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李傲)針對草地貪夜蛾蔓延危害的緊急情況,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開展田間和室內試驗,利用蠋蝽、益蝽等天敵昆蟲防控草地貪夜蛾,並取得成效。植保所工作人員告訴新京報記者,草地貪夜蛾目前可防可控,主要將以「以蟲治蟲」和「以藥治蟲」為主。
植保所在雲南安寧、尋甸、墨黑、勐海等地開展的田間試驗和室內試驗,表明蠋蝽對草地貪夜蛾具有顯著防治作用。試驗證明,蠋蝽和益蝽均可主動搜尋草地貪夜蛾,蠋蝽、益蝽在9分鐘內即能發現並鎖定害蟲,在距離1cm時迅速發起攻擊,將口針刺入草地貪夜蛾體內,吮吸草地貪夜蛾體液,並分泌麻醉劑導致獵物麻痺,最終草地貪夜蛾因體液營養喪失、體內組織器官損壞而死亡。
室內測定表明,每頭蠋蝽成蟲一天內可取食約25-30頭草地貪夜蛾2齡幼蟲或2-3頭草地貪夜蛾6齡幼蟲、每頭益蝽成蟲一天內可取食28-41頭草地貪夜蛾2齡幼蟲或3-5頭草地貪夜蛾6齡幼蟲。
而在雲南保山、德宏、楚雄、曲靖、紅河、文山、玉溪、大理、臨滄、西雙版納、普洱、昆明開展的天敵昆蟲資源調查,植保所發現了草地貪夜蛾寄生性天敵昆蟲繭蜂、姬蜂各一種,目前正開展後續生物學觀察和擴繁技術探索。
本次釋放應用的蠋蝽、益蝽均是中國農科院植保所近年開發的捕食性天敵昆蟲,屬半翅目蝽科,在各地廣泛分布。十多年來,植保所在深入研究天敵昆蟲生物學、發育生理學、營養學的基礎上,採用人工飼料技術實現其工廠化生產,利用生物測定結合分子生物學、宏基因組學、全基因組學測序等手段,不斷優化改進人工飼料配方,探索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蠋蝽擴繁技術,在河北廊坊建立中試生產線,在貴州遵義轉化成果,聯合建立了擴繁1000萬頭蠋蝽的生產車間,大量生產蠋蝽成蟲、若蟲產品。
十多年來,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在北京、天津、河北、吉林、安徽、貴州、新疆等地開展的應用試驗表明,蠋蝽對多種農林害蟲例如棉鈴蟲、黏蟲、斜紋夜蛾、馬鈴薯甲蟲、美國白蛾均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室內試驗表明,蠋蝽能捕食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及半翅目害蟲等,應用前景廣泛。
植保所表示,針對草地貪夜蛾的發生、擴散和危害的防治需求,植保所迅速提升蠋蝽等天敵昆蟲生產和保障能力,在優化蠋蝽、益蝽防治草地貪夜蛾技術的同時,同步開展多種天敵產品取食草地貪夜蛾卵和低齡幼蟲試驗,在雲南等地持續進行寄生性天敵資源搜集和評價,為「以蟲治蟲」開展草地貪夜蛾生物防治提供技術支撐。
新京報記者 李傲 編輯 唐崢 校對 王心