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蝗蟲的草地貪夜蛾來了,農藥減量還扛得住嗎?

2021-01-08 中國生物技術網

來自南美州的草地貪夜蛾再度入侵中國,短短8個月就侵襲農田246萬畝。圖片來源:Alamy

今年2月開始在東非大量繁殖的沙漠蝗蟲漂洋過海進入中東和南亞,並有向東亞進軍的可能性。這使得正處在新冠疫情之中的中國公眾格外警惕,掀起了討論熱潮。然而,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3月初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再度入侵中國的草地貪夜蛾才是更加緊迫的威脅。經歷過2019年的首次入侵,具有更大基數的草地貪夜蛾已經在中國安家繁育,大量出現於西南、華南地區的農田中。

從2月底,農業農村部就草地貪夜蛾防治連續發布文件、預警,其中也包括一份列有8種化學單劑、6種生物製劑和14種複合製劑的應急防治用藥推薦名單。此後,農藥板塊的「草地貪夜蛾防治」概念股就保持著上漲趨勢,數次漲停。有證券公司預測,今年的草地貪夜蛾防控行動將帶動殺蟲劑需求量上升,且其中主要為化學農藥。

但必須注意的是,上述名單上的藥物的功能僅僅是「應急」,而不是經常性手段。從2015年起持續推動化學農藥減量的中國,已連續數年保持化學農藥使用量負增長,且並未打算在面對嚴重蟲害時放鬆環保標準。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朱恩林在去年9月的新聞發布會上被問及該如何面對草地貪夜蛾防控與農藥減量之間的矛盾時,提出的第一項措施就是充分使用生物防治技術,然後才是「使用低毒藥劑」和「優化施用方法」。

步步緊逼的「行軍蟲」

來自南美州的草地貪夜蛾已經在短短幾年時間內發展成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跨國界遷飛性農業重大害蟲,肆虐全球100多個國家,在2018年進入亞洲地區。2018年8月,糧農組織曾發布預警,指出已經抵達印度的草地貪夜蛾將可能威脅亞洲數百萬小規模農民的糧食安全和生計。草地貪夜蛾屬於鱗翅目害蟲,幼蟲集體啃食作物並成群轉移的習性為它們掙得了一個綽號——「行軍蟲」,而成蟲晝伏夜出,一晚可以長途飛行長達100公裡,天氣適宜時甚至可以一晚跨海飛行數百公裡。進入中國的是喜食玉米的草地貪夜蛾,在去年1月抵達中國後,短短8個月就入侵中國26個省,侵襲農田246萬畝,一度遷飛至內蒙古地區。

而2020年的情況可能會更糟糕。2月21日,農業農村部印發《2020年全國草地貪夜蛾防控預案》(下稱《防控預案》)指出,今年草地貪夜蛾將呈嚴重態勢,且已在部分玉米和小麥田出現。從2月底到3月,農業農村部就草地貪夜蛾蟲害連續發布四次警告。

經過去年的入侵,高繁殖能力的草地貪夜蛾已經在溫度適宜的中國南方定殖,而且相比2019年,2020年中國的春天更加溫暖溼潤,適宜的環境條件使草地貪夜蛾越冬繁殖面積更大,繁殖速度更快。本地和外來蟲源的雙重壓力使2020年的蟲害形勢更加嚴峻。

進入中國的是喜食玉米的草地貪夜蛾。圖片來源:Alamy

據《防控預案》披露,截至2月10日,西南和華南6省見蟲面積就已經達到去年同期的90倍,草地貪夜蛾遷入各省的時間也會相應提前。牽頭撰寫《防控預案》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吳孔明預測,草地貪夜蛾將會提前北遷,在6月就可以到達東北地區,也就是中國最北端的糧食產地。

非化學手段漸成主力

從70、80年代開始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的中國,農藥使用量位居世界第一,水、大氣、土壤都受到農業面源汙染的困擾。自2015年起,化學農藥減量開始成為中國農業部門的重要課題。當年2月,原農業部印發《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提出到2020年實現農藥使用總量零增長的目標。這一目標已經在2016年提前完成,並且連續數年保持負增長。

