西部,然後迅速發展蔓延,到2018年12月份從普洱地區進入我們國家的雲漫,然後就在我們國家蔓延,所以最近一段時間草地貪夜蛾已經擴散到澳大利亞,可以說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重大害蟲。一、草地貪夜蛾形態特徵。
  • 農業農村部嚴防草地貪夜蛾蔓延
    今年1月,我國雲南省首次發現草地貪夜蛾入侵危害。農業農村部對此高度重視,要求各地農業農村部門加密監測預警,落實好屬地防控責任,全力做好防控應對工作,努力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據悉,草地貪夜蛾俗稱秋粘蟲,食性雜,繁殖能力強,遷飛擴散快,原產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是玉米上的重大遷飛性害蟲,玉米苗期受害一般可減產10%-25%,嚴重危害田塊可造成毀種絕收。2016年初,草地貪夜蛾首次被發現入侵非洲西部並暴發成災,2018年在非洲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0-30億美元,玉米毀種面積佔總播種面積的5%-6%。2018年7月,草地貪夜蛾首次傳入亞洲地區。
  • 草地貪夜蛾呈重發態勢 中國農科院發布防控手冊除蟲
    草地貪夜蛾正成為全球性害蟲。中國農科院供圖草地貪夜蛾分為玉米型和水稻型,對全國21個省份102個樣本的草地貪夜蛾群體基因組重測序結果表明,中國的草地貪夜蛾種群是兩種生物型雜交演化而來,玉米型基因組佔主導。入侵的草地貪夜蛾喜食玉米,在玉米生育期的各個階段都會危害。一般可以造成產量損失在20%以上,嚴重的時候甚至造成絕收。
  • 以蟲治蟲 利用天敵昆蟲可防控草地貪夜蛾
    新京報訊(記者 李傲)針對草地貪夜蛾蔓延危害的緊急情況,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開展田間和室內試驗,利用蠋蝽、益蝽等天敵昆蟲防控草地貪夜蛾,並取得成效。植保所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草地貪夜蛾目前可防可控,主要將以「以蟲治蟲」和「以藥治蟲」為主。
  • 中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測序
    新華社昆明10月30日電(記者趙珮然、嚴勇)我國科學家近日完成了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的測序分析。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細胞生物學權威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論文第一作者、雲南農業大學教授桂富榮介紹,該校研究團隊對草地貪夜蛾進行了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通過比較全球多個草地貪夜蛾種群基因重測序結果,發現中國和非洲的草地貪夜蛾種群與美國的種群之間有著顯著的遺傳分化,入侵中國的草地貪夜蛾種群極有可能來自非洲。同時,研究團隊還找到了草地貪夜蛾的耐藥基因。
  • 中國成功破解草地貪夜蛾耐藥基因組
    草地貪夜蛾是一種原產於美洲的雜食性農業害蟲,在2020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的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中位列第一。該蟲寄主植物多、適生範圍廣、繁殖能力強、遷飛擴散速度快、突發危害重、防控難度大,了解其遺傳背景及其耐藥性對於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義。雲南農業大學聯合華大基因、中科院動物所及美國、南非、衣索比亞、肯亞的相關單位對草地貪夜蛾及其耐藥水平開展了基因測序分析研究。
  • 以蟲治蟲:天敵防控草地貪夜蛾有戲
    科技日報訊 (記者瞿劍)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針對草地貪夜蛾正在我國自南向北蔓延的危急情況,該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緊急啟動利用蠋蝽、益蝽等天敵昆蟲進行防控的田間和室內試驗,調查採集我國草地貪夜蛾天敵昆蟲種類並評估防治潛能,為「以蟲治蟲」開展草地貪夜蛾生物防治提供技術支撐。
  • 我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測序
    新華社昆明10月30日電(記者趙珮然、嚴勇)我國科學家近日完成了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的測序分析。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細胞生物學權威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論文第一作者、雲南農業大學教授桂富榮介紹,該校研究團隊對草地貪夜蛾進行了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通過比較全球多個草地貪夜蛾種群基因重測序結果,發現中國和非洲的草地貪夜蛾種群與美國的種群之間有著顯著的遺傳分化,入侵中國的草地貪夜蛾種群極有可能來自非洲。同時,研究團隊還找到了草地貪夜蛾的耐藥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