面臨這輪嚴峻蟲害,中國政府在延續農藥減量行動與發展非化學防治這一課題上,繼續表現出積極態度。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月初發布的年度農村農業發展指導性文件「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及草地貪夜蛾防控問題,同時亦提出要「深入開展農藥化肥減量行動」。

為了在防治病蟲害的同時保護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4月8日,國務院公布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下稱《條例》),在5月1日開始施行。《條例》在總則部分就提出「國家鼓勵和支持使用生態治理、健康栽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同時提出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扶持專業化病蟲害防治服務組織的同時,鼓勵它們使用綠色防控技術。

值得關注的是,對生物防治手段的重視也體現在中國牽頭的草地貪夜蛾防治國際合作中。去年11月,在中國農業農村部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在昆明聯合召開的亞洲區域草地貪夜蛾監測防控國際研討會上,與會11國代表一致通過了《亞洲區域草地貪夜蛾可持續治理協作倡議》,其中的五項共識之一是「推動區域可持續治理」,各國同意「優先採取生物防治、天敵保護利用等措施,減少農藥使用量和使用風險。」

在技術層面,非化學手段也得到了強調。前面提到的《防控預案》就提出要以「理化誘控」、「生物生態控制」等手段優化技術。前者指以誘蟲燈、性誘捕器以及食物等誘殺害蟲,或幹擾其繁殖;後者則指使用白僵菌、綠僵菌、核型多角體病毒(NPV)、蘇雲金桿菌(Bt)等生物製劑,以及夜蛾黑卵蜂、螟黃赤眼蜂、蠋蝽等天敵來控制草地貪夜蛾。而對化學防治,它則強調要進行「挑治」、「點殺點治」,以及不同藥物的交替輪換。

廣西農科院玉米所植保專家唐照磊博士從去年起就在一線從事草地貪夜蛾防治工作。他告訴中外對話,綜合性的防治手段在實踐中效果最佳。他所說的「綜合性」手段,就是在使用物理、生物防治等手段的同時,少量精準地使用化學藥劑,鞏固效果。據他所知,目前在廣西以阿維菌素、核多角體病毒為代表的生物農藥,在草地貪夜蛾防治中使用比例相當可觀,能佔到總體用藥的60%~70%左右。生物農藥不但使用量已經超過化學農藥,還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他說,化學農藥的很多缺點,比如連續使用後害蟲容易產生抗藥性、對環境的危害大,以及難聞的氣味等,使農戶更願意選擇低毒、低殘留、刺激性氣味小且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生物類農藥。

農業生態學學家、前華南農業大學校長駱世明則向中外對話指出,一般來說常規化學農藥應當是所有物理和生物防治手段無效之後考慮的最後手段。在他看來,加強預測預報體系有可能避免出現害蟲突發事件。在預報發出後,通過及時運用誘蟲燈、體外性激素、陷阱植物、害蟲天敵、害蟲致病菌等非化學手段就有可能避免大面積爆發。

生態防治的「公益性市場」

生物防治手段近年來在果、菜、茶作物上推廣效果良好,但目前在種植面積更大的糧食作物方面,卻始終存在推廣難的問題。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劉玉升預測,如果全面推廣生物防治,將會使化學農藥用量減至當前用量的20%左右。

雖然綠色、生物防治技術在中國曾經是常規植保手段。但經過數十年的化肥農藥濫用,它們的復興還需假以時日。駱世明認為,相比施用化學農藥,生物防治維護了很多屬於公共利益的生態環境效益,然而在傳統的市場上卻很難獲得回報,因此要讓廣大農業經營者願意接納生態環境友好的生物防治技術,需要政府的財政金融政策支撐,也需要政府助力生態友好產品市場的開拓。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王豁也告訴中外對話,依靠市場機制是很難實現生物防治手段大面積推廣的,這需要政府將其當做「公益性產業」,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大力扶持。

「不同害蟲有不同的天敵,目前國內能夠量產的天敵種類和數量都太少。另一方面,十分依賴化學農藥的農民們還不了解生物防治,很難一下子讓他們接受這種方式。」廣西南寧合一生物防治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宋一林告訴中外對話,他的企業正致力於培育螟黃赤眼蜂、夜蛾黑卵蜂等草地貪夜蛾的寄生性天敵。

事實上,這種構想已經體現在制度層面。5月1日生效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提出以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和扶持專業化病蟲害防治服務組織,並鼓勵它們使用綠色防控技術。

宋一林的企業從2013年開始就已經在向政府出售植保服務,這包括蟲害監測、天敵釋放與人工服務等一整套服務。他告訴中外對話,目前合一生物一半以上的營收來自於廣西當地植保部門的政府購買,僅去年就有2000萬左右的營業額。「幾十畝幾百畝的小農戶我沒法賣給他,要有千畝級成片的農田同時投放才有用。政府購買後在當地推廣投放,也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戶覺得天敵比(化學)農藥好用,開始了解這方面的技術。」宋一林說。他希望,《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中寫入政府購買服務寫入的內容,能有助於進一步推廣生物防治技術。

劉玉升團隊正在研究培育的蠋蝽,俗名「臭蟲」,也是草地貪夜蛾的主要天敵之一,連同瓢蟲等其他天敵,他們正在直接銷售給一些保護地的菜農和果農。他認為生物防治市場是有潛力的,但是政府購買只能在現階段起到一定推廣作用,從長遠看,還是應該以市場機制為主要的推廣途徑,只有建立起生物防治的真正的市場,真正提升生物防治企業的技術水平,降低成本,滿足市場的多樣化要求。

但嚴峻的蟲害並沒有留給人們太多猶豫的時間。有專家認為,氣候變化趨勢之下,全球都需要面對越來越嚴峻的蟲害爆發風險,嚴重蟲害可能成為更加「日常」的現象。駱世明認為,雖然目前通過非化學手段進行防治在技術層面是可行的,但全面推廣生物防治手段將是一項長期任務,可能需要五到十年才能夠實現。

作者:王晨,中外對話研究員。

相關焦點

  • 沙漠蝗蟲VS草地貪夜蛾,誰的危害更大
    相似的時間和遷徙路徑,這不禁讓人想起了2019年年初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從印度擴散至緬甸再入侵到我國雲南,經過大半年時間遷飛至大半個中國。但草地貪夜蛾與蝗蟲在分類學上屬於不同目,習性和為害都存在很大差別。 寄主範圍 入侵我國的玉米型草地貪夜蛾(以下簡稱「草地貪夜蛾」)寄主廣泛,可取食300多種植物。
  • 沙漠蝗蟲VS草地貪夜蛾,誰的危害更大?
    相似的時間和遷徙路徑,這不禁讓人想起了2019年年初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從印度擴散至緬甸再入侵到我國雲南,經過大半年時間遷飛至大半個中國。但草地貪夜蛾與蝗蟲在分類學上屬於不同目,習性和為害都存在很大差別。
  • 2020中國農業難:沙漠蝗陰雲未消,草地貪夜蛾已率先入侵我國西南
    一、起源於北美:沙漠蝗陰雲未散,草地貪夜蛾已率先入侵我國西南!2月中旬,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表示,近年來,我國蝗蟲監測預警和防治能力不斷提升,防治技術方面具有世界領先水平,防蝗藥械儲備充足,國內大面積暴發蝗災風險很低。
  • 科學防治草地貪夜蛾
    草地貪夜蛾是一種新入侵我省的害蟲,預計2020年6月-7月草地貪夜蛾成蟲將會飛入我省,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我省的草地貪夜蛾是由南方省份(甚至國外)遷飛而來,而且有可能是分批多次遷入,防控形勢不容忽略。
  • 我國歷史上危害最大的四類害蟲,草地貪夜蛾上榜,危害不斷升級!
    第一點,就是草地貪夜蛾蟲災預警。草地貪夜蛾,到了6月份,很有可能入侵到東北和內蒙地區!現在,就由識農魏老師給大家分析草地貪夜蛾的傳播路徑和防治方法!首先,先給大家講講歷史上發生過的重大蟲害。1. 蝗蟲。蝗蟲在我國歷史上危害嚴重,以前經常能看到蝗災報導。蝗災一旦發生,甚至會出現「人相食」——也就是人吃人的現象。
  • 以蟲治蟲:天敵防控草地貪夜蛾有戲
    科技日報訊 (記者瞿劍)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針對草地貪夜蛾正在我國自南向北蔓延的危急情況,該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緊急啟動利用蠋蝽、益蝽等天敵昆蟲進行防控的田間和室內試驗,調查採集我國草地貪夜蛾天敵昆蟲種類並評估防治潛能,為「以蟲治蟲」開展草地貪夜蛾生物防治提供技術支撐。
  • 中國農業科學「草地貪夜蛾防控手冊」報告會紀實
    七、草地貪夜蛾的綜合防治技術草地貪夜蛾它核心的問題是冬季在我們國家絕大多數地區不能越冬,主要是在我們國家南方的周年繁殖區。所以源頭遏制是草地貪夜蛾一個最核心的工作,我們如果控制住了雲南、廣東、廣西和海南冬季的蟲源,那我們就消滅了本土的蟲源和來自於中南半島、緬甸遷入的蟲源,因為這些遷入的蟲源第一站也是在華南地區,所以華南地區的防控是關係到全國性防控成敗的一個核心問題。
  • 草地貪夜蛾遷飛時間會比今年提前一代,防控形勢非常嚴峻!
    草地貪夜蛾自今年1月份入侵以來,便受到了農業農村部的高度重視。農村部聯動全國各省級單位迅速響應,開展各類防控手段的研究、試驗和推廣,打響了全國草地貪夜蛾「狙擊戰」,並獲得階段性成果。今年我國玉米綜合防治效果平均在90%以上,發生區域平均產量損失控制在5%以內,達到預期目標。
  • 中國成功破解草地貪夜蛾耐藥基因組
    團隊通過23種農藥處理草地貪夜蛾研究其耐藥的分子機理,找到了草地貪夜蛾的耐藥基因。雲南農業大學聯合華大基因、中科院動物所及美國、南非、衣索比亞、肯亞的相關單位對草地貪夜蛾及其耐藥水平開展了基因測序分析研究。
  • 玉米草地貪夜蛾防控意見
    玉米草地貪夜蛾防控意見 來源: 南通市耕地質量保護(植物保護)站 發布時間:2020-08-24 字體:[ 大 中 小 ] 草地貪夜蛾,俗稱秋黏蟲,屬於鱗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屬,是一種原產於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雜食性害蟲,廣泛分布於美洲大陸,被國際農業和生物科學中心評為世界十大植物害蟲。
  • 中國科學家破解草地貪夜蛾耐藥基因組
    2020-11-03 05:15:20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草地貪夜蛾對我國糧食安全生產構成極大威脅,了解其遺傳背景及其抗藥性對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義。記者10月28日從雲南農業大學了解到,該校盛軍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首次破解了草地貪夜蛾耐藥基因組。當地時間10月27日,國際權威期刊《蛋白質與細胞》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 與蟲爭糧的250天:草地貪夜蛾的剋星被找到,但很難廣泛應用
    4月23日,草地貪夜蛾入侵廣東,當時玉米正值幼苗期,給蟲子提供了充足的口糧。為了對付這些不速之客,農戶們換上了效果更強的農藥,「打多一點,打濃一點」。往年一季玉米大概打三到四回農藥,現在基本得翻一番。 毫無疑問,這意味著更高的成本——農藥得買,打藥得費人工。
  • 草地貪夜蛾飛得遠、吃得兇、繁殖快、藥不死!雲南農大發現「么蛾子...
    原標題:草地貪夜蛾飛得遠、吃得兇、繁殖快、藥不死!培養皿中放著的新鮮玉米嫩葉上,是草地貪夜蛾的卵塊。  作為盛軍教授團隊中的一員,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從事外來入侵物種研究的桂富榮對這種來自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外來客」已經非常熟悉。  「這種『么蛾子』特別能飛,每晚可飛行100公裡,它們還擅長群體作戰,很快能啃光一整片玉米地,啃完後列隊遷移到下一片地,外號『行軍蟲』。
  • 科研|我國科學家破解草地貪夜蛾耐藥基因組
    2019年1月草地貪夜蛾由緬甸傳入我國,並迅速擴散至26個省區市,累計發生面積超過1600萬畝。隨著發生區域持續擴大,我國年受害作物面積可達上億畝。草地貪夜蛾寄主植物多、適生範圍廣、繁殖能力強、遷飛擴散速度快、突發危害重、防控難度大,讓人談之色變。
  • 我科學家破解 草地貪夜蛾耐藥基因組
    草地貪夜蛾對我國糧食安全生產構成極大威脅,了解其遺傳背景及其抗藥性對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義。記者10月28日從雲南農業大學了解到,該校盛軍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研究機構,首次破解了草地貪夜蛾耐藥基因組。當地時間10月27日,國際權威期刊《蛋白質與細胞》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 關於草地貪夜蛾的兩則最新消息
    ……  第4個草地貪夜蛾防治藥劑獲批登記  繼山西綠海農藥科技有限公司的300億芽孢/克球孢白僵菌可溼性粉劑(登記證號為PD20190002)、重慶聚立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80億孢子/毫升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懸浮劑(登記證號為PD20171744)、武漢科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
  • 讓農技人員談虎色變的「么蛾子」——草地貪夜蛾
    這種蟲子,就是今年讓農技人員談虎色變的草地貪夜蛾。這是9月6日,河南省滑縣農技推廣中心植保植檢站農技人員在田間篩查時,發現草地貪夜蛾實體。草地貪夜蛾為什麼讓專業人員談虎色變?這是因為,這種害蟲危害太大。
  • 草地貪夜蛾呈重發態勢 中國農科院發布防控手冊除蟲
    被草地貪夜蛾啃食後的花生葉片。同時,研究還初步明確草地貪夜蛾在玉米、甘蔗、小麥上的危害規律,王振營介紹,「雲南江城試驗研究明確了草地貪夜蛾的產量損失,在百株173頭幼蟲時可造成玉米產量損失53%,幼蟲密度高的時候可以造成絕收,這為防治指標制定奠定了基礎。在高粱上的危害和在玉米上的危害非常相近」。
  • 草地貪夜蛾即將入侵!小心玉米絕產!
    據監測,今年草地貪夜蛾基數大,北遷時間要提早,預計是一個重發生的態勢。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表示,草地貪夜蛾確實已經入侵我國。農業農村部:草地貪夜蛾已入侵我國 今年預計呈現重發生態勢$$$$我們視頻的視頻原聲草地貪夜蛾長什麼樣?
  • 中國科學家完成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測序
    新華社昆明10月30日電(記者趙珮然、嚴勇)我國科學家近日完成了草地貪夜蛾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的測序分析。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細胞生物學權威期刊《蛋白質與細胞》上。論文第一作者、雲南農業大學教授桂富榮介紹,該校研究團隊對草地貪夜蛾進行了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組裝,通過比較全球多個草地貪夜蛾種群基因重測序結果,發現中國和非洲的草地貪夜蛾種群與美國的種群之間有著顯著的遺傳分化,入侵中國的草地貪夜蛾種群極有可能來自非洲。同時,研究團隊還找到了草地貪夜蛾的耐藥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